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和字分别什么意思? 古人的字和号各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邗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

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志。而到了现代,名字只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识。通常有名无字,如某人叫张德,张为姓,德为名,或通称为名字。

扩展资料:

古人名字中的避讳字的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第三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第四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第七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代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人如何避讳字



徳,是名。如李白,字太白一样。名,从小入学时开始一定要有,而字要等到成年时才取,而且请德高望重的人取。名和字之间往往有一定关系,如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
现在的人基本不行冠礼了,字也就不用了。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名字的概念
  人的称号。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参见“冠礼”、“笄礼”。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不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更有气质的活下去。
  中国名字的详细起源习俗: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下七大类∶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连战,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四、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名与字除了表称呼外,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万一是单名的话,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齐两昆仲。唐代则以数字来表示,称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现在中国国学衰败,叫你起字你能起得出来吗?

古人为什么名和字是分开的,“名”和“字”有什么讲究?~

“姓”跟随祖先,代表血缘关系,而“名”往往体现了长辈们的殷切希望。然而,在古代我们国家“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名字是一个人的象征,是用来区分人的名字。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有简单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姓”和“名”。

西周时,《礼记·谭公》中有“幼名、冠字”。换句话说,在西周的仪式系统中,孩子出生后三个月,父亲会给他取名字,当男人在20岁举行加冕仪式或女人在15岁举行仪式时,父母会为他们选择角色。作为成年人,童年时叫的“名字”不能在公共场合叫。为了让别人尊重自己,有必要取另一个新名字,也就是这个词,它可以被同龄人或年轻一代所称呼。王冠上的“字”是成长的标志。

在古代,礼仪受到特别重视,人们对自己的名字和性格非常挑剔。虽然“名字”和“单词”都是针对一个人的,但它们的用法却大不相同。根据古代称谓礼仪,称呼自己“名”和称呼别人“字”是基本的礼仪。“名字”通常只能被长辈、上级或非常亲密的同伴称呼,而“单词”则被同伴用来表示彼此的尊重和友善。

后来,逐渐出现了别人给的数字,如尊称、雅称等。例如,诗人李白,他的名字是白,他的字是太白,他的名字是清廉居士。其他名字在文人中很受欢迎,他们的名字和头衔没有限制。除了方便之外,这个词的消失与社会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古代人能够取“字”的人是“知识分子”,即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分子。

名和字有什么区别?
答:“名”是本名的意思,“字”是表字的意思。古人用姓氏加上“名”和“字”来指代一个人。姓名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表示了这个人的存在。“字”是对“名”的补充,一般用名的本意相近词或者相反词来充当。例如李白,字太白;韩愈,字退之等。3、功能不同 在古代,人在成年后,社会上会给予相应的...

古人的名、字、号的区别
答:1、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2、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

古代人名、字、号是什么意思?
答: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三、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

古人的“名”和“字”都有何区别?称呼都有什么讲究?
答:古代的名和字的区别是:名和字是古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阶段而起的称谓,它有不同的寓意,名起于出生之时,标志着一个人的降临;字起于冠礼或笄礼时,代表着一个人进入成年。字,也称“表字”,是古代中国人独有的,外国人没有。字,是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字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

中国人的名字中的字和名有什么不同?
答: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姓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另外...

一个人的书名,号名有什么区列?
答:姓名是一个人的代号,古人有名、字和号之分。1.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称为乳名,供长辈呼唤如莉莉、铁蛋等。读书以后取的名,称为书名,一般就是他的正式名称,是户籍、档案注册登记的名称。现代人一出生就要在出生证上登记正式名称,也成为他以后的书名。现代职场中人...

古代人名、字、号是什么意思?
答: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是表字,号相当于别称。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就是名和字有区别,名用来区分彼此,字用来表示德行。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

古代人起名字的时候,有名、字、号。它们都是代表什么意思
答:古代人的名代表姓名中姓氏后的名字,例如:屈原,名平。古代人的字指表字,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古代人的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

诗人作家都有自己的字号,字号到到底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答: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2、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古人为什么有了姓名还有字呢?‘字’是什么意思?
答: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