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作者&投稿:类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纳西族风俗(附:纳西族图片)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民族风俗与习惯 点击:2671 2006-10-12 17:09:45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纳西族图片——纳西族的服饰图片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衣、食、住
古代纳西人,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近几十年来,由于有汉、藏等民族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纳西族服饰有了很大变化。丽江地区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则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及胫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长袄,腰系百褶围腰,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早时钉肩带处有两个大圆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圆形纱帕“左井”,未婚女子则结发辫于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妇女们喜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等饰物。衣服多为蓝、白、青色,稍绣花边,朴素大方,男子也有带手镯的习惯。但是因等级和经济条件不同,穷人只能披一张羊皮和着麻布衣裙;贵族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毛呢和氆氇等贵重衣服。

据史书所载,古代纳西族广大人民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的基础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为主食。坝区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开辟园圃,种点蔬菜自食。同时,纳西族在每年冬天腊月间有杀年猪的习俗,做成火腿或腊肉,平时分切而食,猪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还自备有各种咸酸腌菜、豆豉、肝酱、香肠、腌蛋等等。一般情况下,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二、三个菜及汤。冬春时节则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面和酥油茶。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和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城里卖有出名的丽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纳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为木结构的“木楞房”。这类室深且暗,楣低槛高的建筑,目前在一些山区仍可见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现。自清以来,以木石为结构的瓦房普通流行于丽江城镇和坝区,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这种瓦房多系二层楼房,屋基用石头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且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上“风火板”,既保护横梁,也起装饰作用。当地还有在风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装上一块叶状木片的“垂鱼”,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则装上刻着浮雕的花饰,并在下面垂着两条写实鱼形图案的垂鱼。住宅门窗上亦饰有花草鸟兽形象的浮雕,生动逼真,独具民族风格。永宁等地的住宅,从墙院到房屋,全部结构用方木垫积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丽江木土司的宫殿,多仿中原建筑,虽不甚高大,但层层叠叠,上覆铜瓦,下有玉砌雕栏,富丽堂皇。此外,丽江大研镇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物,耗尽了纳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请到家里来祭祀。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丧葬

三坝纳西族老人病时得有人看守,断气时要放“沙口”(九颗米,沙七颗,一毫银)在死者口中,边放边念迁徙路线,把死者送给祖先。人死时要吹三声牛角放一枪(火枪),村里的人听见,知道人已死,就到死者家中来。将死人洗澡后穿上新衣服,用白毡掩盖全身,并放一只鸡在死者面前,然后点香点灯、磕头、包孝。请东巴念"孟精命"经。叙述死者身世、经历,收回死者一生的足迹,把死者送给祖先。最后择日火葬(根据经济情况和死者生前的意见决定),送葬时将死者生前生产生活上用的主要物品与麦稻、包谷等粮食包成小包放在篮子里。若是土葬则撒在坟之四周,火葬则撒在焚场。葬后回家要赶鬼,全家人得出外躲避三天,以后就是“超度”,“超度”时男的用九匹马,女的七匹,要到山谷里去招魂,起码要杀一头牲口。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直至清代,仍沿俗行火葬,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焚尸,故纳西族在清末以后逐渐实行棺葬,至解放前,除永宁和其他少数山区还实行火葬外,几乎都改为土葬了。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婚姻习俗

纳西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婚姻习俗各有特点。其主要聚居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部分地区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形态的残余。

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早已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封建伦理道德。丽江纳西族与汉、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结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三个程序。男女结婚年龄较早,小孩二、三岁或七、八岁订婚的很多,到十七、八岁即行完婚。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问八字、订亲、过大礼和完娶等几道手续。结婚时,男方除宴请三天亲友外,还要给女方很大一笔聘金;女方也要备办二、三天酒席,陪送女儿许多嫁妆。因此,男婚女嫁都成为双方家庭的沉重负担。在婚姻关系中,丽江纳西族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舅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妇”)。依据传统风俗,舅舅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另一种习俗叫抢婚(纳西语“密夫”,意为“拉姑娘”)。通过抢婚结合的夫妻,不受社会歧视,与正常结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衾,死时共穴”的思想。相约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主要实行阿注(意为朋友)婚姻,其特点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科学技术

生息在玉龙山上、金沙江畔的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不少天文、历算、畜牧、农耕、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涌现出有所成就的学者和专家。

纳西族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多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用象形文字分别记载在东巴经书上的。根据东巴经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已有数十种之多;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言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各种鸟类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素以养马出名。丽江马是著名的"大理马"之别称,东巴经中有《马的来历》的专册。丽江是著名的“大理马”产地之一。丽江马是全国优良品种之一,体型小而精悍,能负重,善于爬山越岭,适应性强,并能连续行走二、三个月。近来,农科部门又引进卡马巴良种,与丽江马交配,使其向身高体大方面发展。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林、牧、医药的技术网点,培养了近万名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马铃薯是丽江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县农科部门针对其病毒害和品种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有性繁殖技术,采取实生苗移栽和实生薯利用的技术措施,基本上解决了难题,获得了高产。又如,全县对小麦推广良种良法之后,也获得了小麦连年大幅度的增产。

六十年代中,丽江地区科技部门根据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在反复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推广苹果"芽复选种,高接换头"等新的种植技术,使全县种植的苹果实现良种化,至七十年代后期,全县苹果年产量达到一百几十万斤,变成云南省新兴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纳西族地处横断山脉地带,高山、河谷、平坝相间,土壤肥沃,日照时数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被称?quot;植物宝库"的玉龙山,生长着五百多种中草药,其中行销全国的名贵药材达二百多种。丽江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已消灭,常见病和多发病渐渐减少,人民体质大大提高。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高级科学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历史学者、教育家方国瑜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赵仲修,木芹、木全章、杨凤等知名人士。他们对纳西族及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http://www.ieenn.com/Article/fsjr/200610/329.shtml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新年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可谓多姿多彩,别有情趣。

蒙古族 除夕晚上,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方开始吃饭,酒肉吃得越多越好。还要向长者敬“辞岁酒”,然后围火塘吃饺子。初一早上,男女盛装,三五成群,开始串包,并进行赛马。

彝族 人们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东西、煮饭,以示辞旧迎新。

布依族 初一,姑娘们黎明时分就挑一担“吉利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前去参加“踩花会”吹“哟友”,弹月琴,吹木叶,并谈情说爱。

瑶族 春节期间,新婚夫妻要到女方娘家拜年,在女家宴席上,妻子的父亲唱山歌祝愿女儿女婿恩爱和睦。

壮族 除夕夜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祭品。孩子们鸣放鞭炮,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焚香化纸。人们第一次出门归来,手里折些青枝绿叶,插在门口,象征大吉大利。

苗族 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烧酒打粑,祭祖庆丰收,希望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哈尼族 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都喜欢荡秋千。

侗族 除夕之夜,人们拿着鸟枪走出大门,朝天打3枪,一时各处枪声大作,称之为“除旧岁,迎新春”。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高歌欢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僳僳族 新春称“盍什节”,人们背着米粑、水酒到温泉沐浴,洗涤一年陈旧的灰尘,祈盼健康长寿。

鄂温克族 除夕这天,妇女都不外出,只在家中唱歌跳舞,男子则外出参加拔河比赛。

朝鲜族 春节期间,人们唱歌跳舞,还到田间点起火堆,以驱害虫,妇女举行跳跷跷板、荡秋千等活动。

回族群众在饮食、服饰、丧葬等方面有这样一些风俗习惯。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即非经阿訇屠宰的动物、禽类)。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 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 丧葬。普遍实行土葬、速葬、简葬(或称薄葬)。回族称死亡为“归真”。一般在三日内即行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 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他们尤其重视水源卫生。

中国56个民族各有什么特点
答: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中国的56个民族都各有什么习俗呢?
答:2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23、东乡族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亩伏九月是斋戒月...

云南有哪些风俗
答:云南的风俗:1、对歌 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2、哭婚 哭婚是壮、彝、哈尼...

什么族有什么风俗
答: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1、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2、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

中国的56个民族都各有什么习俗呢?
答: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

中国有什么民族?他们有什么风俗?
答: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 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

各色的民族风俗
答: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

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
答:2、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3、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
答:1、高山族-托球舞。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2、瑶族-舞火狗节。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