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医 (五)脏腑之理论

作者&投稿:却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医的基础核心理论是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

不少抵制中医人士认为,中医脏象学说是臆想的。因为人体中没有“脾”“三焦”的具象器官。由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古文深奥,难以直观形象化。使现代人更难去理解中医学说。

现代人都学习过现代科学理论学说,对其熟悉和理解。我们来对“学说”概念进行梳理。

学说是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任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建立在学说的基础上,顷派亮学说的形成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例如,物理学上的牛顿力学与“力”的概念密切相关,数学的解析几何与“坐标”的概念密切相关,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内涵来自实际,但并不是具体形象,是从具体形象抽象而来的。如“力”无所不存,有谁看见过?“坐标”能表示数据的关系,坐标只是在我们的头脑思维中。同一种数据关系,你可以用不同坐标形式表示,直角坐标或矢量坐标。

中医学中基本概念,脏腑、气血、阴阳等都是抽象的概念,由此构成其理论学说,让精通中医学之士感觉“简略大美”。

中医理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从时间上,其智慧超越了世界其它民族。中医理论学说是实践观察,医疗实验和哲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中医学说中的概念是抽象的,反映人体生理病理规律。

脏象学说

又称“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中国传统医学中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即人体的内部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在体外的各种表象。

“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由之可见,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雀宽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一、心系统

心系统由心、小肠、脉、舌构成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张与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心羡誉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二、肺系统

肺系统由肺、大肠、皮、鼻构成。

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宗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②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肺有辅助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3)肺主宣降

三、脾系统

脾系统由脾、胃、肉、口构成。

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①运化食物: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脾气的作用,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

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2.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

3.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六腑之一的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4.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2)脾主统血

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

生理意义——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表现——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上升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以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

①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②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脾喜燥而恶湿

脾的喜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饮的生理机能相关。脾气健旺,运化水饮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布散全身,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

(3)脾为孤脏

脾为孤脏。脾属土,居中央,与四方、四时无配;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长养四脏,称为后天之本。属人体中最大最重要的脏,故称孤脏。

四、肝系统

肝系统由肝、胆、筋、目构成

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2)肝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①涵养肝气

②调节血量

③濡养肝及筋目

④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

⑤为经血之源: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

⑥防止出血

肝的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②肝主升发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五、肾系统

肾系统由肾、膀胱、骨、耳和二阴构成。

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原,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②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成熟的作用。

(2)肾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水液代谢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其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其浊者下注膀胱,化成尿液,排出体外。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生理特性

①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②肾气上升,肾阳鼓动肾阴,合化为肾气上升以济心,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人体的气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例如,肺的呼吸功能,呼气是出,吸气为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主消化,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胃主降浊,以降为和。

人体是活的生命体,诸脏腑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有机体。脏腑功能的过与不及,致使气机失去平衡导致病患。

中医学的形成时期,人类的科学水平有限,不能微观人体结构,更没有各种机器的影像诊断技术等现代医学技术。中医能做到“司外揣内”,调人体气机而医治疾病,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我们不能脱离事实效果有否,认为医学只有一种方式是正确的。因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从而就得出中医学错误或不科学的结论。对于人类生理及健康问题,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仅仅是沧海一粟,甚至仍在岐路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