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氏家族的起源? 冉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作者&投稿:寇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冉nán 1.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国名。 2.周时国名。

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寻根溯源 冉姓来源有五:1、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所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在今湖北荆口县那口城),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或说聃去耳为冉。2、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高辛氏(即帝喾)之后有冉姓。3、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楚大夫叔山冉之后,以名为氏。4、据《汉书·颜师古注》所载,唐时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开州(今重庆开县)土著多此姓,皆冉 种(冉 为汉时西夷所建古国,其后或以冉为姓)。5、出自他族。汉时西夷冉 族,居于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其族人以族名为姓;今鄂川湘交界地域之土家有此姓。

得姓始祖 冉季载。名载,字季。西周王族,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同母弟,最少。武王克商灭纣后,大封诸侯,将其少弟封于冉。因季载有善行,成王时被举为司空,主管军事,成为周王室的重臣,他辅佐成王,广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领导。他的后代,以其封国为氏,称冉姓,并尊冉季载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古冉国所在地有众多版本,有说在今湖北荆口,有说在今湖北荆门,也有河南平舆、河南开封、四川茂县之说。虽众说纷纭,但我们通过冉姓在周初得姓之后的当时史料判断,整个冉姓家族却主要是活动于现在的山东境内。在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并称圣门五贤。他们是:冉求、冉孺、冉雍、冉耕、冉季,个个出类拔萃,千古流芳,而且他们五人统统都是鲁国人,是故后世冉姓郡望有东鲁之说。历秦汉以降,冉姓人逐渐由山东播迁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大地,并有一支山东冉氏家族播迁到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后昌盛为当地大族,古代此地属武陵郡,故后世冉姓有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河北临漳的冉姓也呈现出族大人众的兴旺局面,昌盛为冉姓魏郡郡望。其中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魏国的冉闵便是此一郡望之杰出代表。另据《华阳国志校注》所载,夔州、开州西南夷首领多冉姓。唐宋之际,还有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冉实、冉祖雍父子以及巴东(今重庆奉节)人冉安昌见诸史册。唐末五代时,有重庆之冉姓播迁贵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迁于今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省份。明初,山西冉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以后的湖广填四川,有湖北、湖南之地的冉姓迁于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北、河南、山东之冉姓闯关东进入东北。 如今,冉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两地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贵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郡望堂号 冉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东鲁郡,泛指今山东济南、泰安、衮州等地;2、武陵郡,汉代置郡,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3、魏郡,汉代置郡,治所在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武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北地区。

堂号:“南面”、“武陵”、“迎圣”等。

宗族特征 1、冉姓分出了沈姓,沈姓又分出叶姓。2、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两代冉姓进士共计十四名,其中四川、重庆两地有六名,河北三名,贵州两名,河南三人均为中牟人,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今冉姓分布之特征。

名人精粹 冉求: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有治政之术,列政事科,曾为季氏宰。冉季:字子产,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以德行称,后得恶疾而亡。冉雍: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出身贫寒,有德行。孔子以为可任诸侯治民之官,后曾为季氏宰。冉孺:一作冉儒,字子鲁,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敏于学。勤于问。冉瞻:魏郡内黄(今属河南)人,十六国时后赵大臣,石虎养子。有勇力,骁猛善战,以功累迁为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冉闵:冉瞻子,十六国时冉魏建立者。幼果锐,善谋策,勇力绝人。穆帝永和五年,季龙死,他利用石氏内乱,夺取后赵政权,建立魏国,史称冉魏。三年后,为前燕所败,被俘而死。冉安昌:巴东(今重庆奉节)人,唐代大臣。隋末据巴东,高祖初归唐,为招尉使,官至潭州都督。冉实: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唐代官吏。弱冠登进士第,累迁并府参军。中八科举,授绵州司户,转扬府仓曹。又举四科,除益州导江令。所任有能名,官至河州刺史。其子冉祖雍亦出身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因倡饮省中,被赐死。冉 、冉 :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宋代名士。兄弟二人同俱文武才,辟召不起。余 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兄弟俩遂去进见,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冉通: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区)人,明代官吏。洪武三十年二甲第三名进士,官兵科都给事中。面折廷诤,颇有直声。好学问,读书不辍。冉觐祖:河南中牟人,清代学者。康熙二年乡试第一,康熙三十年三甲第十三名进士,授检讨。有《四书五经详说》、《阳明疑案》、《正蒙补训》等。冉文俦:四川通江人,清代白莲教徒。嘉庆元年起事,聚众数万,为通江蓝号元帅,转战川东、北。三年后,在一次突围中阵亡。其侄冉天元继为元帅,继续反清,部众盛时达十万以上,攻杀清军猛将朱射斗,与诸部首领大会南充,威震一时,后在江油被德楞泰所擒,遇害于成都。

冉姓的由来~

冉姓主要出自姬姓,芈姓,以及高辛氏,另有羌族改姓的一部分冉氏和土家族的冉氏。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
文王第十子季载,武王封之于聃(今河南新郑,一说为四川茂县),称聃季载,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为姓,去耳旁为冉姓。
2、源于芈姓。
芈姓来源有两支。
其中一支出自,出自楚国叔山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祖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祖字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另一支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太后芈八子之弟魏冉,魏冉亦称秦穰侯,是秦国宣太后芈八子的异父弟弟。
在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冉氏、魏氏、芈氏、陶氏等,以先祖名字或封邑名称为姓氏的,都世代相传至今。
3、传自高辛氏(即帝喾)。
《元和姓纂》记载,帝喾当时是炎帝部落联盟首领,由八个大部落组成了属下联盟,冉氏部落也是其中之一。冉氏部落族人世代为冉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源于羌族,来自汉朝西南方位的夷冉国。
据《汉书·颜师古注》所载,唐时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开州(今重庆开县)土著多此姓,皆冉 种(冉 为汉时西夷所建古国,其后或以冉为姓)。
5、源于土家族。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曾经推行过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土家族一部分人流改为汉姓冉氏,也有汉族人融入土家族时带入冉姓,世代相传至今,今鄂、川、湘交界地域的土家族中多有冉氏。

扩展资料:
冉姓的名人有很多。
1、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弟子冉求,字子有,春秋时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有治政之术,列政事科,曾为季氏宰。孔子的弟子冉季,字子产,春秋时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 孔子弟子冉孺,字子鲁,唐赠纪伯,宋封临沂侯。
2、十六国时后赵大臣冉瞻。魏郡内黄(今属河南)人,石虎养子。有勇力,骁猛善战,以功累迁为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3、十六国时冉魏建立者冉闵。
冉闵幼果锐,善谋策,勇力绝人。穆帝永和五年,季龙死,他利用石氏内乱,夺取后赵政权,建立魏国,史称冉魏,冉氏唯一皇帝。三年后,为前燕所败,被俘而死。
4、清朝冉觐祖。
冉觐祖字永光,清朝时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对理学有深刻研究。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
5、清朝冉楠
冉楠,字行云,生卒年不详。相传唐朝贞观年间人,是古代罕有的探险家,少年曾游历阿拉伯,高丽等国,中年后,组织一百多人驾船沿印度洋环游诸国。
据说曾达到今天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地,曾著书《行云西游记》,后在日本海遭遇大风暴,无人知其所终。
6、清四川白莲教义军首领之冉天元。
冉天元通江县人。绰号“扫地王”,嘉庆元年(1796年)随其叔冉文俦在通江王家寨举义,嘉庆四年,冉文俦牺牲,继任元帅。嘉庆五年在江油被俘,死于成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冉姓

冉季载,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周武王同母的弟弟。周武王打败商纣后,大封诸侯,将冉季载封于冉。因为冉季载很善良,周成王的时候被任命为司空,主管军事,成为周王朝的重臣。他的后代,便以其封国为姓氏,称冉姓,并尊冉季载为得姓始祖。

何氏家族的来源
答: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

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答: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

王氏家族起源
答:主要源流: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

姓氏的起源
答: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时期。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伏羲以前,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构木为巢的“有巢...

张氏家族起源
答:1、源于姬姓: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2、源于改姓而来:①...

黄氏家族来历,祖先是谁
答:黄氏渊塬,可追溯至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侯,曾将陆终的子孙赐封于黄。当时的黄,大体相当于今河南潢川以西地域。春秋时期,黄在诸侯相争之中,被强楚吞并,但黄氏子孙,仍以国为氏。战国时期,黄虽不复存在,但黄氏后代却并未中断,闻名于世的春申君黄歇,名义上是楚国人,实际上则是被...

仝氏家族的来历
答:二,旗人Tong姓起源纠正 Tong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将,一心效忠朝廷报效国家,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绝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预感杀身之货,其下有四位儿子,老祖为避免满门抄斩,为让仝氏家族后继有人,便将其四个儿子姓氏分别改为 仝、佟、童、同 ,并让其各自奔赴全国各地隐居,(...

余氏家族的由来
答:起源: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称由氏和余氏。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3、源于余丘氏,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一个小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称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4、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栈道(褒斜...

向氏的来源
答:西南夷是黄帝后代,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4、源于土家族 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在唐朝...

何氏家族的祖先是???
答:何氏家族的祖先是姬虞。姓氏源流有以下几种说法: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2、赐姓。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