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的桑弘羊提出的民产官销的盐铁官营政策是什么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 概括汉武帝时代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的背景

作者&投稿:敛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桑弘羊宏大的蓝图布局下,开始了三项重要的财经改革。影响之远,至今不替。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改革,对币制的制度进行全面整顿。发行新币,力废弊制,终于扑灭了私铸之风,消溺了积重难返的“通货膨胀”大问题。其二是推行“盐铁国有化”,废除了盐铁为个人把持的而造成“商富朝贫”的大难局,巩固了国本。其三,就是创造性得推动“均输”和“平准”政策,这一条也是让桑弘羊得以在中国经济史上占用重要位置的原因。这个政策的作用,就好比在当时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并推行“宏观调控”。使得经济财政,农货工商得到极大的控制和调配,抑制垄断,照顾民生,建设赈灾,使得经济和整治得到空前的极大发展,百姓民生也得到极大恩惠,是一次革命般的突破。武帝在位数十年之中,国库开支,十百倍与往昔,连年用兵,开疆拓土,巡行天下,大事兴作,赈灾济荒,因为桑弘羊的财经改革而得以支应。而这场改革,是在没有牺牲农业的情况下实施的。《汉书》说:“帝征四夷,兵行三十余年,百姓不加赋而军用给”。有汉一朝,虽然“文景之治”名重后代,但其最强盛的时期却是武帝期间,也是桑弘羊这一大手笔的改革而得来。

汉武帝时,桑弘羊主理全国财政事务后,在全国各地遍设盐铁机构,垄断铁的全部产销,盐则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体制。公元前110年,又推行均输制度,就是将各地上缴国家的各类贡物统一输送,按照官方平衡后的物价进行调剂与转卖,来调节区域经济发展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后来,均输平准的经营范围扩大到盐铁。把财政收入与官营工商相结合,从而开辟了新的更大财源。均输制度实为中国赋税史上一个创举,汉宣帝为救济农民而设的“常平仓”、宋代著名的青苗法皆由此衍生而来。

汉朝,是谁向汉武帝提出盐铁官营专卖的措施?~

盐铁官营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盐铁官营制度实施是怎么回事?
盐铁专营,又称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朝廷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这项政策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官山海」政策;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将这一制度加以完善;唐以前盐铁专营几经废止,又几次重新实行;直至安史之乱以后成为定制,为历代所沿用,成为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经济保障。
时至今日,中国的食盐专营依然在继续,而且政府专营制度的影响早已远不止于盐铁……
一、盐铁专营的思想渊源
盐铁专营的思想始于管仲,传承至今,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的滥觞。为此,后世甚至尊管仲为「盐宗」。
为相齐国期间,齐桓公与管仲论政。齐桓公想要扩大税收来增强国力,然而管仲却认为:「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即,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使纳税者看起来没有纳税而实际上已经纳了税,这样就可以收钱还不至于造成百姓心理上的抵抗。
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却影响深远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煮海成盐,开山成铁,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把盐铁的经营买卖控制起来,进而从中获利,是为「盐铁专卖制度」。
在农耕时期,盐和铁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其利甚巨。《管子·海王》有云:「令盐之重升加分强……千钟二百万……禺策之……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一个九百万人的大国,应缴纳人头税的成人者约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钱,可收三千万钱。但如果进行盐的专卖,每升盐酌量提价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万钱,比人头税的收入还多一倍。而在表面上,政府确乎不曾征税,不致引起人民的反对。不仅在国内如此,还可运盐出口而获取重利,这等于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齐国纳税,即「煮沸水以籍天下」。铁的专卖也是相同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管仲提倡的盐铁专营并不是国营。
对于盐业,管仲实行的是专卖政策,开放盐池让民间自由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通过控制产量和销售来控制价格。而且,齐国的盐销售到别国去,售价可以抬高到成本价的四十倍,得利的不只有国家,商贾也获利颇丰。
在冶铁业上,管仲实行的是国有民营。他首先严厉地强调了国家对所有矿山资源的垄断,下令只要一发现矿苗,就马上要由国家保护和封存起来。之后,政府又控制了铁器的定价权,并对所生产出来的铁器进行统购统销。在这些前提之下,管仲开放冶铁作坊业,允许由民间商人自主经营,其增值部分,民商得七成,政府得三成,相当于征收30%的所得税。
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就是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
「官山海」的政策一直被历朝历代所重视,盐铁专营制度对后世政权产生了重大且根本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持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思想决定了现今中国经济制度最有「中国特色」的部分。
二、盐铁专营的制度依据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每一项制度的形成都有着漫长的过程。所以,要说盐铁,得先说税收,而要说税收,得先说土地。成熟的盐铁专营制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而这一制度的发端,则早在商周。
商周时期,封建贵族将耕地,平均分配,交给农民使用,称为「井田」。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田即「籍田」。公私田都由农民耕种,私田所得交一部分贡赋给贵族,其余留归农民自己,公田所得全归贵族。井田归贵族所有,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或者说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是伴着商周的封建制度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开始动摇,井田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西周中期,个别贵族强迫庶民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这样开垦出来的田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可以称之为「非法私田」。到了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得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并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
非法的私田不纳税,因此从耕地面积的增加中得利的不是上层贵族,而是地方领主,这是各大诸侯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纷纷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主张「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正式承认土地私有。
至战国初期,井田制彻底瓦解,贵族承认土地为农民所有,同时按照田亩统一征税。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前面一段提到的「土地」特指「耕地」。实际上,土地并不等于耕地,除了被划分成井田的耕地,还有许多无法耕种的山林池泽,这些地域的土地制度和耕地是大不相同的。
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封建时代,这些非耕地的所有权也是归贵族所有的。非耕地不向农民开放,有专门的官员值守,禁止私自闯入。但是随着耕地所有权逐渐转移到农民手中,贵族的非耕地禁区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庶民闯入,进行烧炭伐木、捕鱼狩猎等活动。
初期,这种活动属于非法牟利,称作「奸利」,闯入者也被视作盗贼,会遭到官府的征讨。然而,群众是无法阻挡的,当闯入者的数量多到防不胜防、讨不胜讨的地步时,贵族们也只好在保留所有权的同时开放这些山林池泽,转而在重要通道设立出入关隘,遇到在禁区牟利的,就按其所得征收一部分充公。久而久之,这就在田租之外,另形成了一种赋税。这种「山林池泽之税」就是后世「关税、商税」的起源,而「征税」的「征」字也正是源于最初官府对于非法闯入禁区者的征讨。
春秋末年,这种管理非耕地的方式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地少人多的诸侯国,如郑、晋、齐等,都实行这种制度。
之后秦汉实现了大一统,统一帝国的出现前所未有,但他们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观念则延续了战国旧制,即,承认耕地归农民私有,而非耕地作为封建贵族世代相传的禁地依然由贵族保留所有权。又由于封建制度被废除,没有了诸侯,真正的贵族就只有皇室,所以全国的山林池泽都归皇家所有。
土地所有权的差异对秦汉帝国的赋税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田归民有,所以全国田赋都收归掌管朝廷经济的大司农,作为政府公费;而山林田泽归皇家,所以山川池泽之税都收归掌管皇室经济的少府,专供皇帝私用。
所以汉朝初期,完整的土地制度应该这样表述:耕地私有,允许买卖,按田亩统一收税,所得归朝廷;非耕地为皇家所有,允许入内,按其所获之利收取山林池泽之税,税归皇帝。
在这项制度的雏形期,因为耕地多,所以田赋占全国税收的大半,而山林池泽税只是少数。那么把多数给国家,少数给皇室,还颇为合理。然而后来两项商业的兴起,让这一制度变得不太合理了,这两项商业就是盐铁。
因为没有人不吃盐,没有人家里不用铁器,所以盐铁是当时最易生财的两种商业。盐铁之利的膨胀从战国时候就开始了,又因为汉代的田租很低,只有三十分之一,所以商税逐渐超过了田赋。
少府的收入超过大司农,皇室私产超过政府公费,这不是制度设计的初衷,但却是经济形势变化的必然,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形势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就必然引发制度的变革。这一临界点在汉武帝发兵征讨匈奴时,到来了。
汉朝初年,历经长期战乱的国家亟待修养生息,因此几代皇帝都采用黄老之说,轻赋税徭役,让民间恢复生产,其中盐铁也是由民间私营的。这一治国理念的效果是显著的,到汉武帝登基时,他的父亲景帝和祖父文帝所开创的文景之治为他留下了丰饶的财富,于是雄才伟略的武帝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再多的钱也有花光的时候,武帝中期,讨匈奴,通西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不断,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由大司农统管的政府财政终于入不敷出。但是仗还得打,政府还得运行,钱从哪儿来呢?农乃国之本,田租三十分之一的定额实行已久,不宜轻易变革。那么再要钱,汉武帝就只能求助少府了。把少府的钱用于军费和政府开支,相当于把皇帝私产捐献给国家。武帝不仅自己捐,同时命令地方上的富人,最主要的是盐铁商人,和他一样把私产借贷给国家。但他没想到的是,那些坐拥财富的豪族并不像他一样慷慨,命令发出,响应者寥寥:「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煮海成盐,开山成铁,这山和海的所有权本身就归皇帝所有。换句话说,这些商人本身挣得就是皇帝的钱,现在皇帝有了难处,商人却不愿意帮助皇帝。这让武帝大为光火,愤怒的武帝马上开始了对商人的反击:他一方面向商人课以重税,另一方面则开始断商人财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笼天下盐铁」,把盐铁由原来的私营改为国家专营。
三、盐铁专营的历代发展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孔仅和东郭咸阳就提出了一个实施盐铁官营的具体方案。 盐的官营采用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的做法;
铁的官营,则由官府彻底垄断。汉武帝还是很快批准了这一方案。
在最初几年盐铁官营特别是铁的铸作曾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他们多选用商贾担任盐铁官,所以不但执行的不彻底,还造成了严重的吏治混乱现象。
桑弘羊掌管财政大权后,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对郡国盐铁官分别予以整顿,并增加了盐铁官的设置地区。据统计,经过桑弘羊的努力,一共设置了三十五处盐官(一说三十六处),分布在全国二十七个郡,盐铁官营前,这些地区的私营盐业都非常发达,国家对它们采取征收盐税的政策;铁官则至少设置了四十八处,分布于四十个郡国,所有铁官均由大司农所属铁市长丞掌管,基本完善了盐铁官营的管理系统和经营网络。由于资金雄厚和人力充足,在盐铁官营全面实施后,它们的生产规模都迅速扩大起来。
官营盐铁业的规模化生产,无论其资金、设备和人员方面,还是降低成本、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工艺技术改进方面,对于规模一般很小的私营盐铁业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后,桑弘羊对大生产的优越性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在二十多年后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为了捍卫盐铁官营政策,就指出官营盐铁业的大规模生产要优于私营盐铁业的小规模经营。
然而,由于官僚体制所不可避免的种种弊端,盐铁官营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官营铁器只注重产量,所生产的铁器多为应用很少的大农具,根本不适合农民使用。不仅如此,官营铁器还存在成本高、质量低、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和强迫农民服役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官营盐铁的价格昂贵,许多贫民都根本买不起。
东汉时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三国、两晋注重专买,南北朝时征税制复起。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盐铁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特别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四、盐铁专营的现代评价
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唯一的来源是税赋,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或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学派都无分歧。卡尔·马克思就曾言,“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即便在当代的制度经济学理论中,这一认识也未有改变,道格拉斯·诺斯认为,政府是“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
在西方的法治意识中,从来强调公民的纳税人角色,从14世纪开始,“无纳税人同意不得征税”这个理念在法国和英国似乎都牢固地确定了下来。人们经常提起这句话,违反它相当于实行暴政,恪守它相当于服从法律。特别是在美国,商店直接把商品价格与消费税分列出来,让你买一杯咖啡都意识到自己在纳税。可是在中国,统治者更愿“寓税于价”。陈寅恪曾说中国的统治术中有“诈术”的成分在里面,管仲那句“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便是最好的印证。
“管仲变法”之后,中国的政府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后者的实现,正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来达成的。在这种体制内,政府其实变成了一个有赢利任务的“经济组织”,从而也衍生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国有企业应当在这些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是那种“看上去像企业的政府”,而政府则是“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它们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成为微观经济领域中的逐利集团。这种制度一旦形成,民营企业集群就被间夹其中,进退失措,成为被博弈的对象。这一中国式经济体制延续千年,迄今未变,而管仲,正是“始作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为什么要实施盐铁官营 实施盐铁官营的原因是什么
盐铁官营,顾名思义就是将食盐和制铁的经营权收到官府,由官府安排官吏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当然了,所得的利益也是统统归官府的。
盐铁官营在全国的正式推行是在汉武帝时期,这也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大一统的重要举措,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孔仅和东郭咸阳就提出了一个实施盐铁官营的具体方案。盐的官营采用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的做法;铁的官营,则由官府彻底垄断。在最初几年盐铁官营特别是铁的铸作曾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他们多选用商人担任盐铁官,所以不但执行的不彻底,还造成了严重的吏治混乱现象。
桑弘羊掌管财政大权后,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对郡国盐铁官分别予以整顿,并增加了盐铁官的设置地区,基本完善了盐铁官营的管理系统和经营网络。
盐铁的利润丰厚,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但这并不是汉武帝首先想到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盐铁专营的思想,这个思想始于管仲,传承至今,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铁器专卖制度的滥觞。为此,后世甚至尊管仲为“盐宗”。
管仲相齐,为了提升国家的硬实力,管仲不仅挑战了井田制,“相地而衰征”,加征田赋,也因地制宜,向海盐和矿藏下手了。
煮海成盐,开山成铁,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把盐铁的经营买卖控制起来,进而从中获利,大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农耕时期,盐和铁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其利甚大。《管子·海王》有云:“令盐之重升加分强……千钟二百万……禺策之……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不仅在国内获利,还可运盐出口而获取重利,这等于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齐国交钱,即“煮沸水以籍天下”。
铁的专卖也是相同的道理。需要注意的是,管仲提倡的盐铁专营并不是官营。这也意味着这项政策还需要商人的参与,以铁为例,商人可以开作坊,打制铁器,但是官商三七分成,也就是商人需要交纳30%的税。
其实出现这样的状况跟当时的社会制度是有绝大联系的。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每一项制度的形成都有着漫长的过程。
所以,要说盐铁,得先说财政,而要说财政,得知道财政的来源,财政的来源在当时主要是税收。成熟的盐铁专营制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而这一制度的发端,远的不说,最晚也得在西周开始说。西周时期,贵族将耕地,平均分配,交给农民使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井田制。
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私田都由农民耕种,私田所得交一部分贡赋给贵族,其余留归农民自己,公田所得全归贵族。井田归贵族所有,不得买卖和转让,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它是国王名义上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但是这里的井田制是专指的耕地,除了耕地之外,还有山川林泽,这些非耕地的所有权也是归贵族所有的。
非耕地不向农民开放,有专门的官员值守,禁止私自闯入。但是农民的生活需求光耕地是无法满足的,总得烧火做饭呀,总得找点野味改善一下伙食呀,即使在原始社会,人们也是打猎的,所以很多人都会偷偷的跑到贵族的禁地中砍柴打猎。这种活动属于非法牟利,闯入者也被视作盗贼,会遭到官府的征讨。
然而,群众是无法阻挡的,当闯入者的数量多到防不胜防、讨不胜讨的地步时,贵族们也只好在保留所有权的同时开放这些山川林泽,转而在重要通道设立出入关隘,设卡收税。因此就另形成了一种赋税,也是后来商税、关税的起源。此时,民众的需求和官府形成了一种默契,达到了一种平衡。
但是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天下的贵族仅剩下一家,就是皇家,所以全国的山川林泽都归皇家所有。所以全国田赋都收归掌管朝廷经济的大司农,作为政府公费;而山川林泽归皇家,所以这些税都收归掌管皇室经济的少府,专供皇帝私用。在此项制度成立时,因为耕地多,所以田赋占全国税收的大半,而山川林泽税只是少数。那么把多数给国家,少数给皇室,这是很合理的。
然而随着社会趋于平稳,盐铁两项慢慢地成为商人获取暴利的手段。因为没有人不吃盐,没有人家里不用铁器,其实盐铁之利的膨胀从战国时候就开始了,又因为汉代的田租很低,只有三十分之一,所以这两项的税收逐渐超过了田赋。少府的收入超过大司农,皇室私产超过政府公费,但这也没有什么,因为国家开支的需求光田赋是够用的。尤其是汉朝初年,历经长期战乱的国家亟待修养生息,因此几代皇帝都采用黄老之说,轻赋税徭役,让民间恢复生产。
到汉武帝登基时,他的父亲景帝和祖父文帝所开创的文景之治为他留下了大量的财富。汉武帝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要扩大疆域,他要保境安民,不得不同匈奴展开了殊死的较量。军费开支浩繁,国库慢慢空虚,不光花完了税收,连他爷爷和父亲的积蓄都花光了,田税又不能随意增加,由大司农统管的政府财政终于没有了办法。但是仗还得打,政府还得运行,钱从哪儿来呢?汉武帝很慷慨,为了事业自己掏腰包,把皇帝私产捐献给国家。
武帝不仅自己捐,同时命令地方上的富人,最主要的是盐铁商人,和他一样把私产借贷给国家。但他没想到的是,那些坐拥财富的豪族并不像他一样慷慨,命令发出,响应者寥寥:“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煮海成盐,开山成铁,这山和海的所有权本身就归皇帝所有。
换句话说,这些商人本身挣得就是皇帝的钱,而且打仗也是为了保护黎民,现在皇帝有了难处,商人却不愿意帮助皇帝。这让武帝大为光火,愤怒的武帝马上开始了对商人进行整治,不仅对所有商人课以重税,更是取消了商人触碰盐铁的权力,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官府。
也许汉武帝是一时之怒,他本来就是个脾气蛮不好的人嘛,也许是他蓄谋已久的,总之这个决策是对当时有利的,而且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当国家财政紧张的时候,它是一个调节财政平衡的重要筹码,曾经让中央财政多次走出困境,但是这同样在后期给人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1、和匈奴的战争导致汉帝国财政的困难,急需解决。
  2、汉朝初期,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导致商人、贵族富可敌国,影响中央集权。
  3、桑弘羊等人经济政策的影响。
  资料延伸:
  盐铁专卖起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铁专卖。当时的山海之产主要是盐、铁,官府垄断经营,寓税于价,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
  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东汉时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
  三国、两晋注重专买,南北朝时征税制复起。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
  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盐铁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特别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始于汉武帝的榷酒酤,为武帝一朝赚取了多少财富?
答:最终在天汉三年(前98年),桑弘羊为了可以让西汉更快的增加财政收入,他在相继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对盐、铁、运输行业实现垄断性的经济政策之后,开始对另一个行业下手了,那就是酒业。这一年桑弘羊向武帝奏请“建酒榷,以赡边,给战士,拯救民于难也。”,之后在武帝的同意下,整个西汉开始实行“酒类专卖制”,自此...

桑弘羊是怎么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并实施经济改革的?
答:在此期间,他主导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如盐、铁、酒的官营政策,以及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旨在稳定市场、增加政府收入。他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屯田戍边计划,以防御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使得“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因此被赐予左庶长的爵位。武帝后元二年(前...

历史上的盐铁专卖制度,是怎样的?
答: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 对于“盐专卖”,武帝采用的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专卖制度。即在产盐区设立“盐官”,由这个盐官去招募百姓前往制盐,制盐的工具由官府提供。而后在百姓完成制盐后,再有盐官...

桑弘羊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下令整顿币制,其主要内容是两项:第一,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此后,朝廷动用10万人采铜铸钱;第二,统一货币,朝廷铸造一种“五铢钱”,作为惟一合法的钱币通行全国,并责令各地方官将原有各种形状和重量的旧币一律收缴、销毁...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利弊呢?
答:汉武帝时期“ 内兴工作外事四夷 ”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赤字,这是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因。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任用孔仅、东郭咸阳会同桑弘羊一起谋划盐铁的官营,并在第二年得以实施。食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产于某些特定地区,需求却是全国性的。但是供不应求,所以商人贩卖盐的利率很高,汉武帝正是看到了买卖盐...

如何评价桑弘羊在汉代武帝时期发挥的作用(财政等各方面)?
答:例如,元朔二年设立朔方郡的壮举,数十万筑城者和数千亿钱的开销,都凸显了桑弘羊在财政管理上的关键作用。桑弘羊的财政思想深受法家理论的影响,特别是《管子•轻重》的理念,他主张通过供求调控来稳定物价。他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是古代最早的国有企业雏形,尽管存在争议,但在武帝初年,这一政策...

求西汉名臣桑弘羊其人其事?
答:公元前87年,桑弘羊由搜粟都尉升为御史大夫,和霍光、上官桀等四人受武帝遗诏,辅佐昭帝。 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到长安,商议盐、铁等国家经济要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贤良文学派人士激烈攻击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认为这是与民争利,不符合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所以主张改变这种政策。而桑...

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3)经济: ①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②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扩展资料: 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

盐铁会议有怎样的典故?
答:盐铁会议是西汉昭帝时中央政府组织的一次有名的讨论国家内外政古代军营策的会议。 汉武帝元封至太初年间,桑弘羊先后被任命为代理大农令、大司农,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以及酒类专卖等重要财政政策,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盐铁官营等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

汉武帝背后的理财专家桑弘羊,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答:桑弘羊出身商贾,十三岁就得以侍奉汉武帝。在武帝的支持下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榷等经济政策。直到汉武帝驾崩,桑弘羊独揽财权数十年。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他所制定了各种措施,都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主导汉朝盐铁专卖收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