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中的古人有什么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应了什么习俗

作者&投稿:吴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有登高的风俗,并且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

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

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可知,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有登高的风俗,并且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1、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2、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第一个问题人已经解决了,我就说说第二个,插茱萸取驱虫辟邪指说法,但是这首王维的七绝的意思是,周围的人身上都佩戴有茱萸,也就是代表重阳节已经到了的意思。所以,遍插茱萸指重阳节已到,“少一人”才指对友人的思念,因为诗的前面提到了“每逢

九九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应了什么习俗~

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说的是“重阳节”。源自: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
登高和茱萸都是古代重阳节的形式和用具。
王维这首诗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

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
答:1、“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作者是: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少一人”是指谁?
答:“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那一个“少一人”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也就是王维。本句出自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为: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指的是谁
答: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指的是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句出自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作者是谁相关人物是谁
答:作者:王维 相关人物:家乡的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是谁
答:是他自己。我们先从背景分析: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当时王维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恰逢重阳节,故作此诗,表达思乡之情。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是谁
答: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作者自己(王维),这是因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王维自己不在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什么节日
答:语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 登高和茱萸都是古代重阳节的形式和用具。王维这首诗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答: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没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发、登高 和 茱萸 都是古代重阳节是的形式和用具。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答: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什么?
答:"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插茱萸的人中缺少作者王维。王维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那天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唯独缺少作者王维一个人。因为王维当时正在异乡的长安,到了重阳节的时候王维加倍思念亲人,于是作了这首诗。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