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扫叶楼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羊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登扫叶楼记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

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

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

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

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

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

虽向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

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

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

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二、翻译: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

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

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

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

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

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

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

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

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

登扫叶楼记的作者简介
答: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

管同《登扫叶楼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答:管同:登扫叶楼记 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闲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矾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

扫叶楼的《登扫叶楼记》
答: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7],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8],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9],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10],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登扫叶楼记[清]管 同自予归江宁,爱其山...
答:小题1: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小题2:以遍游江宁各地(1分)写出“江宁奇胜”之多(1分),为后文写“扫叶楼”更胜一筹作铺垫衬托(1分)。小题3:C 小题4:远观 俯瞰 小题5:本文的认识:奇境即在半里外。(1分)王安石重在“贵远”, 管同重在“贵近”。(1分)王安石强调要“...

2009宝山区高考语文二模答案
答:登扫叶楼记 管同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