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知识讲解 “相”字在古文中有几种解 学习古文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学习古文

作者&投稿:凤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相:[xiāng]
一、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父子相保。――《淮南子 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1、表自称〔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表对称〔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表他称〔他、她、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 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 汤问》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三、共同
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力劫昭公――《韩非子 内储说下》
又如:上下相安

四、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五、相:动词
1、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 错法》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2、亲自观看。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相:xiàng

一、本义:察看;仔细看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二、看相
臣少好相人。――《史记 高祖本纪》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三、辅佐,扶助
有相之道。――《诗 大雅 生民》
相夫子。――《论语 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四、教导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五、治,治理
相我受民。――《书 立政》

六、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七、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及遣其子宋襄相齐――《史记 项羽本纪》

八、像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九、相:名词
1、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 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2、照片。如:照个相
3、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史记 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4、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
5、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6、相位。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7、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 先进》
8、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9、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0、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1、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2、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 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 季氏》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学习古文有什么好处?~

学习文言文能体会到了文化美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中学生修养,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它让人充实,不轻浮。
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例如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所以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国许多现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
学习文言文能借鉴古代名家写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写的诗文,无论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是十分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通过文言文学习,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家无一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学的。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学习文言文,阅读古文能使人切实接触感染到中国的气质。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同学们学我国古代的文章,只要借助简单的工具书就能读懂。我们能理解领悟汉唐诗文,甚至能读懂甲骨和竹简时代的文章。可是英国人要读懂三百多年前印刷的莎士比亚的原作,非得专家借助厚厚的工具书才能弄明白,中学生要想看懂可不是容易的。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好,抽象思维已形成,记忆能力正值巅峰,正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错过这一学习文言文的黄金阶段。

1、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记载着我们 祖先在思想、科学、文艺等方面的高度成就,是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须臾不可 丢弃的。它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柱,这种内在的思想活力是我 们中华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下来的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是 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水,它的深处流出的永远都是“清如许”的“活水”,有太多 的珍奇值得学生去采撷、吸收和发扬。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 神、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2、促进现代汉语学习,提高语文水平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克先《学习心理学》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第巧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03页 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是“流”,它们两者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 并不是两种语言。我们学习语言,除了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外国语言学习,还应 该从古代语言中学习。这方面,很多作家是我们的学习典范。鲁迅、巴金等许多 优秀作家从小就开始了古文名篇的启蒙,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巴金十二三岁能 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吴晗十三岁以前背完了《三字经》,梁启超在30岁前 把《史记》都背了下来,郭沫若三岁时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他们运 用古代语言的水平,无不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告诉我们,学习古典作品, 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古代语言,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美学素养 学习文言文,使学生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 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文言文语言优美,韵律工整,音调和谐,经常诵读,‘ 不仅培养了语感,还提高了记忆能力。文言文由于语言的隔阂、时代的隔阂和思 想的隔阂,学生理解起来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 分析批判能力,从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