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都是那八旗?都是 那个家族掌管的?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各旗代表了什么?

作者&投稿:狐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的八旗分别是指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正白旗、镶黄旗。

掌管的旗主分别为:正红旗的旗主是代善、镶黄旗的旗主是阿济格、正黄旗的旗主是多铎、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太极、镶白旗的旗主是褚英之子杜度、镶红旗的旗主是岳托、镶蓝旗的旗主是阿敏、正蓝旗的旗主是莽古尔泰。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

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

扩展资料:

八旗军兴衰与军队管理

八旗源于女真部落的武装组织。在早期的女真部落中,有一种自愿组织的“牛录”战斗体。女真民族对内对外作战,都采用“牛录”的形式组织部队。随着军事力量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原始的牛录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女真战争的需要。

从公元1583年开始,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首领先后对“牛录”这种组织形式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了军事性管理。例如:按照以地域为主、以血缘为副的原则进行组合,按照武器装备和作战性能,将武装力量区分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串赤为牛皮盾牌)和能射军。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创立了“牛录”的上一级组织——旗。

这级组织以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命名,分管各“牛录”。这种四旗制度延续了14年,由于“归服益广”,四旗制度又发展成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制度。

在女真族传统的具有围猎和战斗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八旗军制,实行行政、军事、生产一体化,在管理上体现出具有女真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既适用于平时生产,也适合于战时打仗,提高了军队的管理效应。在辽阔的平原地带作战,这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比以步兵为主的明朝军队机动性更大,战斗力更强。这也是八旗军在萨尔浒、辽东等战场上大胜明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旗军固有的弊端是实行子袭父职的世袭管理制度,这是对战斗力的弱化。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其子孙户口籍贯也要按此旗注册,不许外籍人假冒入旗,也不许旗人远离本旗居住。八旗实行世袭兵役制,旗兵在年满16岁以上的旗人中挑选。

靠这种官兵世袭制,奴隶主贵族永享高官厚禄,将帅军官“世袭罔替”、“世袭诰命”,儿女还享有爵位,一代代世袭,永世不变。八旗军入关后,以高贵民族自居,享有种种特权,虽有失职,也不受影响,即使犯法,也不受当地政府受理,只受旗内处理。

这一做法助长了满族上层贵族的优越感,削弱了竞争机制,不利于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八旗军的衰退埋下了祸根。八旗军采取国家发展经济和旗丁自筹经费的军需管理制,比明代的招募制优越,但由于后金政权长期不断地进行战争,大批青壮年应征从军,不得不卖牛典衣,卖马制装,家私微薄,破坏了生产。

许多人听说应征,就抱着妻子家人痛哭。为了分享一份“战利品”,军人在打胜仗后,肆行屠杀抢劫,使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军队管理变革不同于武器装备和战术技术,是一种隐性的变革,从某种角度看,这是隐藏在武器装备和技术发展背后的深层次的变革,它对军队战斗力生成机制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曾经作为黄埔军校教材的《曾胡治兵语录》提出:管理部队要以勤为本,久弛必难应敌;训练部队要做到修养其精神,锻炼其体魄,娴熟其技术。清朝中期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未能认真执行。

八旗军在军纪上、生活上腐败不堪,官兵贪图优惠待遇,迷恋安逸生活,训练雇人顶替,行军要民丁抬轿,结果成为不堪一击的老爷兵。随着汉族地主阶级建立团练和勇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而起,八旗军逐渐失去了昔日雄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八旗军兴衰与军队管理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
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多尔衮实力强大,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也不是好欺负的。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只是强调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他年岁比多尔衮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这是见二人不说话,气愤的甩手而去,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军政皆通,入关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检,30多岁先后病死。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但按照满族风俗,如果没有儿子,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八旗分别由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统领。他亲领两黄旗,次子代善领两红旗,第五子莽古尔泰领正蓝旗,第八子皇太极领镶白旗,长孙杜度领正白旗,侄子阿敏领镶蓝旗。

姓氏不固定,旗主也不是世袭的。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

正黄(45牛录)和镶黄(20牛录):努尔哈赤
正白旗(25牛录): 皇太极
镶白旗(15牛录):诸英之子杜度
正红旗(25牛录):代善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
正蓝旗(21牛录):莽古尔泰
镶蓝旗(33牛录):阿敏

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每个旗分别代表了什么?~

由皇帝控制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 正黄旗 : 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八旗中最多人口) 【总人口】:约15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纳兰性德(康熙帝宠臣)、索尼(重臣)
正白旗 : 上三旗。 (最初是下五旗、顺治帝初年、多尔衮统领后编入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婉容、荣禄、曹雪芹
镶黄旗 : 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孝和睿皇后(嘉庆帝的皇后)、慈安等
正红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其中著名人物】:代善、和珅(乾隆皇帝旁的宠臣)、老舍
镶红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珍妃(光绪帝宠妃)
镶白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 阿桂、善耆(肃亲王)
正蓝旗 : 下五旗。 (最初为上三旗、正白旗提升后降格为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崇绮(1864年状元。戸部尚书。同治帝皇后阿鲁忒氏之父)、启功
镶蓝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其中著名人物】:侯宝林(相声艺术家)、慈禧太后(咸丰帝贵妃)、肃顺(辛酉政变处死的户部尚书)

由皇帝控制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 正黄旗 : 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八旗中最多人口) 【总人口】:约15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纳兰性德(康熙帝宠臣)、索尼(重臣)
正白旗 : 上三旗。 (最初是下五旗、顺治帝初年、多尔衮统领后编入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婉容、荣禄、曹雪芹
镶黄旗 : 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孝和睿皇后(嘉庆帝的皇后)、慈安等
正红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其中著名人物】:代善、和珅(乾隆皇帝旁的宠臣)、老舍
镶红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珍妃(光绪帝宠妃)
镶白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 阿桂、善耆(肃亲王)
正蓝旗 : 下五旗。 (最初为上三旗、正白旗提升后降格为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著名人物】:崇绮(1864年状元。戸部尚书。同治帝皇后阿鲁忒氏之父)、启功
镶蓝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其中著名人物】:侯宝林(相声艺术家)、慈禧太后(咸丰帝贵妃)、肃顺(辛酉政变处死的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