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 太极拳真有格斗的威力吗?

作者&投稿:元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时、地、人,一概不知,初名长拳,以不知几代人之功夫磨练成而今之拳法,焉能说源自何人。
流派上:陈氏,“刚柔并济”,奉陈长兴为祖师,或称陈长兴之上并非陈家拳法,且已经传承数代,不能辨其真伪,此第一未知。陈氏祖师于清末曾至北京,传说击败各路高手,独称第 一;
杨氏,“轻重兼有,刚柔内含”,杨露禅为祖师,陈长兴弟子,在北京教拳,王公多有从者,是太极拳真正扬名之祖师,人称杨无敌,其子杨班侯,杨建侯,孙杨澄甫三代在北京教拳,影响很大,支脉众多,有王氏太极(王壮弘)、郑子太极拳(郑曼青)、熊式太极拳(熊养和)、董氏太极(董英杰)、田式太极(田兆麟)、李氏太极拳(李瑞东)、府内派、老六路等等;
孙氏,“兼学三家”,孙禄堂为祖师。孙禄堂,形意大师郭云深弟子,在白西园先生处遇董 海川的弟子程廷华先生,得授八卦劲力,习练多年,得以融会贯通,又得郝为真先生传授太极精义,三家并学,传承在北京;
赵堡,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吴氏,杨露禅弟子全右,得柔化之真传,又随杨班侯习练小架,其传承弟子姓吴,故名;
武式,清末武禹襄在杨露禅从河南焦作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

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4] [6]

陈家沟 (6张)
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6]
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塑像
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晨练
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且名列榜首。

太极拳,始于1866年左右。此时,杨露禅、武禹襄已依照《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出了太极拳体系,并启用了拳名“太极拳”。地点就是京城河北邯郸永年。翁同龢还给杨家题写了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这时候,武禹襄外甥李亦畲撰写了《太极拳小序》,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张三丰”;这时候,王兰亭学太极拳于杨露禅,亦称传自张三丰。

后来,杨露禅一脉发展出了吴氏太极拳、李派(李瑞东)太极拳等,武禹襄一脉发展出了著名的孙氏太极拳。

尤其在清末民初,出现了不少太极拳论抄本,也反哺到了河南赵堡及陈家沟。陈家沟后裔采用“太极拳”之名,始自陈鑫,1907年之后着手写书,并斥责当时的学拳者,不能说陈沟拳是蒋氏所传。

同时,河南赵堡陈清平所传的弟子中,涌现出不少优秀拳师,形成了不同的拳术风格,其中以和兆元传下的“和式太极拳”发展迅速。

同时,在河北邯郸广平,卢鸣金所传(卢氏)太极拳,也广为流传,其师陈利,亦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及心意门拳谱,似与赵堡有渊源(赵堡的太极拳又称心意捶),目前也是历史之谜。

当然,太极拳的最大历史之谜,莫过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注释“张三丰”,是不是太极拳祖师。



太极拳
发源时间:明末清初
发源地:于南省温县陈家沟
发明人:陈王廷。后又分为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武术大师为什么总被一拳KO?~

一、传统武术与格斗没可比性
传统武术,一般意义上包括两种性质不尽相同的技法,及其训练方法体系,即武术界常说的击技与套路。例如: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本来就不是以搏击、对抗为主的武术项目,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即便它原来具备攻防技能,但也在历史演变中逐步弱化,变成主要以修身养性为主的一门武术。
而现代搏击是一门以竞技为主的现代体育项目,注重实战性,以贴身近战的格斗技术为主,如果要拿它与太极对比,显然两者之间的较量很难有可比性。
二、所谓的“武术大师”只是“不光彩的博噱头”
以这次的“太极大师”马保国被KO为例,我们注意到,本场比赛对外宣传是现场不设观众,想要观看比赛需要通过一个平台,而进入直播现场,则需要付5元钱。
据后台数据显示,本场擂台比赛一共有4.19万人观看,那么综合起来就是一场超20万元的收入,刨去各种舞台、场地等支出,虽然相比很多带货主播来说,这个成绩有点逊色,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次被击倒的马老爷子,人虽倒了地,但是钱还是进了兜。
三、所谓的“武术大师”身体素质差
既然格斗是一项运动,那么格斗家首先应该是优秀的运动员,但任何项目里的像样运动员都不会有所谓的“武术大师”(如田野、雷雷)这般糟糕的身材管理——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训练痕迹。
他们的拳头绵软无力,对手甚至懒得防守。没有基本的身体素质,一切技术都是空谈。

扩展资料
晚节不保的“太极大师”马保国
5月17日下午,在山东淄博,68岁的“太极大师”马保国首次参加了一场正式的搏击比赛,与49岁的武术教练王庆民交手,谁料擂台刚开打不到1分钟,马保国就惨遭KO,连一边的裁判都表示诧异,“实话实说,我都有点蒙。”
在挨了对手王庆民的几记重拳后,68岁的“太极大师”马保国直接倒地,昏迷了许久才醒来。幸运的是,马保国不算伤得太严重。
对于晚节不保的“太极大师”马保国来说,这30秒钟内,不仅仅是自己被打倒了3次,更是“武术大师”与搏击格斗高手对打的“闹剧”再度上演引发的信任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潇湘晨报-““太极大师”30秒被KO 传统武术大师们为何经常一击就倒?

太极拳是中国的三大内家拳的代表.是功夫.
当然可以用于格斗.
你只有把功夫练在自己身上,才能和别人交手.
现在的人大多数只是练太极拳健身,并不是真正的功夫家.
连习中国的各门派的功夫都需要你去下功夫和时间去学习.如果太极拳不是功夫不会有怎么多的人练了

...散打比塞没有八极拳的弟子那???我们何时能看到八极弟子出现在河南...
答:就算不限规则不计生死,也不会有很多练家子上得,毕竟现在国泰民安,谁也不能因为奖金就打死人,除非再回到六七十年前,社会动荡,国家朝不保夕,那样的话,你自然会看到八极拳的厉害,。《沧州志》中记载李书文与高人交手一招拍在脑袋上对方“头入颈而睛爆出”。且不排除夸张成分,不管是几招把对手...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含义是什么意思?
答:“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如今来形容太极拳和八极拳,但是这句话的含义实际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安邦定国之术,而非武术。凡练太极拳、八极拳者,均喜欢以“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这一著名语句,来形容太极拳和八极拳,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习武之人耳熟能详的名言。但这...

中国武术的发展史
答:在中国,武术最早是被当成是舞蹈来训练的。在商周时期,武术是作为舞蹈来鼓舞士气的。之后,在周朝,一些学校吧射御、习舞干当做是教育的内容。到了春秋战国,由于战乱不断,武术开始得到了重视。并且,在春秋战国,剑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也十分重视武术,当时还有宴乐兴舞的习俗,比如项庄舞剑。

张龙八极拳师从何人?
答:还不是自己在八极拳的基础上自我发展而成的,有套路的再编几个故事。

武术 关于八极拳 的三个问题
答: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洲之势。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劈挂拳本属通备拳种,其特点为大开大合,...

合气道和太极拳哪个一样吗?有何区别?哪个厉害?
答:不太一样,太极讲究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合气道主要是以柔克刚。太极拳有主动攻击的技术,合气道主动技术很粗燥不过反击能把柔发挥到极致。都是不同体系的武术不好说谁厉害。这2个武术的骗子特别多要注意分辨。没有力量速度距离感训练的都是骗子。

“八极拳”怎么学?
答:充分体现了八极拳劲力刚柔相济的特点,柔顺的过程为发力的刚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 4.四是以气促力、简捷实用。八极拳在发力时都伴以擤气,以使气力相合,内外合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招式,也蕴藏着极为巧妙的劲力,且可使内气直接用于实战,从而发出督透之劲。

...才能流畅自如,才算学会大极拳.这段话有什么道理?
答:金庸的书看多了吧,其实也没什么 我看了不下5次倚天屠龙记。我认为那和独孤九剑一个意思 那就是:在神而不在行,不拘泥于固定,方能灵活用之!!!

咏春拳起源于哪里
答:回答: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种说法:一说是福建 永春县严三娘 创造,一说是由少林寺和尚至 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另一说是方永春所创造。该拳内容主要包括

...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八极拳,这个人的名字是?
答:铃木裕! 他到河北孟村访问八极拳掌门吴连枝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