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疑问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作者&投稿:芒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在清末, 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也没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病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适应。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他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在那个时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维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当中。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很多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至今还有。但是革命也是有弊的。就是在跟命中我国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净化文化,使之没有很好的传承。以至于中国像在国美的思想根基的混乱。以至受外来文化腐蚀的程度如此之大,都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其实看待两者的地位作用,都不能太片面的否定全部,或肯定全部。实事要辩证的看待。 上面握手的观点恐怕不像教科书答的那样,但是这是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你要在书本的基础之上看到一种客观的规律,你就会对历史或政治真的有建树。 其他的作用,什么 推翻了封建王朝之类的在书上可以找的我就不一一说了。历史证明,在旧的中国社会里,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那时的国家从根本上是腐朽的,尤其是在其统治阶级中的腐败最为严重!! 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同样不会成功,因为他们都试图保护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这对当时倍受压迫、但已经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人民来讲,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同时,清王朝为其自身考虑,也不会接受其他阶级浸透于他的统治之中;在和平的方式下,洋人们同样不会接受一个“不听话”的统治阶级! 所以,那是中国人需要的不是改良,而是革命!! 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炮,来反抗、推翻一切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几座大山,历史告诉我们,妥协是没有用的,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一心想要把整个中国做为他们众多殖民地之一的列强们是可笑的! 所以,真正为我们带来现在美好生活的,正是溶入中国人血脉里的革命精神 改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不像革命那样来得彻底。革命正好相反在打破旧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对于中国两种道路都曾作过尝试,从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社会改良,有人会说中国的改良运动不是失败了吗?是的,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改良运动——百日维新是遭到了惨痛的失败,教科书在分析失败原因时,一般都说是康、梁政治上过分幼稚,开始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后来又冒险相信投机分子袁世凯。我认为这种分析并不正确,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依靠统治者还能依靠谁呢!皇帝无权,不通过暴力怎么夺取呢?应该说康、梁在这两个举措中错误并不大,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选择改良的对象并不是正统的中国统治者,满清在明的废墟上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承继明王朝的中国政权,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政权,这个政权维护的只是殖民阶层(满清贵族)的利益,而他们最大利益的所在就是长期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作为奴仆,这一点是根本利益,不容商讨,慈禧太后不是有一句话吗!“宁予外贼,不予家奴”,很形象的反映了这一点,西方压迫再大,也不过是要分一些战利品,而改良以后则要失去所有,满清会如何选择,不言自明。而袁世凯的叛变,只不过是看清了形势,即使当时兵变侥幸成功,由于改良触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 时过境迁,今天的领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改良造成了一种思想解放运动,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根基 革命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让民主思想更深入人心 没有改良就不可能革命 要革命就应先改良 改良为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9世纪7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他们认为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制造技艺是不够的。 他们有何新主张 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 在经济方面,要摈弃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同西方强国进行“商战”,保护本国经济。 * 在政治方面,他们大力宣传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党,提出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开始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这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30.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性质、结果方面存在哪些一致和差异?试综合分析导致上述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 ⑴.性质: 一致: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差异:前者重在改良;后者强调民主革命; ⑵.结果: 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差异:前者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下,很快失败;后者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导致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属不同的阶层,革命要求和政治主张不同; ②.运动的方式不同: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封建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命派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辛亥革命发生时,全国范围内革命形势成熟,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以上是个人搜索到的资料希望对提问者有用!

说实话,要真回答你的问题很困难,因为你这个问题其实牵扯的层面相当广泛。做出这样的推测其实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因为你说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历史给出你了答案,就是暴力革命。中国人最终选择暴力革命,就是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束缚早就近代中国的人普遍较愚蠢(不是说智商),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不可能存在社会改良,只可能是暴力革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中国人比较顽固和保守,不懂创新。中国的文化可能影响中国人的性格,可能是孔孟之道早就中国人谨慎保守的观念,尤其是中国人习惯于保守于眼前的即得利益。所以,几千的中国历史变法都不成功,仅春秋战国时期有过变法成功的先烈,即使如此变法者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今天的中国也是一样,不敢于轻易变动眼前的状况而去冒险改革,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害怕失去眼前已经获取的利益;二是害怕改革失败被其他人或者政敌攻击,等等。 所以,探究那种更适合于中国,我觉得都比较适合,只是中国可能暴力革命的可能性更大,保守派和激进的斗阵,不可能以一个和平的方式解决,最后都回以暴力收场。西方不同,由于西方很多思想观念都于东方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皇族上,他们甚至并不一定是直系都可以继承,因此西方的社会改良要容易得多。 当然,我更赞成社会改良,毕竟暴力革命尽管有其彻底性,但也伴随着破坏性。
满意请采纳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问题~

可以看《走向共和》,里面的历史视觉很新的,不想传统观点,把一些历史人物说得一无事处,给你举几个例子:
李鸿章,传统观点一直就横批他是卖国贼,但在这里我看到了:
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到日本谈判:一到日本人后,他是一些日本激进青年最不喜欢的对象,后来就有人刺杀他,朝他开了一枪,打在他的太阳穴上。但是他侥幸没死,后来一面在医院养病,一面同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当时伊藤博文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要求,其中里面就有赔款三亿两白银。后来这件情发生后,伊藤博文去看望李鸿章,对这件事情,表示遗憾,并表示可以减免中国一亿两的赔款。当时,李鸿章,很激动地说“我这把老骨头,我还受得了,你再朝我再开两枪,干脆我们一分,都不要赔了。”这时,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最后摊牌了,两亿两一分都不少,李鸿章又低声下气的说,能不能再少几十万两,被伊藤博文拒绝,最后他可怜的这样说:“那你再省去几万两,让我做回家的路费,总可以吧?”(看到这个场景,我眼睛是湿湿的)
还有一个场景,李鸿章同庆亲王弈匡一起签订《辛丑条约》时,当时弈匡身份比李鸿章要高,弈匡要签字时,李鸿章说道:“这个名字不好签呀,你还年轻,这个字还是让我来签”。
袁世凯
当时《辛丑条约》规定,像北京、天津城市不准驻扎自己的军队,袁世凯要去接管这些城市时,不准带兵,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他就给当时的驻英公使发去一封电报详细询问,有关英国的警察情况,然后阻止了一支三千多人的庞大警察部队去接管天津,让外国侵略者傻了眼。(我也看着高兴)
还有袁世凯对知识分子的宽容,也让我感动(比如杨度)
另外一个例子是孙中山和黄兴反目
当时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在入党誓词要求承诺对孙中山绝对效忠,并要按手印,但遭到黄兴和一些老同盟会员的反对,所以很多人退党。
我觉得这部电视,历史观很超前,展现了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一面,强烈建议你看看。

1.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什么被载入史册?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表明了中国人反对外侮的决心。
2.鸦片战争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这场战争使
A.国门被打开
B.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C.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D.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3.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A.兴办近代工业
B.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试论述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启示
答: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

中国近代史学习体会有哪些
答:中国严肃的历史著作是这么叙述的,西方严肃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也是这么讲的。因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那样。美国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学者费正清于80年代出版的一本主要讲孙中山、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书,题目就叫《伟大的中国革命》。他出版的另一本书题目叫《观察中国》,叙述中国革命,一直讲到“四人帮...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答:以上种种只是对疑问的粗略思考,接下来我想通过对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进程具体的进行一番梳理,以期从中看出近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答: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已经学过多少遍了。其实可以数的过来,中学,高中有的甚至要到大学还要接着学。虽然这是一段要求反复学习的历史,我却在不断地回避学习这段历史。因为每次看完这部分的历史,要不就是满腔怒火,要不就是心生幽怨。一个封建王朝的巨轮在这段时间内被工业革命的浪潮给打翻。一种民族的...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低落时期吗
答:差不多吧,不过我感觉还是五胡乱华的时候是最低落的时候,因为那是真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方的汉族人被杀的七零八落南方又没有收复中原的能力,要不是冉闵,可能汉族早被灭了。

2023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详细知识点笔记?
答: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自考公共课的必考课程,下面为大家整理一些近代史高频考点。自考近代史高频考点汇总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

评价中国近代史
答: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大学学习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学习方法、学习理论,它不是光看一二本谈方法的书就会,而是蕴含于日常学习和实践之中。二个目的:一探索历史规律,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不能不受到历史传统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答: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历史不应该忘记...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到底是什么?我问了好多老师,得到的答案全不一样,谁...
答:汗,你们那老师也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因此事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后受外国廉价商品影响,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纳入世界市场内 准确来说中国近代史开端是1842年,因为那年才签订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