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什么年代的人,辅佐的是哪位皇帝 包拯是哪一个朝代的人

作者&投稿:肥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宋,辅助的是宋仁宗赵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扩展资料:

宋仁宗在位时期出了以正义化身的包青天。宋仁宗赵祯是个仁慈的皇帝,心胸宽广,他所颁布的政策是最为宽松的,这也离不开包拯在身后经常上奏请示。

宋仁宗为百姓做得很多,比如下令减少赋税,或是灾赈某地,亦或是每隔几年释放宫中的宫女,让其回家过平凡的日子。这样的善举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是不多见的。

宋仁宗与包拯的故事最为有名的便是包拯三谏宋仁宗。那时候包拯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进行弹劾。

那时宋仁宗一再任用自己的亲属张尧佐。他认为是不合法度的,于是指出宋仁宗的错误,大臣们也纷纷反对宋仁宗的做法,于是宋仁宗便不再晋升张尧佐。

第二年,张贵妃一直劝说宋仁宗提升张尧佐的官职,便下旨提升张尧佐。包拯再次出来指出宋仁宗的错误,张尧佐见众人议论纷纷表示不愿意委任,于是此事作罢。

在同年,宋仁宗再次下旨要提升张尧佐,没想到有遭到了包拯执意奉劝,宋仁宗见包拯如此执着,便甩手回宫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1. 包拯是北宋人,辅佐的是宋仁宗。

  2. 包拯(公元999年至1062年),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因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华夏民族史称包青天。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3. 宋仁宗赵祯(zhào zhēn)(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亲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北宋人,辅佐的皇帝是宋仁宗。包拯(公元999年至1062年),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因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华夏民族史称包青天。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宋朝。皇帝宋仁宗

北宋的,宋仁宗

历史上真有狸猫换太子吗?包拯辅佐哪位皇帝~

从《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历史上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没有流落到民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包拯为李宸妃鸣冤的故事呢?包拯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历史上,他与这场公案无任何联系。包拯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做建昌知县、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无从参与官廷斗争。到他进人中央政府,仁宗已经亲政很久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都无包拯出现,明朝《包公案》小说专说包拯故事,其中有包拯放浪回朝途中,在桑林镇遇李太后,还朝后,设阴曹、审郭愧,将刘妃用丈二白丝帕绞死的章节,却无打龙袍事。
那么,包拯与此事也就毫无瓜葛了吧?其实也并非没有任何联系。石玉昆在《三侠五义》中把发生在宋仁宗皇佑二年的假冒皇子案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焊结起来。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名叫冷青的人,其母王氏曾在皇宫中担任过杂役,出宫后嫁给医生冷绪。及冷青长大,飘泊到庐山,竟多次声称他是皇子,是其母在皇宫中有孕出宫而生。有个好事的和尚,名叫全火道,把冷青带到京城,冷青于是在大众场合传播,多次被人围观。当时任开封知府的钱明逸听到此事,出动警力将其捕捉归案,但冷青言之灼灼,喝令钱起坐,钱也为之起坐,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钱以狂人为口实,准备把冷青发配汝州。推官韩绛认为事实不明确,冷青还会是个糊涂不明真象的人。于是,宋仁宗把这宗案子交给掌管知谏院的包拯审理。经过包拯调查,王氏确实在宫中打过杂,嫁给冷绪后,也是先生女而后生男。包拯以冒充皇子罪处死冷青,而决案的知府钱明逸也被降为蔡州知府,可见,宋仁宗从未被狸猫换过。小说本来就是移花接木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包拯辅佐的皇帝是宋仁宗

北宋。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

其父包令仪是进士,任七品虞部员外。1027年,包拯29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监事、建昌知县。由于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长达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岁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知县。次后又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郡事,后任监察御史、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于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谥孝肃。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在端州任职期间,功昭百代,政迹赫然,挖井取水、筑堤防洪、开荒耕作、发展农业、储粮防饥等等,至今为后人所敬仰。现今肇庆市还遗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岩题字等等古迹,可寻包公当年风采。而“包公掷砚化砚州”等等故事更是为人 所称道,世代相传。

他在38岁时写过一首诗,此时正在守孝期间,未登仕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从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坠青云之志”。而“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此是包公为官准则,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欲成国家栋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须经历万千磨难,顶天立地,何惧狂风骤雨,狂魔乱舞?粗良之钢,绝不能作钓鱼之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此是包公从政目标,致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仓库充盈,燕雀欢喜;除尽杂草,开荒种植,令兔狐处藏身而发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他时刻警戒自己要遵从圣贤训诫,清廉正直,为国为民竭力,勿使自己遗臭万年,让后人唾骂羞辱。

他在家训中如此告诫后世子孙: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大茔”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现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无非要使墓土成为一片净土,使千秋万世子孙皆清廉为民,不负祖训民望,上无愧于苍天,下仰然于良心。果然,后来的包绶、包永年生前均为官清正,死后葬仪简朴,不愧为包公子孙。

包公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拯万民于水火之中,实乃一大善人。不单英明决断,处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权贵,极力主张“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忧国忧民,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经济方面,他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在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不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律专家,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当然的,世人皆对他奉若神明。

明间传说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将如云,辅助大业。“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文有公孙策,武有展昭。兼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等于公堂前侍奉在侧。公孙策,清于观人之术,医卜星相、奇门数术,无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为游侠,称“南侠”,武艺超群,行侠丈义。后追随包公,受皇帝赠“御猫”,御前四品带刀侍卫。

包公在众人扶持下主持正义,屡破奇案要案,为律法一片“青天”。

包拯第一代子孙?
答: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包繶,娶妻崔氏(吕蒙正的外孙女),生 包文辅佐(夭折),养子包永年(崔氏养大)。次子包綖(又名包绶),娶妻文氏(文彦博的女儿),生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 。

包拯时代的皇帝是什么帝??叫什么??
答:叫赵祯。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

丞是什么意思
答:“丞”是“拯”的古字,其字形像人用双手把陷入陷阱的人拉上来。“丞”本意即为拯救,读zhěng。由拯救引申,“丞”可表示帮助、辅佐。又由辅佐引申指辅助的官吏,这是“丞”字后来的含义。读chéng。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长官的辅助官员多称“丞”,秦始置,他们一般是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

《孔雀东南飞》中县拯是什么职务?
答: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后代虽有变革,如宋代曾一度废除,或以主簿兼任,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一或二人),迄於清末。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被世人封为财神,那么他们哪位才是正财神?
答:在民间,关公是位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国内外崇拜关财神的人越来越多 ,供神的场所除了道观,还有佛教场所、商业场所乃至家中。海外有华侨的地方大多供有关帝,他是义气的象征,更是保护神和财神!比干比干是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商纣王的叔叔,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后受托孤,辅佐商纣王...

王朗华歆业文言文阅读
答: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大意 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

古代周公是那个拯相
答:那时候还不叫丞相。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

诸葛亮是什么时期的人?
答:公元223年2月,刘备病危,便派人赴成都,诏诸葛亮到白帝城,“苦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表示竭尽全力,忠心辅佐幼主。同年四月,刘备病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从此,诸葛亮全面担负了治理蜀汉的重任。 诸葛亮纵观天下风云变化,根据蜀汉的国力与兵力,制定了正确的外交路线...

在古代历史上,最有智谋的人物是谁?
答:2.鬼谷子 简介: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是道家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还是纵横家的鼻祖,他精通才艺,博学精深,通天彻地,布阵行兵尤其厉害,就连鬼神也难预测,他智勇双全,卓越出众,不仅会兵法,还懂卜卦算命,我认为在当时的朝代,无人能及,因此被世人尊为“...

武财神赵公明是什么时代的人
答:秦代。赵公明于秦代出生在赵大村。传说出生时在三月十五日黄昏后天将黑时。赵公明,姓赵名朗,亦称玄朗,字公明。赵公明讲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善于隐讳。集众多美德于一身,后人才将赵公明敬为财神。清朝乾隆十四年编修的《周至县志·古迹》记载:“财神赵公明,赵大村人,村中有赵公明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