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丢荆州,究竟谁的错? 关羽大意失荆州谁的错?

作者&投稿:邸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备进军西蜀,把关羽留在荆州镇守,没过几年,关羽就把荆州丢了。这个号称时代英雄和后来的武圣大帝的将军,最后的下场是很悲惨的。但历史没有为关羽的千古遗恨寻找恰如其分的理由。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把“荆州之失”归因于关羽个人的性格和秉性,大家一致认为,“因为关羽‘恃才傲物,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致使手下人糜芳、士仁等将领投降叛敌,招致惨败。”但实际上,关羽的个人性格上的缺点被无限扩大了,刘备和刘备集团作为领导人和组织对关羽的失败几乎不用负任何责任,哪怕是名义上,这有点不公平。   在三国鼎足的过程中,刘备的个人才学和文韬武略与曹操、孙权相比,确实不能称之为上等,特别是在刘备集团组建过程中,终其一生而没有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组织机构。曹操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库,“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着北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正统的地位网络了大量的精英人才;东吴历经三代,家族式管理以亲缘地域为纽带也招徕了一些能够称之为当世英才的人物。这些刘备都是所没有的,他好像除了一个“刘皇叔”的虚名和满腔的热情外,一手创建的刘备集团几乎就像狂风中的一叶舟,大部分的时光是在奔波流离和惶惶不可终日中度过的。   由于他的集团是如此之弱小,所以当一下子吃下荆州这个庞然大物,几乎是难以消化的,人才使用上也就更加捉襟见肘了。此时,西蜀的刘璋是当时有名的“草包太守”,却占据着富庶的天府之国,在没有完全消化荆州的时候,刘备集团却迫不及待地上马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第二步,直取西蜀。西蜀当然要取,问题是:荆州怎么守?   从当时的战略地位看,即使刘备集团的主要干部都留在荆州,守住它也绝非易事。北有曹操集团的虎视眈眈,南有孙权集团的隐隐窥视。从兵法上讲,荆州(今天的湖北、湖南地区)是“争地”,易攻不易守。换句话讲,荆州无论归曹操还是孙权,都能够守住,因为双方都有后方的支撑。惟独刘备集团要守住荆州简直太难了。而这样一个遭受两线作战的“争地”却历史性地交给了关羽。   无论关羽多么勇猛和无敌,这时候的情形简直“如在火上烤”,关羽手中并没有多少王牌可打。刘备给关羽留下的是刚从赤壁之战中走过的满目创痍的荆州,经济急待恢复。刘氏集团从公元200年逃难至此,一直在荆州西北一个叫新野的穷乡僻壤呆着,一呆就是7年。荆州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对刘氏集团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这里的人心也并不牢固,所以后来孙权一旦偷袭荆州得手、把关羽的一些将士的家属抓起来后,士卒们很快就作鸟兽散,忠义的很少。最为关键的是,诸葛亮应刘备之命赶赴西蜀时,留给关羽的人马清一色的是关羽周围的步从,周仓、关平、廖化等人在刘备集团内勉强可以算是可用之才,但放到整个天下这样的人才能行吗?刘备把千斤重担交给了关羽但是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组织上的支持,带走了自己内部的几乎所有的人才,使本来仅精通“打仗”专业的关羽却身兼“太守”和“将军”两个职责,被迫成为全能的职业经理人。   不能说刘备没有考虑到对荆州进行必要的援助和支持,比如在入川之初,把诸葛亮留在荆州,努力搞好基础建设;还坚决要求刘封、孟达要及时策援荆州,与荆州形成战略上互援之势等。但是刘备集团实在是在组织构建上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刘备集团基本上是建立在以哥们弟兄和亲亲我我的“义气”管理模式的,组织松散,内部缺乏制度上牢固的联系,因而,除了难以网络大量的当世之才外,大家在一起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集体合力,团队力量被极度弱化,最致命的是内部中层领导之间的合作几乎不存在,充满矛盾。比如:关羽听说马超投降过来,马上投书诸葛亮,说“超人才可比谁类”,隐含的意思是,“马超是厉害还是我厉害”?诸葛亮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指关羽)绝伦逸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刘备集团内部弥漫着争风吃醋的风气;刘封、孟达留守上庸(荆州西北部),算作是刘备对关羽留守工作的支持,但是这二人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看着关羽被杀、荆州沦陷。本来高度组织化的集团应该是一个十个指头攥紧、劲往一处使的,但是在刘备集团根本不存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刘备东征孙权,诸葛亮、赵云等一批有见识的将领,都以比较消极的态度默认了刘备的一意孤行,东征失败给了本来就先天不良、体质虚弱的刘备集团予以致命的一击。   刘备寄予关羽极大的信任,把责任和权力交给了他,但是留给他的是充满危机四伏的凶地,等到了危难来,却让他一个人去扛。所以说,丢掉荆州的最大责任不在关羽,即使他不骄傲无人,即使他不大意,荆州还是要丢的。   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士兵遇到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借口”现在成为一本书的名字,并且正在热卖中,被许多组织看成经典口号,加以传播。实际上,要求属下没有借口,首先必须要做到组织没有借口。因此,一个成功的集团应该使自己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能各司其责(职),团队能够给予每一个人予以及时而周到的支持和帮助,形成一种团队无处不在的氛围,团队给予了每个人发挥才干的平台,团队也会在使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等到失误来临,看着自己的人才凋零而束手无策。只有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支持力,这时要求每个成员没有借口的完成本职工作,才能理直气壮、掷地有声。因此,当荆州易主时,刘备真应该问问自己,究竟是自己的错还是孙权的祸,导致了荆州战役的惨败。可惜刘备没有认真反思。

大意失荆州,关羽和诸葛亮都有错。

1、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关羽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刘备包括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2、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3、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关羽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

4、更重要的是,刘备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关羽。相反,长期和关羽对峙的东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整整经历了几代人!

5、"刚而自矜"是关羽性格的重大缺陷。晚年的关羽"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

6、关羽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至此可以说,关公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里大意失荆州是谁的主错?~

三国演义里大意失荆州是关羽的主错。
关羽因为疏忽大意而失去荆州,所以这是他的过错。
具体情节如下:
诸葛亮进川的时候,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并嘱咐他一定要联孙抗曹。可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硬是把孙权推到曹操那边去了。
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
吕蒙看关羽不投降,就派兵加紧攻打。关羽知道麦城马上要被攻破,就留下王甫、周仓守麦城,自己率领关平、赵累和200名士兵从北门冲了出去。
关羽在狭窄的山间小路上遇上两次伏击,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关羽一心想快点跑回成都,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突然一声炮响,关羽的马被绊马索绊倒,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伏兵立刻把他捆得结结实实。
孙权要劝降关羽,关羽大骂孙权。主薄左宪对孙权说:“曹操当年对关羽那么好,可关羽还是杀了他的人,去投奔刘备,你现在能留住关羽吗!”孙权就把关羽杀了。

归根到底还是关羽的错,对曹方面,刘备和诸葛亮的本意并没有要关羽去攻打曹洪,可关羽好大务功,导致后方空虚,对孙权方面,孙权本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做妻子,一旦亲事结成,就继续和刘备和好,孙刘还是联合在一起,派诸葛谨去求亲,哪知关羽却说“虎女焉能嫁犬子”,并说“不是看在诸葛亮的份上,还要斩了诸葛谨”这简直就是对人的侮辱,难道这就是关羽处理外交关系的方式?

蜀汉的败亡,究竟是谁的错
答:蜀国最先被灭的历史原因实际上在关羽失荆州时就已经种下了。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设计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简述及历史评价
答:最后关羽在219年年底,败走麦城,失去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关羽的错误轻率北攻樊城,而在于没有防备孙权违背盟约,没有注意巩固自己的后方,以至于丢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背后的隐情 一,荆州到底归谁 董卓乱政时,各地纷纷起兵讨伐,此时的荆州刺史为王叡。据《三国志·孙坚传》及注引,孙坚当时拜长沙...

都说关羽是大意失荆州,那他究竟大意在哪里?
答:谈到关羽大意失荆州,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是关羽骄傲轻敌,让吕蒙有可乘之机,从而兵败麦城痛失荆州。但我认为关羽并非大意才失的荆州,荆州之失,乃势所必然。一、攻打襄樊实为战略助攻,成就大哥汉中霸业。“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建安23年...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到底谁对谁错?
答:后来的发展也证明,庞统的担心并不多余。危机四伏,而又一直被人惦记的荆州,时刻处于危险当中。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刘备没有夺取益州,那么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就又没有了根据地,还得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结语:庞统从未说过荆州是累赘这样的话,他的话只是在摆事实,为了让刘备把益州提到日程上...

奉命奔赴荆州打关羽的时候,张辽和徐晃究竟谁做错了?
答:曹操派张辽徐晃向荆州进军,其战略意图是很明确的:在保住襄阳樊城的基础上,坐看孙刘二虎相争。这一点在曹操主持的军事会议上已经定了调子,并且曹操还采取了实际行动:“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

谁知道”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的解释
答:大意失荆州,悲哉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失掉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老刘包括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老关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

全程距离500米,11岁孩子仍找不到回家的路,走丢究竟是谁的错?
答:所以说,培养孩子独立性并没有错,我们要在 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危险就放弃锻炼孩 子。不同于过去,如今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都不错,楼房和 汽车 更是每家每户的标配,不过交通工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似乎也会让你逐渐丢失一些东西。11岁的孩子是什么概念?这个年龄...

孩子横穿羽毛球场受伤,究竟是谁的错?
答:我特别喜欢刘润老师的观点: 谁损失大,就是谁的责任。在这件事情上,哪怕法律最终判决打球者要赔钱,责任最大的一方也是家长。万一这个过程,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打球者的责任就是赔钱,家长却要对孩子负责一辈子。早一点懂得这个道理,就早一点避免更大的损失,不是事后有人负责,就万事...

土木堡战役明英宗被俘,20万大军全都解衣待死,究竟是谁的错?_百度...
答:有人说这件事情的过错方主要就是因为王振的怂恿,所以王振需要负最大的责任,但是,最后做决定的是明英宗,在路上的时候,也是明英宗放弃了撤回的机会,最后白白枉送了无数将士的生命,所以说这件事情的根本还是在明英宗的身上。明朝的明英宗在知道蒙古来犯的时候,受到了奸臣太监王振的怂恿,为了能够...

游客报“低价团”被宰后投诉,导游因此丢“饭碗”,这究竟是谁的错?
答:首先自己也有错,贪图便宜导致被宰客,人家也是要赚钱的,这里亏了点自然就会想办法赚更多回来,该事件发生后,导游左某某向丽江新云岭旅行社反映了该情况,按旅行社要求向游客当面道歉,并向游客征求意见是否需要更换导游和车辆,游客当时未提出更换导游和车辆的要求,当事游客刘某某也表示谅解,并也对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