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徒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及翻译如下: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诗经具备“六义”,第一项是“风”;这是进行教化的根源,同作者的情志和气质是一致的。所以作者内心兴感而要抒发时,就应该先注意风教的问题。

而在考虑怎样用文字来表达时,就应该先注意到骨力。文字应该有骨力,就好比身体必须树立骨架一样;情感要能起教化作用,就像人都具有某种气质似的。

文心雕龙风骨

风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论述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风骨和风格有一定联系,却又有显著的区别。正如本篇的“赞”中所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作为情与辞的最高要求的风骨,和作者的情志、个性是有其必然联系的,但风骨并不等于风格。

因为风格指不同作家的个性在作品中形成的不同特色,风骨则是对一切作家作品的总的要求。刘勰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于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的,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知识拓展:

如果学习经书的典范来写作,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的写作方法,并深知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详悉各种文章的体势;然后才能产生新颖的意思,锤炼出奇特的文辞来。

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答:《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

《文心雕龙》的内容
答: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丛刊》影印...

求文心雕龙的不同解释
答:他关于“风骨”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对后世发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

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2)“风骨”是刘勰对文学作品内质美的...
答:在刘勰的文学巨著《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概念犹如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了作品内在美的深度探索。他主张,文学创作中的"情"与"辞"是灵魂与形式的两翼,"风"象征着情感的清新真挚,犹如春风拂面,给人以生动和活力,"骨"则代表着辞藻的峻峭有力,如同骨骼支撑,赋予作品坚韧与力量。刘勰敏锐地洞察到...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翻译
答:3、守气:保持勇气。附注:(1)保持生气。《左传•昭公十一年》:“今单子……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共,不昭不从,无守气矣。”杨伯峻注:“守气谓保守身体之气。”(2)保持高尚气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严羽妙悟说
答:[5] 马茂元在《说“风骨”》[6] 中认为:“风骨”是兼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特点是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 王运熙先生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和《从〈文心雕龙•风骨〉说到建安风骨》一文中也说到:“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 骨指语言端直刚健”。 “风骨结合起来,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答:建安风骨历史概述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翻译古文?
答: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部分):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从汉代开国到成帝、哀帝,虽然超过了一百年,作家也有了很多变化。但大概的趋势,都是学习《楚辞》;屈原的影响,在这些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以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文心雕龙和《诗品序》对于诗歌史阐述的异同
答:他说:“《诗品》之于论诗,《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祖也。《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雕龙》笼罩群言,而《诗品》从六艺,溯流别也,论诗论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而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①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诗品》和《文心雕龙》在我国...

语文阅读理解之建安风骨的流变
答: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