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诸葛我评说

作者&投稿:夹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能够廉洁奉公,忧心国事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2000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当时叫作党人。诸葛亮的先人诸葛圭,父亲诸葛‘王圭’(一个字)叔叔诸葛玄以及诸葛亮后来在荆州结交的一些良师益友如司马徽、庞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党人有些关系的。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选择了。被称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绝对不会投效的。对于江东的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孙坚、孙策私藏玉玺,若不是一个死的早,另一个没实力,说不准会出什么事那。直到身为皇室宗亲,又有以恢复汉室为相同目标的刘备出现,诸葛亮才有点心动了,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当时诸葛亮是在摆架子或试探刘备,他早就确立了刘备这个目标。我认为不对。理想归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势明摆在那。袁氏已灭,青、干、幽、并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隶、衮、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说天下已经大定。剩下的孙权(扬州)、刘表(荆州)、刘璋(益州)、马腾(凉州)、张鲁(汉中,属于益州)不是势力弱小、就是昏庸无能。所以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已经不是争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争霸,早在官渡之战就结束了)。而刘备那?连个落脚之地还是借别人的。所以诸葛亮还是感服于刘备的真诚(三顾之礼啊!为了一个布衣,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真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上面所说的原因,使得他最终投效了刘备。也可以说他是明知难为,而为之。
大致介绍了诸葛亮后,我们再来谈谈他在各个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火烧联营
有了根据地的刘备势力,实力开始壮大,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响力网罗了不少人才。并利用了天赐良机和曹操的失误(攻取汉中后,没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汉中。三分荆州后,刘备孙权各有四郡。刘备势力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关羽率荆州军北上,他也准备在稳定了巴蜀、汉中之后提军北进。并希望同盟的孙权势力在南面进攻或至少牵制曹操,以实现他恢复汉室的目标。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一个错误,虽然这个错误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他的主观失误。但这毕竟是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周喻、鲁肃的去世,诸葛亮忙于巴蜀的内务和汉中的防务等等)他低估了荆州对于孙权势力的重要性!
孙权势力北面有长江天险,东、南两面不用说了。只有西面的荆州,可以沿长江顺流之下,直取东吴的腹地。只要荆州在其他势力手中,哪怕结成了同盟,荆州对孙权来说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胁总是最令人担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鲁肃为大都督的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大将关羽战死,随后不久大将张飞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东吴和曹操结成了同盟。损兵折将的蜀国陷入了低潮。(本来就够弱的了,唉!)
极度悲痛下的刘备开始丧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和众人的强烈反对率63000军大举进攻东吴。(刘备带了多少***进攻东吴,众说纷纭,按我几本书里的说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间。)终于在夷陵被小将陆逊火烧联营,败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怜的刘备,一生中屡战屡败。唯一的汉中胜利还是靠着法正和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还有什么那?可是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诸葛亮有选择吗?)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内忧外患,飘摇动荡的烂摊子。
这一阶段的诸葛亮除了继续发挥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开始显示他在内政、军事两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处理了青徐旧部,荆州主干,巴蜀新人之间的关系,(刘备不就是因为新人旧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吗?)建立了律法制度,稳定国内。在巴蜀立足未稳就提军北上,并一举拿下汉中。更是显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思想。荆州和巴蜀齐头北上夹击中原也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决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观点认为诸葛亮在刘备进攻东吴时,因为政见不同而赌气不去。结果造成了刘备大败,蜀国受到重创。真的是这样吗?刘备已经尽起蜀国之兵,如果诸葛亮也去的话,你当曹操是白痴?更何况巴蜀国内也不太平。汉中刚平定不说,南中的叛乱也不是诸葛亮南征时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帅高定谋反,被李严击退,219年雍#(门+岂 连念什么都不知道,惭愧!)***,次年杀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汉嘉太守黄元谋反。没有诸葛亮镇守着国内,蜀国恐怕这时候就灭国了,所以上面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上的一些比较富强的王朝,首先得有一个有才干的统治者。既然没人否认诸葛亮是是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我又将在下文中证明蜀汉在吏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强盛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怀疑诸葛亮的才干那?如果你非要说这是皇帝刘禅的功劳,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可以替刘禅谢谢你。一笑!
有一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下梁不歪是因为上梁正。
--治理蜀国(下面引用的一些话,基本上出自《三国志》,也有晋朝的一些史书野史。因为时间上比较接近,也比较可信。)
大变之后,诸葛亮的内心也许隐隐觉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执著和忠诚是清流党人的优秀品质,为了心中大义和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坚持。
他没有听从刘备说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刘禅为主,维持汉统。其次,他在数年间先后派丁宏、阴化和邓芝前往东吴改善关系,因为他知道和东吴的和平是蜀国立国之关键。四面受敌的弱小蜀国是无法立足的。在诸葛亮的诚意下,孙权终于于公元224年同意和议,建立联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约平分天下。同年3月孙权把首都从武昌迁回建业。接着,推广他与众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为《蜀科》没有留传下来,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容,也无法知道实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蜀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都城中‘富户殷实’等字眼,也能略窥当时的政法。他平定国内局势,派大将魏延驻汉中以据曹魏北下。在这些策略之下,蜀国开始稳定下来。
列举一下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诸葛亮劝戒蜀主刘禅的话。‘务农殖谷,闭关修民。’‘劝分务樯,以阜民财。’兴修水利,修缮和利用都江堰。建筑了九里堤作为都江堰的辅助。(遗迹至今尚存。)注重农耕。在于魏国交战时,他还派军在汉中轮班殖垦大家都了解的。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国禁酒)’左思的《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左思也是晋人。还有诸葛亮对制盐业、织锦业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资料有详细的描写。我这里就不深入了。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蜀国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举几个。
蒋琬-‘虚心纳言,开明待下。’当时有个叫杨敏的看不起他,(蒋琬本来只是一个小县令,是诸葛亮力偈刘备,把他提拔上来的)还到处污蔑他。后来杨敏犯了事,别人都以为他死定了,没想到蒋琬公正廉明,依法办事。还因为事出有因,把杨敏无罪开释了。
董和-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谵石之财。’
张嶷-在诸葛亮南征立过大功的他,官据州从事、都尉时。(在东汉时,是高级武官。)‘家素贫匮’没钱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广汉太守何诋那里请他帮忙。何诋虽然和他一面之缘,但‘倾财医疗,数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维-诸葛亮提拔的一员降将,却手握全国兵权。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史书评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其他如费衤韦、吕乂、邓芝、马汉等等都是柯尽职守、勤简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说的那些人,也大多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甚至于兵丁(如马汉、魏延等)提拔上来的,这也能平息一下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的谬论。
最后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在理顺了国内国外的关系后,决定彻底的解决南中的叛乱。出征前他征询马谡的意见,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果然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术,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并安抚夷民,使的他们心悦诚服。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和风俗习惯。(马谡的表现恐怕也是日后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风五丈原
终于写到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间插上《七擒孟获》。不过太想快点结束了。
对于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六出祁山,我不一一细说了,我将用数据和历史评价来看待这场战争。
我们先来看一下蜀魏双方的力量对比:蜀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魏国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数据来自《通典》中的《历代户籍考》。因为我不熟悉这本书,我也不好妄加评论。但是我对它的数据是有一定怀疑的,因为蜀国和魏国疆域相差极大,而且魏国占据的多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虽说多年战乱,人口流失严重。但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已经修生养性多年,不会只差那么点。不过这种差距已经是够悬殊的了。北伐时,诸葛亮率兵八万,但魏国仅雍、凉二州就驻兵六万余,加上后来的援兵,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还有就是魏国占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难攻,出入都要走栈道。但防守上易守难攻进攻时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几个隘口让我攻不进去,我也可以筑几座城让你攻不出来啊!二出祁山时,郝昭不就是死守陈仓城,让诸葛亮无功尔返的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也说明了出巴蜀和进去一样难。)更何况出了汉中一马平川,打仗主要靠骑兵,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在魏国统治的凉雍二州。还有蜀道艰难运粮不易,士卒长途远征易于疲劳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孙子兵法》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经败了。
看看六出祁山的战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损了数千兵马,(但也拔西城数前户还汉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胜利还获得了土地人口,特别是夺得了战略上重要的武都、阴平两郡。(属雍州)杀死了魏国的著名大将张合,王双。他以弱攻强,以不利对有利。尚能一直采取攻势,还屡屡取胜,让战场始终保持在魏国境内。有谁还能说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如司马懿?!当然我并不是说司马懿无能,但是他占据诸多有利条件,兵力是对方数倍,却一直采取守势。耗粮战法固然不错,但不能以逸待劳,战而胜之。反道损兵折将,丢城丧地。说司马懿是胜利者,谁能心服。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书上说司马懿一向看不起诸葛亮说他‘不过一能吏耳’还说‘志大而不见机’。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参观蜀军的营地,看完后说,‘天下奇才也’史书上说他‘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观其真情矣。’还有一种说法,说司马懿让诸葛亮尽心竭虑,活活累死。证据就是司马懿问过蜀国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后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也是谬论!其实早在邓芝出访东吴时,孙权问过诸葛亮的情况后就隐隐的提示邓芝要注意诸葛亮的健康了。史载诸葛亮‘事必恭亲’,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过问。一天进不了几升米。他和司马懿不一样,不但要过问军事战略,临阵决机。象官吏的任免,粮食的生产和调用,谴使出访等等都要经手。用他的话说,‘不怕别人不会做,怕的是他们不象我这样尽心竭力’这样的生活,铁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没错,但他是为国为民而死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说上几章中诸葛亮发挥了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章中诸葛亮把他军事方面的天才发挥到了巅峰。假如你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有疑问,我再举几个例子。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诸葛亮的兵法后,道,‘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我国的军事著作《李卫公问对》中诸葛亮有13问,仅次于孙子的21问。曹操也只有6问。
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军令》等十数篇多已失传,流传于世的都为后人所著。但是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而要假借他的名义出版。大家恐怕没听说过有李白流传下来的画作,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曲谱吧?
最后,我要说如果以历史名声,流传于世的作品,在当时的作用这些方面来评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物的话,三国时期能入选的只有曹操和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学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凑活吧!同学语: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很相象,他们都是中国一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喽!
附:八阵图考。
大家对《三国演义》中陆逊被困八阵图中的情节还记忆犹新吧?在现在的陕西省定军山和四川省新都县都有一座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孔明演练八阵图的遗迹。但由于诸葛亮的军事著作绝大多数失传,所以对八阵图后人是众说纷纭。兄弟我对军事一向很有兴趣,特别是历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战术更是着迷。因此我重点研究了这个八阵图。(同学语:无非是翻了两本破书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有过对八阵图的真正描写,但不是说蜀军的。相反,大家还记不记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来帮助曹魏的羌兵啊。诸葛亮派去对付他们的马岱什么的不是吃了大亏吗?其实羌人用的战法就是八阵图,只不过罗贯中对军事一窍不通,闭着眼睛乱写罢了。书上的描写是:羌人把铁车围成一个圈,此圈可方可园,内有伏兵。(大致上是这样吧?可气的是我的那本《三国演义》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阵图就是这样的,用铁车围成城状,每辆车上都有手持诸葛弩的士兵十几二十人,阵中伏有持长戟的步兵和传令、护侧的骑兵,阵型可变化。其实这是诸葛亮用来和曹魏作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面对的魏军多是凉、雍的精锐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骑兵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曹魏。平原作战步兵是对付不了骑兵的,而这样一个阵型可以起一物两用之效。临战之时结车为阵,敌骑兵冲杀不入。因敌之变而变化阵型,用弩兵杀伤远方敌兵,用步兵近战。等到敌军混乱时,就用骑兵包抄。平时,这些车辆可以用来驻营、运粮、运伤兵、运辎重等等,对于在远方作战的蜀军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人也有运用八阵图来御敌的记载。
公元279年,西晋将军马隆奉命讨伐羌人。他带弩兵3500人,在凉州于羌人交战。马隆依据八阵图做扁箱车,以车结阵,以车为营。地势宽阔初以鹿角护卫车营,地势狭窄出装上车顶,且战且退。转战千里,大败羌兵,平定了凉州。公元507年,南朝萧梁时北魏军前来进攻,北魏将杨大眼勇冠三军。萧梁大将韦睿率军抵御,面对地方铁骑他‘结车为阵,大眼聚兵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矢贯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阵图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天才的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发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阵图外,还有木牛流马。
比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头脑聪明过人.

可能不行呢......
我老师也让我写,要是我们是同一个老师的话......
算啦,告诉你一点好了。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能够廉洁奉公,忧心国事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2000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当时叫作党人。诸葛亮的先人诸葛圭,父亲诸葛‘王圭’(一个字)叔叔诸葛玄以及诸葛亮后来在荆州结交的一些良师益友如司马徽、庞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党人有些关系的。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选择了。被称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绝对不会投效的。对于江东的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孙坚、孙策私藏玉玺,若不是一个死的早,另一个没实力,说不准会出什么事那。直到身为皇室宗亲,又有以恢复汉室为相同目标的刘备出现,诸葛亮才有点心动了,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当时诸葛亮是在摆架子或试探刘备,他早就确立了刘备这个目标。我认为不对。理想归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势明摆在那。袁氏已灭,青、干、幽、并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隶、衮、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说天下已经大定。剩下的孙权(扬州)、刘表(荆州)、刘璋(益州)、马腾(凉州)、张鲁(汉中,属于益州)不是势力弱小、就是昏庸无能。所以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已经不是争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争霸,早在官渡之战就结束了)。而刘备那?连个落脚之地还是借别人的。所以诸葛亮还是感服于刘备的真诚(三顾之礼啊!为了一个布衣,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真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上面所说的原因,使得他最终投效了刘备。也可以说他是明知难为,而为之。
大致介绍了诸葛亮后,我们再来谈谈他在各个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火烧联营
有了根据地的刘备势力,实力开始壮大,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响力网罗了不少人才。并利用了天赐良机和曹操的失误(攻取汉中后,没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汉中。三分荆州后,刘备孙权各有四郡。刘备势力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关羽率荆州军北上,他也准备在稳定了巴蜀、汉中之后提军北进。并希望同盟的孙权势力在南面进攻或至少牵制曹操,以实现他恢复汉室的目标。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一个错误,虽然这个错误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他的主观失误。但这毕竟是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周喻、鲁肃的去世,诸葛亮忙于巴蜀的内务和汉中的防务等等)他低估了荆州对于孙权势力的重要性!
孙权势力北面有长江天险,东、南两面不用说了。只有西面的荆州,可以沿长江顺流之下,直取东吴的腹地。只要荆州在其他势力手中,哪怕结成了同盟,荆州对孙权来说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胁总是最令人担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鲁肃为大都督的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大将关羽战死,随后不久大将张飞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东吴和曹操结成了同盟。损兵折将的蜀国陷入了低潮。(本来就够弱的了,唉!)
极度悲痛下的刘备开始丧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和众人的强烈反对率63000军大举进攻东吴。(刘备带了多少***进攻东吴,众说纷纭,按我几本书里的说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间。)终于在夷陵被小将陆逊火烧联营,败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怜的刘备,一生中屡战屡败。唯一的汉中胜利还是靠着法正和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还有什么那?可是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诸葛亮有选择吗?)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内忧外患,飘摇动荡的烂摊子。
这一阶段的诸葛亮除了继续发挥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开始显示他在内政、军事两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处理了青徐旧部,荆州主干,巴蜀新人之间的关系,(刘备不就是因为新人旧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吗?)建立了律法制度,稳定国内。在巴蜀立足未稳就提军北上,并一举拿下汉中。更是显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思想。荆州和巴蜀齐头北上夹击中原也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决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观点认为诸葛亮在刘备进攻东吴时,因为政见不同而赌气不去。结果造成了刘备大败,蜀国受到重创。真的是这样吗?刘备已经尽起蜀国之兵,如果诸葛亮也去的话,你当曹操是白痴?更何况巴蜀国内也不太平。汉中刚平定不说,南中的叛乱也不是诸葛亮南征时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帅高定谋反,被李严击退,219年雍#(门+岂 连念什么都不知道,惭愧!)***,次年杀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汉嘉太守黄元谋反。没有诸葛亮镇守着国内,蜀国恐怕这时候就灭国了,所以上面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上的一些比较富强的王朝,首先得有一个有才干的统治者。既然没人否认诸葛亮是是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我又将在下文中证明蜀汉在吏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强盛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怀疑诸葛亮的才干那?如果你非要说这是皇帝刘禅的功劳,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可以替刘禅谢谢你。一笑!
有一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下梁不歪是因为上梁正。
--治理蜀国(下面引用的一些话,基本上出自《三国志》,也有晋朝的一些史书野史。因为时间上比较接近,也比较可信。)
大变之后,诸葛亮的内心也许隐隐觉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执著和忠诚是清流党人的优秀品质,为了心中大义和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坚持。
他没有听从刘备说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刘禅为主,维持汉统。其次,他在数年间先后派丁宏、阴化和邓芝前往东吴改善关系,因为他知道和东吴的和平是蜀国立国之关键。四面受敌的弱小蜀国是无法立足的。在诸葛亮的诚意下,孙权终于于公元224年同意和议,建立联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约平分天下。同年3月孙权把首都从武昌迁回建业。接着,推广他与众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为《蜀科》没有留传下来,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容,也无法知道实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蜀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都城中‘富户殷实’等字眼,也能略窥当时的政法。他平定国内局势,派大将魏延驻汉中以据曹魏北下。在这些策略之下,蜀国开始稳定下来。
列举一下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诸葛亮劝戒蜀主刘禅的话。‘务农殖谷,闭关修民。’‘劝分务樯,以阜民财。’兴修水利,修缮和利用都江堰。建筑了九里堤作为都江堰的辅助。(遗迹至今尚存。)注重农耕。在于魏国交战时,他还派军在汉中轮班殖垦大家都了解的。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国禁酒)’左思的《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左思也是晋人。还有诸葛亮对制盐业、织锦业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资料有详细的描写。我这里就不深入了。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蜀国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举几个。
蒋琬-‘虚心纳言,开明待下。’当时有个叫杨敏的看不起他,(蒋琬本来只是一个小县令,是诸葛亮力偈刘备,把他提拔上来的)还到处污蔑他。后来杨敏犯了事,别人都以为他死定了,没想到蒋琬公正廉明,依法办事。还因为事出有因,把杨敏无罪开释了。
董和-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谵石之财。’
张嶷-在诸葛亮南征立过大功的他,官据州从事、都尉时。(在东汉时,是高级武官。)‘家素贫匮’没钱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广汉太守何诋那里请他帮忙。何诋虽然和他一面之缘,但‘倾财医疗,数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维-诸葛亮提拔的一员降将,却手握全国兵权。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史书评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其他如费衤韦、吕乂、邓芝、马汉等等都是柯尽职守、勤简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说的那些人,也大多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甚至于兵丁(如马汉、魏延等)提拔上来的,这也能平息一下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的谬论。
最后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在理顺了国内国外的关系后,决定彻底的解决南中的叛乱。出征前他征询马谡的意见,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果然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术,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并安抚夷民,使的他们心悦诚服。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和风俗习惯。(马谡的表现恐怕也是日后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风五丈原
终于写到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间插上《七擒孟获》。不过太想快点结束了。
对于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六出祁山,我不一一细说了,我将用数据和历史评价来看待这场战争。
我们先来看一下蜀魏双方的力量对比:蜀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魏国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数据来自《通典》中的《历代户籍考》。因为我不熟悉这本书,我也不好妄加评论。但是我对它的数据是有一定怀疑的,因为蜀国和魏国疆域相差极大,而且魏国占据的多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虽说多年战乱,人口流失严重。但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已经修生养性多年,不会只差那么点。不过这种差距已经是够悬殊的了。北伐时,诸葛亮率兵八万,但魏国仅雍、凉二州就驻兵六万余,加上后来的援兵,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还有就是魏国占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难攻,出入都要走栈道。但防守上易守难攻进攻时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几个隘口让我攻不进去,我也可以筑几座城让你攻不出来啊!二出祁山时,郝昭不就是死守陈仓城,让诸葛亮无功尔返的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也说明了出巴蜀和进去一样难。)更何况出了汉中一马平川,打仗主要靠骑兵,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在魏国统治的凉雍二州。还有蜀道艰难运粮不易,士卒长途远征易于疲劳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孙子兵法》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经败了。
看看六出祁山的战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损了数千兵马,(但也拔西城数前户还汉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胜利还获得了土地人口,特别是夺得了战略上重要的武都、阴平两郡。(属雍州)杀死了魏国的著名大将张合,王双。他以弱攻强,以不利对有利。尚能一直采取攻势,还屡屡取胜,让战场始终保持在魏国境内。有谁还能说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如司马懿?!当然我并不是说司马懿无能,但是他占据诸多有利条件,兵力是对方数倍,却一直采取守势。耗粮战法固然不错,但不能以逸待劳,战而胜之。反道损兵折将,丢城丧地。说司马懿是胜利者,谁能心服。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书上说司马懿一向看不起诸葛亮说他‘不过一能吏耳’还说‘志大而不见机’。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参观蜀军的营地,看完后说,‘天下奇才也’史书上说他‘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观其真情矣。’还有一种说法,说司马懿让诸葛亮尽心竭虑,活活累死。证据就是司马懿问过蜀国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后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也是谬论!其实早在邓芝出访东吴时,孙权问过诸葛亮的情况后就隐隐的提示邓芝要注意诸葛亮的健康了。史载诸葛亮‘事必恭亲’,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过问。一天进不了几升米。他和司马懿不一样,不但要过问军事战略,临阵决机。象官吏的任免,粮食的生产和调用,谴使出访等等都要经手。用他的话说,‘不怕别人不会做,怕的是他们不象我这样尽心竭力’这样的生活,铁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没错,但他是为国为民而死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说上几章中诸葛亮发挥了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章中诸葛亮把他军事方面的天才发挥到了巅峰。假如你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有疑问,我再举几个例子。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诸葛亮的兵法后,道,‘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我国的军事著作《李卫公问对》中诸葛亮有13问,仅次于孙子的21问。曹操也只有6问。
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军令》等十数篇多已失传,流传于世的都为后人所著。但是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而要假借他的名义出版。大家恐怕没听说过有李白流传下来的画作,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曲谱吧?
最后,我要说如果以历史名声,流传于世的作品,在当时的作用这些方面来评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物的话,三国时期能入选的只有曹操和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学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凑活吧!同学语: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很相象,他们都是中国一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喽!
附:八阵图考。
大家对《三国演义》中陆逊被困八阵图中的情节还记忆犹新吧?在现在的陕西省定军山和四川省新都县都有一座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孔明演练八阵图的遗迹。但由于诸葛亮的军事著作绝大多数失传,所以对八阵图后人是众说纷纭。兄弟我对军事一向很有兴趣,特别是历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战术更是着迷。因此我重点研究了这个八阵图。(同学语:无非是翻了两本破书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有过对八阵图的真正描写,但不是说蜀军的。相反,大家还记不记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来帮助曹魏的羌兵啊。诸葛亮派去对付他们的马岱什么的不是吃了大亏吗?其实羌人用的战法就是八阵图,只不过罗贯中对军事一窍不通,闭着眼睛乱写罢了。书上的描写是:羌人把铁车围成一个圈,此圈可方可园,内有伏兵。(大致上是这样吧?可气的是我的那本《三国演义》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阵图就是这样的,用铁车围成城状,每辆车上都有手持诸葛弩的士兵十几二十人,阵中伏有持长戟的步兵和传令、护侧的骑兵,阵型可变化。其实这是诸葛亮用来和曹魏作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面对的魏军多是凉、雍的精锐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骑兵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曹魏。平原作战步兵是对付不了骑兵的,而这样一个阵型可以起一物两用之效。临战之时结车为阵,敌骑兵冲杀不入。因敌之变而变化阵型,用弩兵杀伤远方敌兵,用步兵近战。等到敌军混乱时,就用骑兵包抄。平时,这些车辆可以用来驻营、运粮、运伤兵、运辎重等等,对于在远方作战的蜀军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人也有运用八阵图来御敌的记载。
公元279年,西晋将军马隆奉命讨伐羌人。他带弩兵3500人,在凉州于羌人交战。马隆依据八阵图做扁箱车,以车结阵,以车为营。地势宽阔初以鹿角护卫车营,地势狭窄出装上车顶,且战且退。转战千里,大败羌兵,平定了凉州。公元507年,南朝萧梁时北魏军前来进攻,北魏将杨大眼勇冠三军。萧梁大将韦睿率军抵御,面对地方铁骑他‘结车为阵,大眼聚兵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矢贯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阵图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天才的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发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阵图外,还有木牛流马。

评1
葛亮是千里马。
刘备自然是伯乐,慧眼识珠,认出了这匹千里马。可千里马毕竟只是千里马。它起不到一个伯乐的作用。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独自一人力保蜀汉,支撑了整整14个年头;然人力犹有尽时,武侯六出祁山时,天象已经预警,于是五丈原上帝星陨落,国失相父,千里马力竭而死。
诗人不禁感叹:“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溯到楚汉相争,项藉遭韩信十面埋伏大败逃往乌江,最后身边仅剩十余骑,便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然而项羽不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如何落得乌江自刎?
诗人又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范增已死,韩信犹在。所以刘邦赢了,赢在人才上。
诸葛亮也一样,六出祁山皆成空,输也就输在人才上。
“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不就说明了蜀汉后期的人才奇缺吗?五虎大将一个一个辞世,得不到新的人才补充,如何不输给人才济济的魏国?
所以我说,诸葛亮晚节不保。
但仔细想来,这也非全无来由。先看看荆州,为什么诸葛亮要关羽守荆州?关羽心高气傲,打起仗来还可以,但守城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运输,防御部署,战略决策,让关羽这种性格的人来守城,是绝对不行的。排除诸葛亮失策,这就只有一个理由——诸葛亮想借东吴之手干掉关羽!没什么,一个政治家就有这样的手段,否则不可能有大作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关羽从前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和刘备兄弟相称,一直很看不起诸葛亮;华容道上,关羽不顾诸葛亮再三命令,放走曹操,虽然后世有人评说这是诸葛亮故意的,可别人看来,关羽实实在在冒犯了诸葛亮的威信;而且刘备从前是一届流寇,他要立国,规矩就要有,关羽是绝对不能存在的。可为什么诸葛亮不叫张飞一起守荆州呢?原因也很简单——关羽张飞在一起,荆州就丢不了。这可能没什么依据,但接下来诸葛亮不重用人才,来由就大了。诸葛亮要建立一个蜀国,真正是他希望的蜀国,所以他需要权力,很多的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他当然不允许有人才窥伺他的权力,所以他要重用的人,都是老老实实做事,没有什么才能的人。而且刘禅昏庸,不可能让他主持人才选拔,诸葛亮迫切的希望让他事必躬亲,没有多余的时间选拔人才。所以蜀汉就每况日下——虽然表面上是蒸蒸日上。诸葛亮快死了,才找个姜维接班,而且还要把窥伺了一辈子权力的魏延干掉,可怜的魏延!政治的牺牲品!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三国——处处充满了算计敲诈的三国,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杰出的臣子,杰出的政治家。
评2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评3
既生渝,何生亮!”这来自千年以前的叹息,不仅是一句单纯的话,它却从一方面,讲述了诸葛孔明的才干。
也许是天妒英才,诸葛孔明的一生并不很顺利,特别是从刘备死后,耗尽心血去扶持一个扶不起阿斗。在他的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我看见,他熠熠生辉的精神与才干。
诸葛孔明不愧为一条卧龙,深不可测,通晓天文地理,精于军事,非常人所能及。江东那个周瑜自以为技高于人,不巧碰上诸葛孔明,给活活气死。这种人胸襟也太窄小,如何能容纳百川,站住一个客观角度看事情。诸葛孔明却恰巧相反,初出草庐,蜀军上下无一人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想到这里,我暗自轻笑、叹息,不由有想起很多。
诸葛孔明“报先帝而忠陛下”一片忠心,天地可鉴。看完这篇感情真挚的《出师表》诸葛孔明进谏时的激动我如同身受,心潮澎湃。自古以来,人们崇尚道、德、忠、义。在诸葛孔明的身上,我都能看见,他对刘备知遇知恩的涌泉相报所谓义;他为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忠;在军事上,他遵循道义,他为人品德优秀,正直更是不可多得。马谡是诸葛孔明的好友,但马谡由于自傲使街亭失守,诸葛孔明也不得不以军法处治他。春秋时曾有孙武列女操,斩王妃;三国时,又来失街亭斩马谡,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可真不是人人都有。
反过来,说到诸葛孔明之死,真是有些感触,为什么伟人都死得特别苍凉呢?先是屈原投江之死;后是陶渊明“拒世”?饿死,而今又有诸葛病逝于行军途中。归根就底,他们生于乱世,所以时世造英雄,社会混乱,政治不安宁,又怎可能让贤士有喘息之机。诸葛孔明太过于尽心尽力,刘禅本来昏庸,再怎么辅佐也不能改变他的懦弱,也许,这是诸葛孔明命该如此。
总之,亮如神龙在天,不可测也。我吟诵着个建安遗风,心写千年之前,不觉感到惊叹,又略带丝丝惋惜。
评4
我看诸葛亮
最近,电视上又在放《三国演义》了,片中那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我却并不欣赏。
在老百姓眼中,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能呼风唤雨,他是一个极聪明极有胆量的人。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一个个故事使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
可我认为诸葛亮不智,不智在择主,选择了刘备。都说刘备仁慈,可仁慈得不是地方。一个大丈夫应想得更远,有些地方当舍则舍,否则就有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之嫌。老靠别人协助,自己只会哭哭啼啼地去赢取 别人同情的人我决不欣赏。选错了主就注 定了结局。如果诸葛亮去帮了曹操,那中 国不早就统一了吗?
诸葛孔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早就明白以蜀对抗强大的魏,是没有胜算的,“六出祁山”只是以攻为守罢了,既然早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可能,为什么还要维持着蜀汉政权呢?这只能说是诸葛亮的愚忠,认为“忠臣不事二主”,“士为知己者死”,可刘备死后他辅佐的是一个抬不起的阿斗,这也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不能认清形势,跳出朋友道义这一小小的束缚是个很大的失误.不是有句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看来诸葛亮就不能称之为“俊杰”,只能是一位“忠臣”,他的不智也就表现在这里

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据说他半人半神,能掐会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而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这些典故中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在《出师表》这一文中,又把一个淡泊名利,知恩图报,为国卫军鞠躬尽碎,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品德高尚又聪明的人,想不流芳百世也难啊。

以上乃原创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头脑聪明过人.

“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在中分析了当朝的利与弊,从而告诫刘禅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免其基业毁于一旦.这在当时不失为有识之见.文章言之有理,是一篇历代传诵的佳作.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见解不足以感动刘禅.刘禅是抚不起的阿斗.

据记载:"由是无主遂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一切行为让诸葛感激涕零.答应助刘备"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时诸葛亮非常讨厌小人,每当刘备问他时,他便说:"亲贤远倿".并且要让刘备以百姓为天.可见诸葛不仅是"谋臣",亦是"奇才".重用这种人,刘备怎能不飞黄腾达?如果刘禅能信并采纳诸葛意见,则后汉会倾颓吗?

其实,诸葛的主张不仅是积极,同时可使国家强大,就是在今天也有此参考价值.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许多老师.专家等知识分子热爱祖国,为祖国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得到人们的赞赏,国家重用.使国家倡隆也.

如果诸葛亮能看到至今,他肯定会惊讶.因为今天的知识分子不需"封地",也不需高官厚禄,只需应有尊重和为社会做贡献.

不过纵观诸葛亮,只有他在逆境中才显示出非凡生命力,他的顽强搏击,终于让他成为叱咤风云,千古流芳伟哉大丈夫!
参考资料:http://www.hj100.com/archiver/?tid-15521.html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评论,深受人们的爱戴,出于茅庐的他辅佐实力单薄的刘备成王霸业,忠贞地献上自己的谋略,为蜀国打拼了一片天下。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贞不虞让许多人都为之钦佩。
小时侯就听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也看过一点《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所以,诸葛亮在我的心中总是神秘的,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他是一个神奇的人,隐居于山中未能与外界接触,却能熟知当时的情形,对外界了如指掌。面对刘备的提问,他将时局分析得相当透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那样的周密,面面俱到。另外,他对于与曹操,孙权的关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当精妙的解析。最后还做出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取荆州,作为蜀国的国土,并将荆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关系都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可以说,没有哪个谋士能像诸葛亮一样将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对于各个地理环镜那样的熟悉。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算准天气,“呼风唤雨”借东风,对于赤壁之战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可真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他的聪明才智是不可估量的。后人一提起他,必将首先想到他的神机妙算与锦囊妙计,是智慧的化生诸葛亮设空城计,下退司马懿大军,实行的心理战术;草船借箭,竟向敌人获取了战斗工具。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却如此轻松地在他的计谋中完成。这些计谋都很奇特,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难时刻帮了蜀国大忙,挽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绝对不会立足于天下,与魏`吴两国抗衡。
诸葛亮也是相当忠义的一个人,刘备在世时,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刘备死后也耐心地辅佐刘禅,为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刘禅却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背叛,到其他的强国去,反而更加尽心地为刘禅出谋划策。《出师表》一文中更是表现出了自己的衷心,感人肺腑,正义凛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对先主的感激与怀恋。可是我认为,诸葛亮虽然接受了先主刘备的遗命,但是蜀国却早已不如当年,再怎么调整也不可能打败曹操,后主如此地软弱。也许,他太注重于忠,坚首誓言,尽心尽力去做的只是一件永远没有结果的事。最后死在了行军途中,令人惋惜。如果诸葛亮早日挣拖的束缚,看穿了这一点,他不会活得那么累。他可以归隐山居,安度晚年。成为一名隐士。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启发和迷团。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忠贞不虞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千古流传,永不磨灭。

千秋诸葛我评说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我看来,诸葛亮是千里马。

刘备自然是伯乐,慧眼识珠,认出了这匹千里马。可千里马毕竟只是千里马。它起不到一个伯乐的作用。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独自一人力保蜀汉,支撑了整整14个年头;然人力犹有尽时,武侯六出祁山时,天象已经预警,于是五丈原上帝星损落,国失相父,千里马力竭而死。

诗人不禁感叹:“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溯到楚汉相争,项藉遭韩信十面埋伏大败逃往乌江,最后身边仅剩十余骑,便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然而项羽不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如何落得乌江自刎?

诗人又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范增已死,韩信犹在。所以刘邦赢了,赢在人才上。

诸葛亮也一样,六出祁山皆成空,输也就输在人才上。

“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不就说明了蜀汉后期的人才奇缺吗?五虎大将一个一个辞世,得不到新的人才补充,如何不输给人才济济的魏国?

所以我说,诸葛亮晚节不保。

但仔细想来,这也非全无来由。先看看荆州,为什么诸葛亮要关羽守荆州?关羽心高气傲,打起仗来还可以,但守城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运输,防御部署,战略决策,让关羽这种性格的人来守城,是绝对不行的。排除诸葛亮失策,这就只有一个理由——诸葛亮想借东吴之手干掉关羽!没什么,一个政治家就有这样的手段,否则不可能有大作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关羽从前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和刘备兄弟相称,一直很看不起诸葛亮;华容道上,关羽不顾诸葛亮再三命令,放走曹操,虽然后世有人评说这是诸葛亮故意的,可别人看来,关羽实实在在冒犯了诸葛亮的威信;而且刘备从前是一届流寇,他要立国,规矩就要有,关羽是绝对不能存在的。可为什么诸葛亮不叫张飞一起守荆州呢?原因也很简单——关羽张飞在一起,荆州就丢不了。这可能没什么依据,但接下来诸葛亮不重用人才,来由就大了。诸葛亮要建立一个蜀国,真正是他希望的蜀国,所以他需要权力,很多的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他当然不允许有人才窥伺他的权力,所以他要重用的人,都是老老实实做事,没有什么才能的人。而且刘禅昏庸,不可能让他主持人才选拔,诸葛亮迫切的希望让他事必躬亲,没有多余的时间选拔人才。所以蜀汉就每况日下——虽然表面上是蒸蒸日上。诸葛亮快死了,才找个姜维接班,而且还要把窥伺了一辈子权力的魏延干掉,可怜的魏延!政治的牺牲品!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三国——处处充满了算计敲诈的三国,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杰出的臣子,杰出的政治家。

...传说、俗语还有很多。收集资料,以“千秋诸葛亮我评说”为_百度...
答: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初三语文上册 24课 《出师表》 翻译,谁帮我翻译
答:二、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三、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索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The model"First emperor not half and the middle road venture Cu collapse,...

诸葛亮的事迹、评说、传说
答: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短... 261 2005-10-18 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等 78 2006-04-20 诸葛亮事迹传说 2011-12-24 收集诸葛亮的有关事迹、传说、俗语,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 8 2019-03-25 关于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简单易懂。谢谢 4 2008-10-10 诸葛亮事迹...

人物描写作文400字诸葛亮
答:4. 我心中的诸葛亮,400字,作文,求全文,要交的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千古以来深受人们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并作为智慧、忠诚、勤俭的化身而广为传颂.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

急求!!有关我崇拜的历史人物演讲稿?诸葛亮的
答: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

诸葛亮的作文300字
答:这更能体现出诸葛亮的忠诚。 诸葛亮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致累坏了自己,积劳成疾,过早逝去。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我要在生活上做一个诸葛亮,更要在学习上做一个诸葛亮!... 千秋诸葛我评说300字作文 茫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名字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 他常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之我见作文
答:孔明 我辈之圣 我辈之贤 诸葛亮之我见作文四:千秋诸葛亮我评说 评论历史人物应看到两方面:优点和缺点,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千万不能流于片面,下面是一些论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评真实的诸葛亮(上)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

诸葛亮的事迹、评说、传说
答: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

谁有诸葛亮的资料啊?越详细越好,我要 写 他的评说,拜托了 各位...
答: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

谁来帮我写关于诸葛亮的作文?六百字左右
答:文明古老的神州大地,哺育着勤劳而又勇敢的龙的传人,绚丽多姿的中国历史画卷,绘绣出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就《三国志》中所载的英雄人物,多如繁星,但其中最璀灿动人的,莫过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他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