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用公历计算的?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是以公历来算的

作者&投稿:禄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分秒不差。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

当然当时的二十四节气跟现代是不一样的。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然而由於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例如:春分那天未必是地理上的春分点。故自清代开始,另定以冬至黄经270°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24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这种制订方式称为“定气法”。

其实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神父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来华。徐光启原来是举人,1604年考上进士,1606年年拜利玛窦为师,学习世洋数学,科学及天文学。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欧洲天文知识,从古代托密勒(Ptomley)的旧地心学说到当代第谷(Brahe Tycho, 1546-1601年)的新地心说的,融会当时的中公历法,奉旨修历,准确无误推算日食的预侧。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介绍了圆形地球,地球经度,纬度,全天星图,星等,中国传统星表,球面和平面三角学,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等等的概念和方法。

明朝气数已尽,《崇祯历书》来不及实施明朝已亡国。清初期继续用大统历,到1670年(康熙9年)才实施《崇祯历书》,但改名为《时宪历》。《时宪历》之前,24个气节是平均散布在一年中,相邻的气节相隔15或16日,中气就相隔30或31日,这种方法称为平气(平均中气)。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离太阳近时速度会快,离太阳远时速度会慢,所以地球每转15度的时间不同,因而气节的间隔就不平均。实际中气的间隔由29天至32天。《时宪历》按太阳实际的轨道来定节气,称为定气。经过此修订后成为农民历,一直沿用至今。
补充:

现代农历最根本包含两部分,即农历历月和节气,其它的部分是由这两部分派生出来的,把这些也算在内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

第一,农历的历月部分(也包括历月干支,和后面所述的干支历不同);

第二,节气和七十二候;

第三,杂节气;

第四,干支历[中国农历中的十二宫历(十二节月,即中国的黄道十二宫),是农历的一部分,是基于宋朝沈括的《十二气历》思想的。
注,农历历月对应十二中气的太阳黄经度数。
农历其本历法:

1.以朔日为月首,定为初一日(朔: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球上处于同一经度,天文学 上称此时日月的黄经差等于零,实际上在合朔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接近一条直线,此时位居中间的月亮,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 正对向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存在。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即日食必定发生在初一日,初一日未必有日食。例如2009年农历己丑年正月初一、六月初一、十二月初一都有日食)。

2.以冬至黄经270°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3.以冬至所在月为农历十一月,建子,为历算岁首。

4.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1个月,则无需置闰,随后安排农历十二月,次年正月、二月、三月……十月,正月为民用年首,建寅。

5.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2个月,则需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6.农历以东经120°为计算的子午线,即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时区的时间(北京时间)。

例如:
2008年冬至至2009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即从农历2008年 十一月开始的第八个月。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08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08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09年 正月 (雨水中气);
农历2009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09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09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09年 闰五月 (无中气);
农历2009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09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09年 八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九月 (霜降中气);
农历2009年 十月 (小雪中气);
又例如:
2032年冬至至2033年冬至间隔11个月,无需置闰,虽然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2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32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33年 正月 (雨水中气);
农历2033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33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33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33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33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33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33年 八月 (无中气);
农历2033年 九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33年 十月 (霜降中气);
再例如:
2033年冬至至2034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虽然有两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但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3年 十一月(小雪中气,冬至中气);
农历2033年 闰十一月(无中气);
农历2033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雨水中气);
农历2034年 正月 (无中气);
农历2034年 二月 (春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三月 (谷雨中气);
农历2034年 四月 (小满中气);
农历2034年 五月 (夏至中气);
农历2034年 六月 (大暑中气);
农历2034年 七月 (处暑中气);
农历2034年 八月 (秋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九月 (霜降中气);
农历2034年 十月 (小雪中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二十四节气本来就是为了农业创立的,就应该用农历的日期对照,但是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农历么?为了方便现代人的日历习惯,公农立并用,先说公历,在对照相应的农历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农历来的好不,正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先无数次的研究探索,是的从公历来看每年也相差不多

你知道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节是用公历来计算节日的吗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用公历计算的~

你知道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节是用公历来计算节日的吗

中国的农历是依靠月亮周期计算的。。所以有很多传统的农历节日都跟月亮有关,如元宵节,中秋节,而且靠农历算每个月的十五月亮都是圆的,公历就不同了,
但是我们祖先计算出了月亮周期的计日方式就不代表我们祖先对太阳周期的纪年方式一窍不通。相反,对太阳周期的计算更高一筹。所以就有了非常准确的24节气。是依靠太阳纪年的。它的准确性和现在的最准确的纪年方式公历相差无几。。。。可见我们祖先的勤劳和聪敏。

24节气为什么要以阳历计?
答: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观察主要是月亮和星星,而历法的制定主要是对天象的观察,古语有“斗转星移”表示日子的变化就是一个反映。因此中国古代主要式样的历法是阴历。阳历在西方科技发展起来并影响到中国后才引进使用。由于阴历与阳历的历法依据不同,也就是节气人们记录日期的周期有差异,因此采取增加闰月的方法...

为什么24节气是按照阳历来算的?
答: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古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根据阴历来定月,即从第一个看不到月亮的晚上(合朔)到下一个看不到月亮的晚上的时间为一个月(望朔月,约为29.53天),其优点在于容易观察,缺点则在于不能反映季节、物候的变化。为了...

为什么24节气是按公历 – 铁血网
答:24节气究竟是阳历还是阴历 2014-09-12 10:28:53 来源: 中国天气网(北京)24节气究竟是阳历还是阴历,可能有些人还搞不明白。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则更多的采用“阴历”这一古老的方法。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

24节气是农历的节气,但是为什么和阳历的日期如此吻合呢?比如说冬至,按 ...
答:我国古代的农历是依据月亮的圆缺来确定的,而阳历是依据太阳的。而气候变化是跟太阳有关的,农业生产又是依据气候来的,阴历通常跟阳历差20来天。阴历通常跟气候不太相关,没有阳历准确。所以我国人民为了方便农业生产而制定了24节气。所以24节气在农历中是不固定的,但是在阳历中相对是固定的。

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的阳历(公元纪年),那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刚好是阳历...
答:古代中国使用的是农历,也称为阴历,它是根据月亮运行周期计算的。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重要节气的中国传统节日和气象节气,它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而确定。尽管农历和阳历的起点和计算方式不同,但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基于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因此它们在阳历年中的日期并不固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产物,为何与公历的时间最吻合?
答:如果根据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制定的历法,就叫做阴历,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天,月球公转周期为27.32天;我们使用的农历兼具阳历和阴历的特点,所以农历本质上属于阴阳历,虽然兼具两者的优点,但是使用起来更加繁琐。二十四节气是嵌入农历当中的,早在商朝时期,古人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来...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阳历
答: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二十四节气与阳历的一年都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所以二十四节气与公历的日期有严格的对应性。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人们可以依据节气来安排各项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中又分出12个“中气”,从春分开始,每隔一个节气就是一个中气,在表中用蓝色表示。

二十四节气是为什么是按阳历来的?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是以公历来算的
答:公历就不同了,但是我们祖先计算出了月亮周期的计日方式就不代表我们祖先对太阳周期的纪年方式一窍不通。相反,对太阳周期的计算更高一筹。所以就有了非常准确的24节气。是依靠太阳纪年的。它的准确性和现在的最准确的纪年方式公历相差无几。。。可见我们祖先的勤劳和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