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写信的格式 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作者&投稿:塞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书信开头语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二、结束语      

结尾问候语,是问候受信人安好。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诸不具陈。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日来事忙,恕不多谈。 专此奉复辟。 手此奉复。 敬候回谕。  

三、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四、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五、常用的提称语      

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扩展资料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现代的如电报、传真、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於上,阴信萌乎下。”(扬雄:《太玄经·应》),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

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

三是有人进行传递。

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预见,未来电子邮件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值得注意。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信



1、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3、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

4、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5、启禀词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叩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上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6、日期及氛围等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7、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



报任安书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译文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

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古代书信格式是什麼?怎样署名?古代如何给父母写信?~

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署名——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信封的写法跟现在没有多打的区别

不过古代的书写是竖的

注意使用相应的敬语就可以了
0
| 评论
检举 | 2012-5-31 20:43 那些年_200906 | 二级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 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 诲安
  
  对军界: 勋祉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
  
  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 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 上 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0
| 评论
分享到:

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三)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具体例子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等等。
(五)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
“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
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扩展资料:
书信举例:
1.鲁迅写给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已收到。现在是总算过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念。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药现已不甚通行,现在所吃的是麦精鱼肝油之一种,亦尚有效。至于海婴所吃,系纯鱼肝油,颇腥气,但他却毫不要紧。
“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
“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两天假,昨天就又须办公了。害马亦好,并请放心。
“专此布达,恭请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海婴同叩。一月四日”
2、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荆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参考资料:鲁迅写给母亲的信-河南省检监察厅
参考资料:古代书信文化常识-新华网

代人怎样写信?
答:垂:“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赐:有求于人的敬辞。如赐教,即请别人指教;赐复,即请别人答复。高: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论:称别人的议论;高寿...

书信的格式究竟是怎样?求标准!有人说正文后要空一行此致敬礼再空一行...
答:XXXX(空两格写)写信人:XXX X年X月X日

写信正确格式
答:写信的正确格式如下:1、信头:在信纸的第一行顶格写上收信人的单位名称或姓名,第二行空一格写转达部门或负责人姓名。若有专用信箱,也可不写信头,而直接写信内地址。称呼:在信内地址下一行顶格写称呼,后用冒号。2、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部分,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开头要开门...

写信的正规格式
答: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写信格式 ?(图片)
答:写信的格式包括:1、抬头 抬头,就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应顶格书写,单独成行, 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抬头的后面,加上表示领起下文。2、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

写信格式图
答:写信格式图如下所示:书信是指人们以书写于纸张或其它文字记录体上的文字、图像为内容的一种交流形式。书信通常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所构成,笺文是写在信笺上的文字,是书信内容的主体;封文即写在信封上的文字,主要内容为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

写信的正确格式是什么
答:4 .结尾是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下一行顶格写。5 .署名和日期是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落下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比如“你的朋友某某,学生某某。”好友:某某 ××年×月×日 ...

怎么写信,信封外面的格式怎么填啊?
答:信封一:1,信封左上方填写收件人地区编号。2,信封中间填写收件人地址以及姓名,最好写上联系方式。最好在信封右上方贴上邮票即可,市内8分 市外12分邮票。信封二:1,信封右下方填写寄件人地区邮编号码。2,信封中间接着写寄件人的地址姓名,联系方式。

写信的格式
答:1.称呼 顶格写收信人称呼,可以加上修饰词,比如“亲爱的”“xx先生”“xx女士”;称呼后加上冒号。2.问候语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问候语;常用问候语有:“您好!”“展信佳”“见字如面”“见字如晤”“展信颜欢”。3.正文 问候语后另起一段,写信的主体;可以写生活里的故事,可以写自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