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篇人物素材 不少于1500字 50个人物素材 100字

作者&投稿:司马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鸿门宴》是《史记·项汨本纪》中的名篇,也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名篇。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看原文和刘邦、张良、樊哙等人的传纪,所以大家往往把项羽当做英雄,把刘邦当做*人,把范增、张良当做智者,把项伯当做小人,把樊哙当做莽夫。那么在历史上他们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呢?这里先看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项羽和刘邦。
  项羽自小狂傲,少年得志后更是刚愎自用,自矜功伐。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包括众多的无辜者),只在鸿门宴上忍住没杀刘邦,后人论之,或讥笑他是“妇人之仁”,或赞誉他是“为人不忍”。其实从楚汉战争的形势看,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他入关后所做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奠定了项羽得以马上着手分封诸侯的基础,才使他得以自称“西楚霸王”。刘项逐鹿,刘邦杀的英雄比项羽多得多,但他最终得了天下;天下也不认为他是暴君。可见,杀人容易,关键是在什么时机杀,在哪里杀,让谁去杀,怎么杀,杀完以后如何跟公众解释。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完全暴露出了项羽的致命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
  项羽不杀刘邦,绝不是简单的“为人不忍”,而是源于他杀伐起家和欺世盗名的本性。他侍奉怀王而杀怀王,属宋义部下又杀宋义;刘邦入关灭秦当称王关中,他却改封其为汉中王;田荣率众归附,他又斩杀夺掠。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在于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他爱慕虚荣,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他凡事勇字当头,目空一切,残忍有余,仁善不足;他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武夫枭雄,却不具备帝王的胸怀,就算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他人。对于项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的优势,抓住时机,分封诸侯,除掉对手,获取人心,建立霸业。
  刘邦则成熟多了,他能言善辩、工于心计,又虚心果断、知人善任。刘邦一路智取力夺,兴仁者之兵,行诡谋之用,才打进关中。他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他既机智又狡诈,拉拢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他能屈能伸,先破秦反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他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素养,这也暗示着将来的胜局。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思缜密,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总之,拉开历史的帷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让人窒息。面对宴席上刘邦集团的表演,面对项羽叔侄的政治短见,年逾古稀的谋士范增从心底发出了一声怒吼:“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人物素材积累~

诺瓦利斯
【人物主要经历】
诺瓦利斯(Novalis)德国诗人。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1772年5月2日生于曼斯菲尔德附近的上维德施泰德一贵族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1790年在耶拿随费希特学习哲学,并结识席勒。1791至179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后在法院、盐务局供职,并与早期浪漫派作家弗·施莱格尔等交往。1801年3月25日死于魏森菲尔斯。
【主要思想】
科学精神很浪漫精神的结合

【名言警句】

1.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2.把普遍的东西赋予更高的意义,使落俗套的东西披上神圣的外衣,使熟知的东西恢复未知的尊严,使有限的东西重归于无限,这就是浪漫化。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匡衡
有个叫匡衡的人,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读书。匡衡邻居家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了起来。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匡衡成了一个有学的人。

牛顿勤奋学习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他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人们的赞许。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力升入空中。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有一次课间,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愤怒极了。他想,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发奋读书。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