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四家是哪四位? 元四家指的是哪四位画家?

作者&投稿:城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诗薮》外编卷六)正道出了“四大家”的艺术共性。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此期黄溍、柳贯、欧阳玄等诗人也较知名,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如“元诗四大家”。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元代诗坛虞集(字伯生)、杨载(字仲弘)、范梈(字亨父,一字德机)、揭傒斯(字曼硕)并称"四家".
这一并称在四人生活的当时已经形成。明程敏政编《明文衡》卷55收胡广《虞揭诗记》云:"虞文靖公尝作范德机诗序,有云:当时中州人士谓清江范德机、浦城杨仲弘、豫章揭曼硕及集四人诗为四家。"说这是当时"天下之通论"。在明人的文献中,经常见到"时称虞杨范揭"之类的说法。所谓"时称"之时,自然是四人生活之当时,也即元中期

指虞集、杨载、范椁和揭徯斯,他们因有文才而入选翰林院,成为执文坛牛耳的著名人物,但其诗文创作的成就并不太高。其原因主要是当时较为优秀的文人不愿从官,而科举考试不对他们开放,为了生计,他们选择的是写剧本,因此才有了伟大的元曲。至于有闲情逸致吟诗的人,在那个时代,其成就也高不到那里去
http://cq.netsh.com/bbs/745632/html/tree_4430071.html

元诗四家指虞集、杨载、范椁和揭徯斯,他们因有文才而入选翰林院,成为执文坛牛耳的著名人物,但其诗文创作的成就并不太高。其原因主要是当时较为优秀的文人不愿从官,而科举考试不对他们开放,为了生计,他们选择的是写剧本,因此才有了伟大的元曲。至于有闲情逸致吟诗的人,在那个时代,其成就也高不到那里去

虞集(1272~1348) ,元代文学家,字伯生,江西临川崇仁人。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任黄冈尉,宋亡后,徙崇仁。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的编写工作。因虞集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子,所以顺帝即位后,他就谢病回乡。

文学成就虞集(1272-1348),元学者、文学家。安伯生,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属今四川),迁崇仁(属今江西)。成宗大德初年到大都(今北京市),任国子助教。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素负文名,有《道因学古录》。虞集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虞集说:"仲宏(杨载)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范□诗如唐临晋帖,曼硕(揭□斯)诗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妇"),而他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据说揭□斯听到这种评论,颇不高兴,因为揭的诗写得是相当典重的。虞集诗歌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他在《挽文丞相》一诗中,对宁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满了哀悼,以至有人这样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文字亦流畅宛转。另有《从兄德观父与集同出荥州府君,宋亡隐居不仕而殁,集来吴门省墓,从外亲临邛韩氏得兄遗迹有说:"我因国破家何在,居为唇亡齿亦寒",不知为谁作也?抚诵不觉流涕,因足成一章,并发其幽潜之意云》一诗,也流露同样思想感情。在《赵千里小景》诗中,他说"残云野水三百年",也有凭吊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岁而宋亡,但由于元代民族关系紧张,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识。

虞集有些诗还写及了民生疾苦,如《次韵陈溪山□履》、《杞菊轩》等。此外,他对元统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杀政策,颇表不满。他更多的诗是赠答应酬、内容空泛的作品。虞集生长在社会和平安定时期,他的诗词一般都写得清和淡远。一派承平气象,如《无题》诗表现一种朦胧的境界,《闻机杼》则呈现雅淡的画面,《腊日偶题》、《听雨》、《宫词》等给人一种安详幽静印象。虞集的诗风格严峻,声律圆熟。

虞集的词作今存20几首,大都叙述个人闲愁情思,缺乏社会生活内容,景物描写亦平平无特色,惟〔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引人注目,其中有句说:"杏花春雨在江南",勾画江南景物,令人神往。杏花春雨本用陆游诗意而加以翻新。据说和他同时的诗人陈旅、张起岩都很欣赏这首词,而当时机坊还把它织在罗贴上,作为艺术品供人赏玩。

虞集的散文多数为官场应酬文字,颂扬权贵,倡导理学。当时宗庙朝廷的典册,公侯大夫的碑铭,多由他撰写。但也有一些书信传记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陈□小传》写宋代进士陈□守常州以身殉城的事迹,褒扬其忠义。又如《答刘桂隐书》对刘氏不出仕,十分称赏,赞扬刘"霜降冰涸而松柏后凋,沙砾汰除而黄金独耀"。这里对忠于赵宋王朝的人物的歌颂和他在诗歌中流露的民族意识是相通的。

虞集还有一些散文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人情物理的深刻体会。《海樵说》着重阐明"大烹以养贤,推之使天下皆得其养"的道理,《医说赐易晋》强调医生应有仁爱的心肠,等等。著有《道园学古录》50卷。
虞集的书法在当时也很有名。

作品集粹
[编辑本段]

【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释:这首诗是元诗中难得的佳作,诗人把自己极为深沉的民族感情、历史兴亡感都融进了严整的艺术形式之中。诗的风格沉郁苍劲,寄慨极深。陶宗仪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元诗选》)

【代祀西岳至成都作】
我到成都才十日,
驷马桥下春水生。
渡江相送荷子意,
还家不留非我情。
鸬鹚轻筏下溪足,
鹦鹉小窗呼客名。
赖得郫筒酒易醉,
夜深冲雨汉州城。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南阜小亭台,
薄有山花取次开。
寄语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
莫惜春衣坐绿苔。
若待明朝风雨过,
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滕王阁诗二首】
天寒江阁立苍茫,百尺栏杆迤夕阳。
岁久鱼龙非故物,春深蛱蝶是何王?
帆樯星斗通南极,车盖风云拥豫章。
灯火夜归湖上雨,隔邻呼酒说干将。

危楼百尺倚栏杆,满目江山不厌看。
空翠远凝江树小,落霞飞送酒杯宽。
千年剑气冲牛斗,半夜天香下广寒。
我欲乘鸾朝帝阙,五云深处是长安。

听雨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王氏孝义诗】
阴阴槐柳荫苇村,
中有乌头孝义门。
耕织事均家益瞻,
缌麻亲尽义弥敦。
蜜蜂日暖开窗户,
慈竹春深长子孙。
先世此邦尚赐履,
为歌遗俗却销魂。

注释:诗中的王氏即陕西蒲城王氏,在陕西省蒲城县,苇村一作韦村,位于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五代时期即以“孝义名于乡里”,元代延佑年间受到朝廷表彰,列入国史,被称为“蒲城孝义之家”,县令曾两次树石“王氏孝悌,以兴民让”。今存《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期颐篆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官至参知政事和翰林学士的危素书写,现存蒲城博物馆,与《云麾将军碑》、《苏孝慈墓志》、《高力士墓志铭》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
杨载(1271~1323) 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杨载当时文名颇大,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为“四大家”之一。文章以气为主,赵孟頫等对他都很推重。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题文丞相书梅堂》歌颂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节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心情。

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著有《杨仲弘诗》8卷,文已散失。

作品赏析
[编辑本段]
杨载是元代中期的著名诗人、诗论家,也是有名的古文家。杨载诗文成就受到赵孟烦的称赏推重。"初,吴兴赵孟频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其文章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元史·杨载传》)可见其文名倾动当时。
杨载的诗话著作《诗法家数》是一部有相当的理论价值的诗论著作。谚书侧重论述诗歌的创作,就中贯彻了风雅传统。杨载的诗歌创作,被虞集称为"百战健儿"。诗语健劲,富有变化腾挪之势,雄浑横放,长于议论。范枵为其诗作序云:"仲弘天禀旷达,气象宏朗。开V论议,直视千古,每大众广集,占纸命辞,傲睨横放,尽意所止。众方拘拘,己独坦坦。众方纡徐,独驰骏马之长坂而无留行,要一代之杰作也。"(《元诗选·仲弘集》)可见杨载为诗的那种脱略束缚、横放杰出的艺术气质。
杨载以律诗见长,其山水之作也基本上都是用律诗形式来写的,如《望海》:
海门东望浩漫漫,风飓无时纵恶湍。黑雾涨天阴气盛,沧波衔日晓光寒。岂无方士求灵药,亦有幽人把钓竿。摇荡星槎如可驭,别离尘土有何难!
再如《东海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
夏月湖中爽气多,南风叠叠卷长波。渔人舟楫衡萍藻,游女衣裳揽芰荷。脍切银丝尝美味,腔传金缕换新歌。使君用意仍深远,即此光华岂灭磨?
--其二
暂停麾盖拥轻舟,此日湖山属暮秋。采采黄花登几案,离离红树散汀洲。倾壶浮蚁杯频竭,下箸鲜鳞网乍收。莫向钱塘夸往事,白苏未许擅风流。
--其三
这些诗篇体现了杨载山水诗的基本特点,他善于用较有色彩的辞语来表现山水景物,意境富有层次感与动态感,较为严整的律诗形式与山水境界的刻画浑融地结合在一起。
杨载还善于借题画诗来传写山水意境,通过对画家笔下画面的生发与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如《云山图为茅山刘宗师作》:
长江千万里,奔浪薄高云。龙现谁能睹?猿啼不可闻。迂回园地势,昭晰应天文。剑气秋如洗,珠光夜欲焚。连峰俄笋迸,断岸复瓜分。句曲临东极,岩头有隐君。
再如《题赵千里山水扇面歌》:
公子丹青艺绝伦,喜画江山上纨扇。只今好事购千金,四幅相连成一卷。春流漠漠如江湖,飞烟著树相有无。岚光注射翻长虚,白玉盘浸青珊瑚。追随流俗转萧疏,对此便欲山林居。旗亭花发酒须沽,舟行为致双提壶。抱琴之子来相须,醉归不省何人扶。旁有飞泉出岩隙,掣电飞霜相荡激。蛟龙不爱鲵桓食,但见垂纶古盘石。人生万事无根柢,出处行藏须早计。......
这类诗作在《仲弘集》中还有很多。都以较为自由的古体形式对画中的山水意境加以发挥,进行再创造,使题画诗中的山水展现了更为鲜活的风貌。诗人在其山水刻画中又抒写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庸俗人生的厌倦渗透在其山水吟咏之中。
杨载(1271~1323) 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杨载当时文名颇大,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为“四大家”之一。文章以气为主,赵孟頫等对他都很推重。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题文丞相书梅堂》歌颂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节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心情。

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著有《杨仲弘诗》8卷,文已散失。
范椁生平: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县人(今湖北恩施),范椁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熊氏亲自教他念书。成人后因身体瘦弱,干不了重活,靠卖卜为食。大德十一年(1307),范梈由清江万里跋涉至京师,被中丞董士选请到家塾教学。后由朝臣推荐,成为翰林院编修。此后,当过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翰林应奉、福建闽海道知事等小官。范椁一面为官,一边作文,遗《范德机诗》和《木天禁语》,论诗讲究篇法、句法、字法、气象、家数、音节六关,时人虞集称范椁诗“如唐临晋帖”,又称范为文白先生,是当时文坛领袖,誉为元代四大家之一。天历二年(1329年),他因母病辞职返乡。在他母亲去世的第二年,范梈也因病逝,卒年四十九。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椁。至治、泰定以后,元诗人一反宋诗尚理的潮流,呼吁恢复唐诗的优良传统,范梈在这一复古运动中颇享盛名。他的诗多为写实之作,如《己未行》、《闽州歌》等。《己未行》是一首描写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六月初一京城地震的史诗:“二年六月己未朔,京城五更大地作。卧者颠衣起若吹,起者环庭眩相愕。室宇无波上下摇,乾坤有位东西却。自我南来睹再震,初震依微不今若。昨朝展席坐堂上,耽玩图书静无觉。堂下群儿又惊报,方馔饔人丧杯勺;栉者仓皇下床榻,门屋铿锵震铃铎。只今犹自腾妖讹,旦暮殊言共郛郭。大家夜卧张穹庐,小家露坐瞻星落。焉知怪变不可屡,安巢尽有南飞鹊。昔闻上帝忧瀛洲,亲敕巨鳌十二头。特为群臣举首戴,万古不与水东流。岂其九州亦类此,此事或诞或有由。上帝甚神吾甚愚,戴者未动心优游”;《闽州歌》反映的是福建文绣局“取良家子为绣工”,并希望废除这一弊端,廉访使将此诗交给皇上,“上闻皆罢遣之,其弊遂革”;诗曰:“闽州土俗户不分,生子数岁学绣文。围绷坐肆杂男女,谁问小年曾识君。古来夜行斯秉烛,今者衢路走纷纷。那更诛求使者急,鞭棰一似鸡羊群。古来闺阁佩箴管,今者女工征六军。虽复太平少征战,设有备豫将何云。去年居作匠五千,耗费府藏犹烟云。官胥掊克常十八,况以鸠敛夺耕耘。只今弃置半不用,民劳竟是谁欢忻。岁岁条章省烦费,幸且不省无方殷。唐虞在上俭且勤,后王犹复锦绣焚。岂有夔龙让姚宋,不言忍使忧心熏。观风自是使者职,作歌虽远天应闻。”

此外,《明月几回满》、《京下思归》、《王氏能远楼》等都是写情寄意的作品。《京下思归》写乡情:"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戌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揭傒斯评范梈诗:"如秋空行云,晴雷卷雨,纵横变化,出入无朕。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学仙,瘦骨峻嶒,神气自若。又如豪鹰掠野,独鹤叫群,四顾无人,一碧万里。"此外,范梈还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说:"范德机汉隶,我固当避之,若其楷法,人亦罕及。"范梈著有《燕然稿》、《东方稿》等十二卷,有《范德机诗集》传世。

范椁:《赠杜清碧》

赠杜清碧①

征君家住武夷山②,白鹤元猿夜扣关。

船泛清冷凡九曲,屋分丹碧只三间。

世人往往知名姓,仙子时时定品班。

孔壁秦灰③天未丧,几多鱼豕待重删。

作者简介:范椁(1272-1330年),元代文学家,字亨父,号德机,清江(今湖北恩许)人。曾任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与虞集、杨载、揭溪斯称为“四大家”。他的诗多为描写日常生活及应酬之作,风格多样,而以冲淡闲远者为当时所称赞。虞集认为他的诗“如唐人临晋帖”。

释义:①选自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四。杜清碧:即杜本,不愿为官,长期隐居武夷。②征君:旧时称曾经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此处指杜清碧。③孔壁:即孔壁古文,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古文尚书》《论语》等多种古文经书,均用蝌蚪文书写。清代学者怀疑此书,进行考辨。秦灰:似指秦始皇焚书一事。本诗赞颂著名文学家杜本隐居武夷考证古籍的功绩。

揭徯斯:(公元1274~1344年),字曼硕;龙兴富州人(今江西丰城)。著名元朝史学家、文学家。揭徯斯是中国揭氏名人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在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揭徯斯之父揭来成,宋乡贡进士,饱学宿儒。从小就对揭徯斯进行严格教育,他十余岁时,就已经学业有成。后为家计所迫,出游湖湘,为当时名公所器重,湖北宪使程矩夫特别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留在郡学中任教,并把堂妹许配给他为妻。朝廷征程矩末为翰林学士,程便将揭徯斯带到元大都伶北京,京城不少名流都争与之交往,延祜元年(1314),揭徯斯以李孟等大臣推荐,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历翰林应奉、奎章阁授经郎、艺文监丞,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升翰林侍讲学士,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元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任命揭徯斯为总裁官。次年,《辽史》成,《金史》将竣时,揭徯斯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葬今丰城市秀市镇红洲村凤凰山(墓碑为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写,今藏于丰城市博物馆)。

【历史功绩】

揭徯斯是元朝最优秀的史学家之—,在参加修撰各类国家大典过程中,他严谨捕核、条理明晰、语言简炼的语言风格,受到当时乃至以后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这都得益于他在翰林院时,对“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对历代掌故也很精通。所以他撰写功臣列传,就被人称赞为“史笔”。他先后参与修撰《经世大典》,《明宗神御殷碑》等,但最有影响的,还是他与修辽、金、宋三史。尽管他实际上只参与完成了《辽史》就去世了,但史学家们对《辽史》评价都很高,因为辽国—直被视为“异族”政权,被汉文化圈所排斥,不予其正统国家地位,所以辽史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加上辽国本身产生并流传的文字资料非常少,这些因素都给辽史撰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开展辽史编撰,主要是劫后余存的辽国耶律俨的《实录》和金国陈大任所撰《辽史》,揭徯斯与另外四位总裁官、四位纂修官一起,努力克服资料短缺的现状,四处寻访已灭亡二百余年辽国史料,他充分运用了不少回鹘文原始档案,大大丰富了《辽史》内容。使《辽史》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形成了这部一百十六卷的纪传体史书。《辽史》相对其他史书来说相对单簿一些,但它仍然是研究辽代历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其营卫、兵卫、地理、百官、礼仪卫系志,游幸、部族等表,也较有特色,反映了辽朝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农牧业并重的特色,而《辽史·国语解》则是研究契丹语的重要资料,到现在为止,它仍然是破解辽代出土文字碑刻的重要工具。与揭徯斯史学地位相提并论的,则是他在论文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揭徯斯与虞集、柳贯、黄晋号称“儒林四杰”,又与虞集、杨载、范椁并称“元诗四大家”,而在这两个并称的诗人团体中,又以揭徯斯的诗文作品思想性最高。

【时代特色】

由于揭徯斯一生处于元朝战乱时期,他又出身贫贱,曾长期接近社会底层,深知劳动人民饱受战乱、饥荒和苛政的痛苦,他对贫苦人民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都在其诗之中均有明确而深刻的反映,正如他自己所说“忧世有万端”,也如欧阳玄为他撰写的墓志铭评价“世路龃龉,时或不平,心有所感,形诸诗文,”他用诗笔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元朝社会,他的诗或深沉或隽永,或凝重或清丽,这些是他有别于同时的诗人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与之齐名的虞集(宰相虞允文之孙)的艺术成就在这一方面比他逊色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揭徯斯出身低微,所以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作在他存世的诗文中是有很大的比重;而长期生活在民间的结果,使他的诗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揭徯斯的诗各体皆工,古体尤为擅长,能融合古乐府和新民歌的特色,饶有韵味,雅俗共赏,脱积习之窠臼而别开生面。《四库全书》修撰官在全文收载其文集时评价说:“其文章述事严整,语简而当,凡朝廷大典册及碑阪之文多出其手,一时推为原制。独以诗则清丽婉转,别饶风韵,与其文如出之手。然神骨秀削,寄托自深,要非嫣红姹紫,徒矜姿媚者可比也”。

【作品举证】

揭徯斯的名作,如《晓出顺承门有怀太虚》“步出城南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写得语浅而情真;《武昌舟中》诗云“船头放歌船尾和,蓬正雨鸣篷下坐,推蓬不省是何乡,但见双飞白鸥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反映黑暗现实的《雨述》、《杨柳青谣》等,则愤怒控诉和鞭挞了统抬者欺压百姓的罪行。这充分体现了揭徯斯疾恶如仇的性格。揭徯斯不但说了,还身体力行,他曾为富州无端被强加采金一案奔走呼告,终于使富州人民摆脱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朝廷不顾实际情况,强行发行纸币导致物价飞涨时,与丞相在皇帝面前极力抗言,直斥货币滥行之害,这些都反映了他为民请命、言行一致的优良品格。

揭徯斯的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秋雁》诗,别有寄托,写出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诚如元朝《至正直记》中所说:“揭曼硕题雁,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揭徯斯还有一首《女儿浦歌》,用民歌体描写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风浪如何险恶,总是无所畏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刚毅勇敢。

揭徯斯擅长书法,楷,行、草无一不精,今存世作品有名临智永千字文》(今藏上海博物馆),《跋陆柬之文赋》等,在书法界一直奉为至宝。明代藏书家范钦在宁波筑阁藏书,久无阁名。后得揭徯斯手书《龙虎山天一池》石刻拓本,喜不自胜,遂命名为天一阁,今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

【其他贡献】

揭徯斯其他方面的贡献还有:他在《蜀堰记》中记载的水力纺纱机,为中国最早记录这一发明的文字资料,被专家论证比英国工业革命时发明的阿克莱纺纱机早四百年;他在《杨柳青谣》中的记载证明,中国年画之乡天津杨青得名最早记载出现在元朝。这些珍贵史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欧阳玄在《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徯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俨然有盛唐风”。

揭徯斯的散文大多宣扬封建伦理思想,但也有一些可读的作品。如《与萧维斗书》、《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都认为“独善其身”不是一个政治家的风度。《浮云道院记》、《胡氏园趣亭记》,则反映出一种封建时代文人的闲适情趣。
揭徯斯著有《揭文安公全集》十四卷,补遗一卷。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此期黄溍、柳贯、欧阳玄等诗人也较知名,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如“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哪四位?~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诗薮》外编卷六)正道出了“四大家”的艺术共性。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此期黄溍、柳贯、欧阳玄等诗人也较知名,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如“元诗四大家”。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钱选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而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艺术方面,有些画家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技巧,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刘贯道师法晋唐,集古人之长,笔法凝重坚实,人物意态舒畅,为元初高手。何澄继承南宋院体遗规,开元代人物画逸笔先路。王振鹏师法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白描间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线描的程式。钱选人物画学自晋、唐,衣纹多用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工稳而不板滞,蕴清秀于古拙,自成一种格调。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

诗经是指哪四家
答:< 诗经是指哪四家诗经四家分别指是:鲁人申培,以他的国家命名,被称作“鲁诗”。齐人辕固,以其国家命名,故称“齐诗”。燕人韩婴,因姓而得名,故名“韩诗”。赵人毛苌,以他的姓氏命名,叫做“毛诗”。四家诗 诗经四家分别指是:鲁人申培,以他的国家命名,被称作“鲁诗”。齐人辕固,...

唐宋四大家是哪四个?
答:唐宋四大家是:1、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我国古代有哪四大诗人?
答:我国古代有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大诗人。1、尤袤 字廷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宋靖康二年(1127)二月十四日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中。2、范成大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

中国四大诗人是谁?
答: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四、杜甫 杜甫 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汉代四家诗指什么
答:汉代四家诗指的是汉朝时期的四位重要诗人,分别是刘向、司马相如、扬雄和杨修。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位诗人的背景、作品特点以及他们在汉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提供相关的拓展知识。一、刘向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6年)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主要体现了对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北宋四大诗人名词解释
答: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南宋四大诗人?南宋四大诗人,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他们摆脱了当时“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了一批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在当时影响很大,呈现了宋代诗歌第二个繁荣时期。

《诗经》的作者来源 诗经四大家及创始人是谁?
答:诗经四大家是哪四家?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取其国名,称为鲁家诗。齐人辕固,取其国名,称为齐家诗。燕人韩婴,取其姓氏,称为韩家诗。赵人毛苌,取其姓氏,称为毛家诗。因此,鲁诗的创始人是鲁国人;齐诗的创始人是齐国人;韩诗的创始人是燕国人;毛诗的创始人是赵国人 ...

南宋四大家分别是哪四位呢?
答:南宋四大家有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和画史上的四大家。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南宋绘画四大家是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李唐画笔犀利,作画严谨,很有气势,简约派。代表作品有《长江雪图》、《独钓归庄...

四家诗是谁?
答:《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清朝诗话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呢?
答:王士祯《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赵翼《瓯北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