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 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越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刚刚开始、接触,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有一定的困难的(大根性人除外)。持了戒后要修定(定中无戒可守),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来说,也可以无次序的。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
禅定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坐禅的过程定义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一、粗心住
  开始静(括号内为无意义内容)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二、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括号内为无意义内容)坐经验的人,如果静(括号内为无意义内容)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四、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括号内为无意义内容)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括号内为无意义内容)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未来禅的定义定义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1、初禅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括号内为无意义内容)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
  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2、二禅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3、三禅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

  佛教里的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佛教里的八定是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通俗的说法就是八定包括:色界天之四禅和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
  色界天之四禅具体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初禅是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

  二禅是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

  三禅是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四禅是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1、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2、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3、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人的心会随着眼耳鼻舌身意到处乱跑,就是不定
不乱跑了就是定,定的层次就是四禅八定
简单讲,外不着相,内心不动,从低到高,起心动念越来越微细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有喜,有乐,有一心
二禅离觉观
三禅离喜
四禅离乐,舍念清净,一心
-------以上是色界
五定:空无边处定
六定:识无边处定
七定:无所有处定
八定:无想处定
-----以上是无色界
还有九定:灭尽定,出三界

四禅八定 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并非佛教独有,你可以百度看 我不想搬砖

这个去百度百科就有说明的哦

佛教里面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四禅八定及禅定修习法门简介
答:3、禅定有很多层级,先得过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包含粗念住、细念住、欲界定、未来禅,然后才开始“四禅八定”(即“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分别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

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没有脱离轮回?听说外道也可以修四禅八定...
答:四禅八定就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所以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都没有脱离轮回。外道也可以修四禅八定。

请教关于四禅八定的修法问题!
答:得四禅八定之天人,虽已降伏烦恼,但并没有根除烦恼,没有破除我执,只是暂时降伏烦恼罢了!非想非非想的天人,并没有根除烦恼,故而寿命最后一劫的后半劫,心会逐渐散乱,最终重入轮回!若想真正的解脱六道轮回,则必须证得灭尽定,也称第九次第定。此定斩除我执之根,故得解脱六道轮回!其实不论...

佛学当中四禅八定指的是什么?
答: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并起来说就是四禅八定。最后加个“依正思维入定,证得灭尽大定”这就是 九次第定。

佛教四禅八定中的八定如何描述的?
答:初静虑定(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第一次第定)第二静虑定(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第二次第定)第三静虑定(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圣说应舍具念乐住第三静虑具足住,是第三次第定)第四静虑定(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

四禅八定的意思是什么
答:然乐能扰心,犹未 彻底 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 参见 “ 四禅天 ”。 词语分解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 四方 。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

什么是四禅八定? 四禅是什么?
答: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至于怎么修...只有修到四禅八定的人才能告诉你,这里恐怕没有。但修到也没有用啊,还是四禅天,还在六道之中哪,何况这一生未必能修到...

如何修得四禅八定
答:如何修得四禅八定小乘阶段是“欲界定”。 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 “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

佛陀用了多少时间修成四禅八定?
答:所谓四禅八定,就是禅修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了悟众生平等,并且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成为了觉悟的人,也就是成佛。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因此,佛陀...

……【求教】:怎样修炼【佛教】的【四禅八定】的方法?
答:劝君多多听经闻法,多看法师讲座,多看佛书,不要自己盲修瞎炼 多看看慧律法师的佛学讲座和海涛法师的讲座,网上都有可以在线看的 没有正知正见,不可能成就佛道。佛教靠不是练,靠的是要悟 四禅八定是佛教用以来说明外道的定,外道的四禅八定顾名思义,其境界不能离开色界4禅天及无色界4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