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竹林七贤的诗作引申出来的成语 竹林七贤的成语

作者&投稿:竹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半信半疑
原为“半信半不信”。三国魏嵇康《答张辽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中有:“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半不信耶?”人们逐渐将“不信”改为“疑”,使这一成语更加规整。半信半疑指对人对事不能肯定,持怀疑态度。

2、长林丰草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此犹禽鹿,少见训育……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借指隐居、适宜生活之地,也比喻嵇康隐居不仕、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定意志。

3、才长识寡
原为“才多识寡”。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中有:“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指人善于治学,不善治身。嵇康在辉县一带遇到孙登,与他同游相处多日,平时并无多语;临分别时,孙登曾对嵇康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但这话没起太大作用,大致是嵇康的性情决定的。因为人的性格不容易被改变。

4、蹉跎岁月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第七)》中有:“白日忽蹉跎,驱马复来归。”指虚度了大好时光。光阴易逝,世事难料。

5、得意忘形
《晋书·阮籍传》中有:“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指人高兴失去常态。得意忘形是人的一种兴奋状态。

6、堆案盈机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愈自勉强,则不能久。”指书籍、文件或材料堆积得又多又杂。

7、犊鼻高挂
又引出“聊复尔耳”、“南阮北阮”。三国时期魏国人阮咸,字仲容,侨居山阳多年,竹林七贤之一。家居于道南,其他阮姓居道北。南阮贫,北阮都很富。农历七月七,北阮晒衣物,都是绫罗绸缎。阮咸用竹竿挂大布犊鼻裈(农村人穿的粗布免裆裤头)于中庭。有人讥笑他寒碜。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即跟势利、不能免俗的人,有什么好说的!)”指将不该显露的东西显露出来或指甘于清贫,不卑不亢,不与世间恶俗同流合污的人士。

8、法常评酒
释法常,河阳人,喜嗜酒,常醉,醉则大睡,醒后即吟“优游曲世界,烂漫枕神仙。”对人说:“酒天虚无,酒地绵邈,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乐其可得而量也,转而入于飞蝶都,则又蒙腾浩渺而不思觉也。”释法常当是焦作地区有史记载的 “酒中仙客”之一。

9、广陵散绝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有:“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源于广陵地区(今安徽寿县一带),民间乐曲,长45个乐段,隋以前的乐谱,写春秋战国时期“聂政刺韩”故事,聂政受韩国大臣严遂之托,刺杀韩国权相韩傀。“广陵散绝”引指某种学问、技艺失落或某种传统中断,后继乏人;“广陵散绝”何尝不是指曹魏政权的中坚力量在与司马氏的斗争中倒掉、彻底垮台?

10、广武之叹
《晋书·阮籍传》裴松子注引东晋孙盛《魏氏春秋》、《三国志·魏书·阮籍传》中有:“(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区,乃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乎!’”指触景生情,感叹当时缺乏能人,使徒有虚名者得逞于世;隐喻庸人得志。

11、鹤立鸡群
三国时期魏国,嵇康(字叔夜)身高七尺,伟岸俊爽,才华横溢,时人称之“龙章凤姿”。当时,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说:“您还没见过他父亲(嵇康)呢。”
山涛曾说:“嵇叔夜的为人,像山岩上的孤松独立;他醉的时候,又像玉山将崩倒。”即“玉山崩颓”。“鹤立鸡群”指象鹤站立在鸡群中那么显眼。借喻人的仪表和才能出众。

12、黄公酒垆
南北朝宋刘庆义《世说新语·伤逝》中有:王戎“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指景在人去、伤逝忆旧的言辞、情绪和代名词。

13、借酒浇愁
原为“酒浇垒块”。东晋郭澄之《郭子》中有:“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指借喝酒排解心中对时事的忧闷、郁结。

14、嵇康锻铁
三国时期魏国,嵇康手艺灵巧,善锻铁。住宅边流水环绕一棵大柳树,家人邻居常在树下闲戏,嵇康在树下打铁。家里不富裕,但有人要求打铁具,嵇康欣然应允,却少收钱。亲友旧交带着酒肉、澄沙糕来到这里,嵇康就与他们一起畅饮、交谈,直到吃喝完毕。“嵇康锻铁”指闲适和谐、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短暂的、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段。

15、嵇康疏懒
三国时期魏国,嵇康的《与山居源绝交书》中有:“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一月常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还有“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当时,山涛由选曹郎升迁它职,想举荐嵇康替代自己原来的官职,嵇康做《与山居源绝交书》予以拒绝。说自己庸俗不堪,不敢轻视朝廷,怕辱没了大将军,其实是说自己不宜、不愿、不想、不屑参与时政。嵇康疏于写书、洗漱、交际,是不愿出仕的借口。其实,他不是真心与山涛(字巨源)绝交,而是与不相符合的思想绝交,与不相符合的时政、世故、礼教绝交。

16、鸠醴漏脯
三国魏嵇康《卜疑》中有:“故嗜酒者自抑于鸠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指特别爱喝酒的人不会喝毒酒和贪吃的人不会吃地上掉的、变质不好的食物,指人有认识、有感情、有智慧,不会只图眼前的享受而不顾后果。

17、刘伶嗜醉
也称“刘伶五斗”、“枕麹(曲)刘生”。三国时期,魏国沛郡人刘伶,字伯伦,侨居山阳多年,竹林七贤之一。恋酒放达,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常乘鹿车,跟从荷锸随身,遨游一世。刘伶以天地为一朝,万年为须臾,日月为门窗,荒野为庭院。行无踪迹,居无定所,天为幕、地为席,枕麹(曲)藉糟,无思虑,乐陶陶。用一副纵情自然、酣畅无忧的胸怀、态度对待世界。堪称“酒中仙客”之一。

18、龙骧虎步
三国魏嵇康《卜疑》中有:“······宁如市南子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乎?将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指人正气凛然、威武雄壮。

从竹林七贤衍生的成语。 20个以上就采纳。并且注明是谁。~

1、半信半疑
原为“半信半不信”。三国魏嵇康《答张辽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中有:“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半不信耶?”人们逐渐将“不信”改为“疑”,使这一成语更加规整。半信半疑指对人对事不能肯定,持怀疑态度。

2、长林丰草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此犹禽鹿,少见训育……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借指隐居、适宜生活之地,也比喻嵇康隐居不仕、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定意志。

3、才长识寡
原为“才多识寡”。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中有:“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指人善于治学,不善治身。嵇康在辉县一带遇到孙登,与他同游相处多日,平时并无多语;临分别时,孙登曾对嵇康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但这话没起太大作用,大致是嵇康的性情决定的。因为人的性格不容易被改变。

4、蹉跎岁月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第七)》中有:“白日忽蹉跎,驱马复来归。”指虚度了大好时光。光阴易逝,世事难料。

5、得意忘形
《晋书·阮籍传》中有:“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指人高兴失去常态。得意忘形是人的一种兴奋状态。

6、堆案盈机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愈自勉强,则不能久。”指书籍、文件或材料堆积得又多又杂。

7、犊鼻高挂
又引出“聊复尔耳”、“南阮北阮”。三国时期魏国人阮咸,字仲容,侨居山阳多年,竹林七贤之一。家居于道南,其他阮姓居道北。南阮贫,北阮都很富。农历七月七,北阮晒衣物,都是绫罗绸缎。阮咸用竹竿挂大布犊鼻裈(农村人穿的粗布免裆裤头)于中庭。有人讥笑他寒碜。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即跟势利、不能免俗的人,有什么好说的!)”指将不该显露的东西显露出来或指甘于清贫,不卑不亢,不与世间恶俗同流合污的人士。

8、法常评酒
释法常,河阳人,喜嗜酒,常醉,醉则大睡,醒后即吟“优游曲世界,烂漫枕神仙。”对人说:“酒天虚无,酒地绵邈,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乐其可得而量也,转而入于飞蝶都,则又蒙腾浩渺而不思觉也。”释法常当是焦作地区有史记载的 “酒中仙客”之一。

9、广陵散绝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有:“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源于广陵地区(今安徽寿县一带),民间乐曲,长45个乐段,隋以前的乐谱,写春秋战国时期“聂政刺韩”故事,聂政受韩国大臣严遂之托,刺杀韩国权相韩傀。“广陵散绝”引指某种学问、技艺失落或某种传统中断,后继乏人;“广陵散绝”何尝不是指曹魏政权的中坚力量在与司马氏的斗争中倒掉、彻底垮台?

10、广武之叹
《晋书·阮籍传》裴松子注引东晋孙盛《魏氏春秋》、《三国志·魏书·阮籍传》中有:“(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区,乃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乎!’”指触景生情,感叹当时缺乏能人,使徒有虚名者得逞于世;隐喻庸人得志。

11、鹤立鸡群
三国时期魏国,嵇康(字叔夜)身高七尺,伟岸俊爽,才华横溢,时人称之“龙章凤姿”。当时,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说:“您还没见过他父亲(嵇康)呢。”
山涛曾说:“嵇叔夜的为人,像山岩上的孤松独立;他醉的时候,又像玉山将崩倒。”即“玉山崩颓”。“鹤立鸡群”指象鹤站立在鸡群中那么显眼。借喻人的仪表和才能出众。

12、黄公酒垆
南北朝宋刘庆义《世说新语·伤逝》中有:王戎“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指景在人去、伤逝忆旧的言辞、情绪和代名词。

13、借酒浇愁
原为“酒浇垒块”。东晋郭澄之《郭子》中有:“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指借喝酒排解心中对时事的忧闷、郁结。

14、嵇康锻铁
三国时期魏国,嵇康手艺灵巧,善锻铁。住宅边流水环绕一棵大柳树,家人邻居常在树下闲戏,嵇康在树下打铁。家里不富裕,但有人要求打铁具,嵇康欣然应允,却少收钱。亲友旧交带着酒肉、澄沙糕来到这里,嵇康就与他们一起畅饮、交谈,直到吃喝完毕。“嵇康锻铁”指闲适和谐、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短暂的、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段。

15、嵇康疏懒
三国时期魏国,嵇康的《与山居源绝交书》中有:“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一月常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还有“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当时,山涛由选曹郎升迁它职,想举荐嵇康替代自己原来的官职,嵇康做《与山居源绝交书》予以拒绝。说自己庸俗不堪,不敢轻视朝廷,怕辱没了大将军,其实是说自己不宜、不愿、不想、不屑参与时政。嵇康疏于写书、洗漱、交际,是不愿出仕的借口。其实,他不是真心与山涛(字巨源)绝交,而是与不相符合的思想绝交,与不相符合的时政、世故、礼教绝交。

16、鸠醴漏脯
三国魏嵇康《卜疑》中有:“故嗜酒者自抑于鸠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指特别爱喝酒的人不会喝毒酒和贪吃的人不会吃地上掉的、变质不好的食物,指人有认识、有感情、有智慧,不会只图眼前的享受而不顾后果。

17、刘伶嗜醉
也称“刘伶五斗”、“枕麹(曲)刘生”。三国时期,魏国沛郡人刘伶,字伯伦,侨居山阳多年,竹林七贤之一。恋酒放达,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常乘鹿车,跟从荷锸随身,遨游一世。刘伶以天地为一朝,万年为须臾,日月为门窗,荒野为庭院。行无踪迹,居无定所,天为幕、地为席,枕麹(曲)藉糟,无思虑,乐陶陶。用一副纵情自然、酣畅无忧的胸怀、态度对待世界。堪称“酒中仙客”之一。

18、龙骧虎步
三国魏嵇康《卜疑》中有:“······宁如市南子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乎?将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指人正气凛然、威武雄壮。

《“竹林七贤”引出的成语》有十二个成语是和竹林七贤相关的:
璞玉浑金、鹤立鸡群、卿卿我我、得意忘形、玉山自倒、鹤立鸡群、卿卿我我、禽兽不如、得意忘形、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遭人白眼,其中鹤立鸡群和得意忘形和上面是重复的。

“竹林七贤”引出的成语
说起“竹林七贤”,在魏晋时期可谓赫赫有名,他们分别是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阮籍、阮咸叔侄。因其七人经常在一片竹林(位于今云台山景区百家岩一带)里相聚,一同纵酒狂歌,做诗弹琴,故称“竹林七贤”。可能你不知道,璞玉浑金、鹤立鸡群、卿卿我我、得意忘形等很多成语都是从“竹林七贤”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先由“七贤”中的山涛说起,因为他是我们的老乡——焦作武陟县人。山涛,字巨源,年轻时就性格耿直,器量宽宏。当时司马氏和曹魏争夺政权,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腐败。他不愿卷入官场因而隐居洁身自好,跟嵇康、阮籍、王戎等人意气相投,一起作“竹林之游”,共同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王戎称赞他说:“山涛这个人就像是璞玉浑金,人人都赞赏它宝贵,却又不知怎样形容它的素质。“璞玉浑金”的意思是说,未经雕琢的玉、”未经冶炼的金子,天然美质,没有加以人工的修饰。山涛直到四十岁时才出来做了郡的主簿、功曹,直至推举为孝廉。司马懿的妻子穆氏是他的表姑,因而司马师掌权时就让司隶推举他为秀才,任为郎中,不久又升任赵国相、尚书吏部郎。司马昭曾写信给他说:“您任职公正清廉,情操高雅超出世人。我想您必定手头困窘用度缺乏,现在派人送去钱二十万,谷二百斛。”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后,又委任山涛为大将军从事中郎。这时,山涛就举荐好友嵇康接替自己尚书吏部郎的职位。再说嵇康,字叔夜,三国末期谯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才华卓越,志向高远,刚直豪迈但不合群。嵇康长得身高七尺八寸,不喜欢修饰,风度姿态特别秀美。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风度潇洒就像松树下的风,清高而舒缓绵长。”山涛称赞他说:“嵇叔夜魁梧挺拔,就像独立的孤松;‘其醉也,傀峨若玉山之将崩(他的醉态,就像雄伟高大的玉山将要倒下来似的。’”)。“玉山自倒”这句成语由此而出,形容人喝醉酒的样子。嵇康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长大后特别喜欢老庄之道,蔑视世俗的礼法,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豁达狂放。王戎说,他和嵇康一起生活在山阳二十年,从来没有看见过嵇康流露出欢喜或恼怒的神色。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他因愤慨于司马氏篡政夺权,所以绝意仕进,寄情山水,弹琴咏诗。当山涛举荐他任尚书吏部郎时,他严词拒绝,并为此写了一封信跟山涛绝交,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中列举了“必不堪者”七条,条条针对司马氏愚弄百姓的陈腐而虚伪的礼教,文辞迂回犀利,极尽嘲讽之能事;又举了“甚不可者”两条,进一步表达了对当时礼法的蔑视,那“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措辞,尤其激烈大胆,充分表现了嵇康那种放任旷达、嫉恶如仇的性格。如此一来,当然触怒了司马氏,再加上钟会的蓄意陷害,嵇康最终被司马昭下令杀害。当他在洛阳东市受刑的时候,神色不变,淡定自若,取琴弹奏乐曲《广陵散》,乐声激扬震撼,此情此景,令人肝肠寸断!一曲奏完,嵇康说:“当年袁孝尼曾经向我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吝惜守秘,不肯传给他。《广陵散》于今绝矣。”天籁之音,至此成为“绝响”“绝响”一词在今天泛称学问或技艺的失传。山涛与司马昭父子、嵇康父子均有不解之缘。早先,司马师死后,没有儿子,司马昭把次子司马攸过继过去。司马昭被封为晋王,要立太子,他问裴秀说:“这事业是我哥哥所创,还没有成功他就去世了,我只不过是接过手来罢了。所以我想立攸做太子,把事业交还给哥哥,您看怎么样?”裴秀认为不妥。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说:“废长立幼,违礼不祥。”意思是废掉长子立小儿子,是违反礼法不吉祥的,国家的危险常常就从这里孕育发生。司马昭这才决心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司马炎受禅做了皇帝,就是晋武帝,任命山涛就任大鸿胪,封为新沓伯。后来,山涛出任冀州刺史兼宁远将军。晋武帝咸宁年间,山涛升任尚书仆射,兼侍中,主持吏部,掌管官员的提拔任命。每逢有一个官职出缺,他往往拟出几个人的名单,由晋武帝挑选任用。对于每个人的品行才干,他都一一出题考察,当时人称为“山公启事”。山涛在任上努力寻访搜罗贤能,从隐居被埋没的人士中选拔人才,经他推荐的三十多人,都在当时出人头地,其中就有嵇康之子嵇绍。嵇绍,字延祖,十岁那年父亲被害,他与母亲隐居读书,侍奉母亲殷勤周到。山涛深知其才,便这样向晋武帝推荐道:《书经·康诰》有“这样的话:‘父子有罪也不相牵连。’嵇绍的贤能比得上古人谷阝缺,应当加以任命,聘为秘书郎。”晋武帝对山涛说:“按你说的,都可以做秘书丞了,哪能只做个郎官呢?”于是下诏书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嵇绍刚入京城,就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头一次看见嵇绍,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像野鹤站在鸡群中。”王戎说:“那是你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人家都称赞是玉山孤松哩。“鹤立鸡群”这句成语源出此处,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出众。”嵇绍多次升官,被任为汝阳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顾很是器重他,常常说:“如果让嵇绍做吏部尚书,天下就不会有被遗弃没有受录用的人才了。”嵇绍担任徐州刺史时,石崇做都督,虽然性情骄横凶暴,可是嵇绍按正道规矩相待,因而石崇也很尊敬他。晋惠帝元康初年,嵇绍入朝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是贾后的外家国戚,极受荣宠,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许多官员都争着巴结投其门下。贾谧要求和嵇绍结交为朋友,嵇绍拒绝了他,连信也不回。后来贾后垮台,贾谧被杀,嵇绍因为不阿附贾后一党,被封为弋阳子,升任散骑常侍,再升为侍中。晋惠帝司马衷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乱”激战正酣,东海王司马越挟皇帝和文武百官讨伐成都王司马颖。荡阴之战,朝廷军队大败,百官和侍卫全部溃散,自顾逃命去了。只有嵇绍一人保护着晋惠帝,敌军冲过来,飞箭如雨,嵇绍奋不顾身遮挡着皇帝,被杀于晋惠帝身旁,血溅惠帝的衣裳。待事情平定后,手下人要洗这件龙袍,晋惠帝悲哀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它。”嵇绍如此大义凛然,至今仍值得我们后人景仰。前面数次提到王戎,现在该说一说了。王戎,字浚冲,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县)人。父亲王浑任凉州刺史,封为贞陵亭侯,是阮籍的朋友。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七岁时,就不盲目地跟其他孩子哄抢路边李树上的李子,因为他知道李树在路旁生长却能留下许多果子,一定是苦涩的。阮籍每次探访他父亲王浑,一会儿就离开;去看望王戎,总是交谈很久才出来。当时,王戎才十五岁,比阮籍小二十岁,二人竟成忘年交。阮籍对王浑说:“浚冲高明的见识,不属于您这一流的人物,跟您谈古论今,不如跟他谈。”于是王戎就常常跟阮籍等人相聚,成为“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王浑病死在凉州刺史的任上,部属官员赠送的赙仪有几百万,王戎推辞不肯接受,因此受人敬重,名声远播。随即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被聘为相国的属官(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等官职)。镇西将军钟会统兵讨伐蜀国,临行前去拜访王戎,向他征求意见。他说:“道家有这样一句话,有作为却不自恃。这道理是说,并非成就功勋难,保持功勋才真正难啊。”后来钟会攻下蜀国,竟野心勃发,想拥兵割据叛乱而被杀。朝廷的士大夫议论起这事,都认为王戎有远见卓识。晋武帝咸宁年间,王戎升为豫州刺史,担任建威将军,奉命讨伐吴国,进攻武昌,吴将杨雍等纷纷率领部下投降。王戎指挥大军挺进长江,吴将孟泰献出蕲春、邾县二城投降。吴国平定后,王戎晋爵为安丰县侯,王戎后来做到尚书左仆射兼管吏部,还升任司徒,位列三公,但却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古代时,“卿”字多用于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王戎的妻子却经常用“卿”称呼王戎。起初王戎听了很不自在,提出意见说:“女人用‘卿’来称呼丈夫,按礼法来说是不恭敬的。以后可不要这样了。”他妻子回答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亲昵你,疼爱你,因此用卿来称呼你。我不用卿来称呼你,谁有资格用卿来称呼你)?”王戎听后一笑,就随她去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一句成语“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的相爱。最后,要着重说一说阮籍,他留下的典故最多,也是“竹林七贤”中最疯疯癫癫的一个。阮籍,字嗣宗,三国末期晋朝初年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傲世俗儒,放荡不羁。有时在家里读书,数日不出门;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几天都不回家;有时独自驾着车子随意地走,不管路径,待到车子走到没路可走时,他就大哭一番往回走。《晋书·阮籍传》说他“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当他高兴到极点时,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可见他是一个多么随心所欲的人。其实阮籍不但有才华,有见识,而且也有过济世利民的抱负。但是魏晋之际,天下大乱,正直的人很少能保住身家性命,阮籍对此非常不满,因此不想参与政事,愤世嫉俗,装痴作呆。曹爽做魏国辅政大臣时,召他做参军,他借口有病推辞不就职,躲在乡里。一年多后,曹爽一伙被诛杀灭族,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有远见。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时,都任命他做从事中郎。曹髦做皇帝时,封他为关内侯,升散骑常侍。他听说步兵营厨子善于酿酒,并贮存有酒三百斛,就设法求得做了步兵校尉,为的是能天天喝个够。司马昭曾经想为儿子司马炎(即晋武帝)向阮籍求亲,阮籍喝得烂醉如泥,一连六十天。司马昭谈不上话,只好作罢。钟会曾多次拿时事问阮籍,想从他的回话中挑出毛病来陷害他,而他都因为喝得沉沉大醉而幸免。有一回,在司马昭的大将军府中,听见有关官员报告说,有个做儿子的杀了母亲。阮籍感叹说:“嘻!杀父亲还可以,竟然杀母亲!”满座的人都怪他失言。司马昭说:“杀父亲,在天下是罪大恶极的事,你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只知谁是母亲却不知父亲。杀父亲,属于禽兽一类。杀母亲,连禽兽也不如了。”众人叹服。这也是成语“禽兽不如”的由来。阮籍爱作“青白眼”“青眼”就是黑眼,两眼正视,眼睛黑的多就是“青眼”。两眼斜视,眼睛白的多就是“白眼”。阮籍对讲究礼法的庸俗的人很鄙视,常常用白眼去对待。阮籍母亲去世,嵇喜去吊丧,阮籍给予“白眼”,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随后嵇喜的弟弟嵇康带着酒挟着琴去探问,阮籍很高兴,就“青眼”对待。有一次,他登上广武城,观看当年楚(项羽)汉(刘邦)交战的地方,怀古伤今,无限感慨,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没有英雄,叫这小子成了气候)”表示了他对刘邦人品的轻蔑。后人根据阮籍的故事,引申出几句成语。一句是“得意忘形”。把心思放在所得上而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地位。后来多用以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一句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表示某个人物的出名主要由于时势造成,而非由于才能出众。另外,表示感谢人家的赏识,叫“垂青”或“青睐”;被人瞧不起,叫“遭人白眼”。至此,“竹林七贤”留给我们的成语故事说完了,故事虽然已十分久远,但今天读来仍令人感慨万千,情难自禁。他们为中华文化留下的精辟词语,也将会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给予人们启迪和教育。

鹤立鸡群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他的儿子稽绍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十分突出。晋惠帝时,稽绍任侍中,时值“八王之乱”,朝廷北征,嵇绍因天子流亡在外,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朝廷军队在荡阴战败,惠帝负伤,百官及众侍卫溃逃,只有嵇绍正冠扶带,挺身保卫惠帝。后稽绍被叛军杀害,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稽绍的忠义得到了后世历代君主的肯定,杜甫、文天祥等人亦在诗作中赞扬稽绍的忠烈。当年稽绍初到洛阳时,有人对王戎说道:“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竖子成名
  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清高自负,放荡不羁,观古战场,感慨万端,发广武之叹,认为秦末没有真正的英雄豪杰,于是像刘邦那样的人,也竟得势成名。后世对此叹争论颇多,苏东坡认为,“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时过境迁,一晃千年,阮籍的这句话到底是说楚汉相争时期“无英雄”还是作者身处的时代“竖子成名”,今人已无从考证了,恐怕只有阮籍本人知道了。现以“竖子成名”形容庸人得志,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题凤在门
  嵇康与吕安是莫逆之交,“每一相思,千里命驾”。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嵇康之兄嵇喜出来接待,姿态甚恭。吕安不进门,只是在大门上题“凤”字后离去。嵇喜不甚理解,心想凤乃鸟王,意喻吉祥,以为吕安在恭维自己,甚是高兴。嵇康回来看到此字说:“‘凤’字凡鸟也。”吕安本意是说嵇喜与其弟嵇康相比是个“俗”人,讽刺嵇喜不过是只平庸的凡鸟。题凤在门有表面赞扬、暗地里讥讽之意。顺便一提,嵇喜被称为“有当世才”, 晋时历任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宗正,也堪称一代人物,但过于注重官场,不为清流所重。
  广陵散绝
  嵇康,字叔业,身长七尺八寸,风姿杰出,文学、玄学、音乐无不博通。嵇康游洛阳时,一夜在华阳亭弹琴,忽有高士来访,二人谈论音律,甚是投机。这位客人向嵇康借琴弹奏一曲,曲音浑厚坚实,声调绝妙不凡,是为《广陵散》。嵇康向这位客人求谱,客人说,传谱不难,但要求嵇康不将曲谱传与他人,嵇康应允。传罢,这位高士飘然而去。嵇康为人岩岩如松,介然不群,蔑视权贵,为伪士所不容。嵇康与吕巽(字长悌)、吕安(字仲悌)两兄弟交好,后因吕巽强占弟媳徐氏,吕氏兄弟相交恶。吕巽诬告吕安“挝母”不孝,嵇康愤愤然写下《与吕长悌绝交书》为友辩护,以司马昭为首的权贵伪士以此为借口,将嵇康与吕安一同迫害入狱。嵇康被捕,全城哗然,洛阳三千太学生为嵇康请命,愿以嵇康为师,以救嵇康,朝廷不允。嵇康临刑前,托孤于山涛,神气不变,索琴弹曲《广陵散》,曲毕,感慨《广陵散》即将从此湮灭,场面悲壮,举国大恸。“广陵散绝”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
  璞玉浑金
  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早孤居贫,少有气量。“竹林七贤”多以做官为耻,但山涛旷达致远,追循“君子和而不同”。在曹魏时期,山涛目睹政权内部的残酷斗争,拒不出仕;司马昭掌握政权后,山涛年至不惑,才开始为官。他虽身在官场,但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令人钦佩。山涛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嵇康代其原职,嵇康拒绝山涛引荐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深知嵇康为人,毫不介意。后嵇康受诬入狱,临刑前托孤于山涛,山涛毅然接受,将嵇康的一对儿女抚养成人,后还推荐嵇康之子嵇绍为官。山涛于乱世为官,能坚持独立人格、坚守为人底线,实属不易,王戎盛赞:“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璞玉”是未经人工雕琢的玉,“浑金”是没有冶炼过的金子,人们往往追求金石华丽的外表,却看不到璞玉浑金的内在高贵。“璞玉浑金”比喻天然美质,多形容人品质朴质纯良。
  山公启事
  曹魏时期,山涛任吏部选曹郎,西晋政权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任他为礼部尚书。十多年来,山涛在此位上选贤举能。每有官缺,山涛就启奏若干名人选,得到晋武帝授意后,再对晋武帝青睐的人才予以安排。因此,在群臣看来,不少新入职的官员并非是众臣所荐举的,而大家又不知武帝的真实意图,遂多以为是山涛自意安排的。所以,有些大臣就在皇帝面前说山涛的坏话,晋武帝也不明真相,给山涛写了一封手令:“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山涛对此不以解释,仍一如既往。一年以后,绯议即止。山涛对所荐之人都加以点评,将人才的出身、简历、分类、考核情况等写成“启事”供皇帝参考,时人称之“山公启事”,以示山涛会做官、办事认真。

竹林七贤的成语
答:目送归鸿 也作“目送手挥”,任性自然、息息相别的样子。三国时期魏国,嵇康侨居山阳二十年,竹林七贤之一。其诗《赠秀才入军》中有:“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泰)玄。”体现出作者具有一种时空悠远,发奋上进,怡然处之,不枉此生的心态、...

竹林七贤的成语
答:“广陵散绝”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璞玉浑金 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早孤居贫,少有气量。“竹林七贤”多以做官为耻,但山涛旷达致远,追循“君子和而不同”。在曹魏时期,山涛目睹政权内部的残酷斗争,拒不出仕;司马昭掌握政权后,山涛年至不惑,才开始为官。他虽...

有关竹林七贤的成语有哪些?
答: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造句:把她比方成鹤立鸡群也许并不确切,实在说,她是端坐在马上的一尊傲然...

请给出竹林七贤或者与之有关的成语。20条以上给采纳。
答: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金樽佐酒筹,劝不休,沈沈玉倒黄昏后。”12、鹤立鸡群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此成语指的是嵇康的儿子嵇绍。

林下风致的成语典故
答: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贤媛”篇。释义“林”指“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中评价人物时,常以其为标准。 风致,姣好的容貌与高雅的举止。林下风致,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后来大多用来形容女子的飘逸出尘。古籍《宣和书谱》卷十:“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当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

竹林七贤嵇康的故事
答:这就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嵇康代表作 1、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十四 嵇康〔魏晋〕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2、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魏晋〕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

有谁知道“竹林七贤”的典故啊?谢谢。
答:由于1000多年来对竹林七贤的吟咏不绝,遂形成了诸如“山阳”、“山阳笛”、“山阳泪”、“山阳会”等赋有特定含义的文学典故。 山阳:代指高雅人士聚会之地。南朝齐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愧兹山阳宴,空此山阳别。”唐杜甫《赠王十四侍御契四十韵》诗:“山阳无俗物,郑驿正留宾。” 山阳笛:指怀念故友。北...

赞美竹子四字成语
答:朽竹篙舟 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胸无成竹 谓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武昌剩竹 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 松茂竹苞 《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后遂以“松茂竹苞”比喻兴盛繁荣。 势如劈竹 见“势如破竹”。 青竹丹枫 青竹生南方,丹枫...

从《世说新语》中产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答:孔子作《春秋》,每每以微言含蓄着大义,故后世称其为“春秋笔法”。皮里春秋则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裁中,即指在内心进行褒贬。 【拓展】在搜索这个成语时,出现得最多的是这么句话——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宝钗咏螃蟹诗中的一句。

关于竹林七贤的诗句
答:“阮咸”精通音律,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刘伶:好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向秀:竹林七贤瓦解之后,《思旧赋》 阮籍: 传世作品《大人先生传》,《咏怀》王戎、山涛步入仕途,王戎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山涛为晋朝吏部尚书,他们二人没有什么名作---举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一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薄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