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对比文言文

作者&投稿:左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有关爱莲说的文言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

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

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

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

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

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

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

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

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

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

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

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

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里面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

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

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

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

2. 文言文比较 爱莲说和闲情偶记山茶

1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0.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1.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7.(4分) ⑴蔓( 生枝蔓 ) 鲜( 少) ⑶已( 停止) ⑷目( 看、观赏 )

8.(2分)( C )

9.(4分)⑴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⑵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10.(3分)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11.(3分)答: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爱莲说》《闲情偶寄》比较阅读答案

望采纳谢谢

3. 《芙蕖》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1.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2.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

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

《芙蕖》(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

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

(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

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爱莲说》(一)文章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二)文章思路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三)重点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

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

(四)写作特点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2.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3.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

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

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第二题1. 多 2.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3. 更加 4. 助词,不译《芙蕖》(一)文章主旨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

(二)文章思路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三)重点语句1.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2.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四)写作特点1.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

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

这样处理,。

4. 文言文 芙渠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不同:爱莲说是,是一篇议论散文。

意在托物言志,文章通过对莲花生长环境的描写及莲的外形描绘突出莲的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外在形象,突出了莲的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突出了莲的风度气质——敬意而不敢晦,美名远扬,洁身自好,正直。表达了作者想要成为莲一样的谦谦君子的中心思想。

而芙渠更多的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而并没有从更深的精神层次来书写莲。

反应的是自身的消遣意识。相同:都做了对莲的形象的描绘。

都抒发了自己喜欢莲的情感。独到之处:芙渠以“可人”二字为“意脉,表达了对莲的喜爱,对莲的外形的喜爱,以及莲的种种实用价值。

爱莲说:托物言志,借莲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能帮到你(⊙v⊙)。

5. 【爱莲说与寒松赋比较阅读答案】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参考答案:9.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③亲近而不庄重.④使(雪)停止.10.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11.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6. 阅读《爱莲说》相关问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而不妖( ) 亵玩焉(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阅读短文《爱莲说》,完成题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 (2)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 ”(用文中词句回答).文中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目的是 . (3)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 (5)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 (6)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fán yū zhuó xiè 2.(1)多 (2)沾染(3)亲近而不庄重(4)少 3.C.4.A.5.B.6.(1)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7.(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花之君子 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3)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4)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5)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6)赞成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谈.。

7. 要爱莲说的比较阅读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 文言文"爱莲说"解析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有关《爱莲说》中的一个较生僻的问题
答:开头由菊到牡丹在到莲,这是由其他的事情起笔,如同与人搭讪,捡别人事情先说。不然等说到自己了,又撤出去岂不是跳跃思维?最后菊到莲再到牡丹就没有什麽深意了,只是照应了前文。像岳阳楼记,也是从写别的人起笔,最后却是一声感叹“吾谁与归”束笔。表达出来的感情确是一样的。

如何能得心应手的去理解文言文,能提供一些样文及样文
答:认读重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解考课外文言阅读试题解题所需要知识与能力都能课文找根据说课外文言考点仍课内知识及建立课内习基础文言阅读能力初三要想具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理解其内容能力关键要积累定数量文言字词及见句式知识所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字词句基本含义解积累所谓基本含义两重意思字词角度说任何...

初中人教版课内文言文新课标必背篇目
答:47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48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差不多了?!^-^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yyq961219999/blog/item/2327f331056a77ac5edf0e75.html ...

2017年淮安中考语文文言文考什么?急!
答:(2)考试选层:5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师表》;(3)考试三选层:2篇《陋室铭》、《莲说》;(4)考试选层:5篇《马说》、《曹刿论战》、《石潭记》、《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 近六河北省考已经考文言文:2000《师表》、2001《莲说》、...

文言文 孔子世家 军于城父军字什么意思
答:“军”:名词作动词 翻译为:驻扎,驻军 。城父是地名。

2014祥云县祥华中学小升初语文选拔卷
答: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

求醉翁亭记文言知识归纳
答:(语序应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说背东西路唱歌行树休息走前面呼唤走面答应弯着驼背领着孩往往络绎绝滁州游山啊)② 醒能述文者太守 (述文:述文文述即使省略句倒装句属状语置句译:醒能用文章记述种乐事太守)醉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太守 醉能够同享乐事清醒能够用文章记述乐事太守 ⑵ 判断句:① 环滁皆...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2的
答: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12、...

文言文爰莲说拼音版
答: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爰莲说文言文百度百科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