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的详细解释 简单的说明一下什么是注疏学说明一下什么是注疏学

作者&投稿:施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注疏是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

词目:注疏

拼音:zhùshū

例如:《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又称《论语注疏解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二十卷。《论语注疏》是十三经注疏中的一种,吸收了北宋以前人的注释,保存了不少古注。

按照训诂学的传统,古人注疏向来遵循“注不离经,疏不破注”的原则,人们对“增字解经”向来是非常忌讳的。这一原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臆说与生造,但另一方面也有辞费啰唆,甚至知错不改的时候。

扩展资料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流传下来大批典籍、文献,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变迁,史料的缺遗和分散,汉代人已很难读懂,从而一些学者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

注解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传,有转授、相承师说的意思,一般指阐明经义;笺,是说明作者的用心,或断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逗;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

及至唐代,许多汉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这种注解称为“疏”,也称“正义”,如《周礼》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尚书》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等。

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后来则合为一本书,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称注疏。 

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内容、范围、体例也日益扩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来源;引文、典故的出处;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实的考证;以及划分段落,串讲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脚注、篇末注等等。



1.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 人将十三经之 汉 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唐 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 庆历 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明 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盖隆万之间,士子尺寸功令,宋人注疏之外一步不窥。”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舍注疏立异论》:“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辄许。”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的精神、 孔子 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2. 记述,记载。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 晋 袁宏 《<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於事义。”
3.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注疏尔。”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卷六:“注疏非不能解经也,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则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 昭连 《啸亭杂录·陆中丞》:“公所著《切问斋丛书》,皆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各分门类,其注疏尤详备。”



注疏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比如《史记》~

注释的体裁与名称:注、集解、传、笺、疏、正义等.
1.注着重训怙就是注解,对难解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2.集解通常是集诸家的解释和自己的解释而成.
3.传是传述的意思,有的阐明经义,有的也解释字句.
4.笺是对传注的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
5.疏是解注并解原文,是南朝出现的,而在唐代兴起的一种注解的名称.汉代人的注释,到了唐代人看起来也已经不容易了解,所以又出现一种新的注解,不但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加以解释,这就叫疏,也叫正义.
6.正义是注的注释,一般正义都有选定的注本,如清人焦循《孟子正义》是释赵氏《孟子注》而成.
注疏原是两个概念,注是训诂字词,疏是疏释文意,如“十三经注疏”都有《注》、《疏》两本书,后世也混用为一般注解的代名词.
7.索引原意是绳索,即纲领、总目录.

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流传下来大批典籍、文献,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变迁,史料的缺遗和分散, 汉代人已很难读懂,从而一些学者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注解又有傅、笺、章句等名称。傅,有转授、相承师说的意思,一般指阐明经义;笺,是说明作者的用心,或断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逗;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许多汉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这种注解称为“疏”,也称“正义”,如《周礼》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尚书》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后来则合为一本书,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称注疏。
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内容、范围、体例也日益扩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来源;引文、典故的出处;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实的考证;以及划分段落,串讲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脚注、篇末注等等。

疏导的疏是什么部首?
答:疏,汉字,注音:ㄕㄨ,部首:疋部,外笔画:7,总笔画:12 ,笔画顺序:横钩,竖,横,竖,提,点,横,竖折,点,撇,竖,竖弯钩。

疏什么部首
答:(7) 又如:疏封(分封。帝王把土地或爵位分赐给臣子);疏爵(分封爵位)(8) 清除;排除 [clear away]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9) 又如:疏决(清除积滞、疏通管道);疏整(疏理整顿);疏瀹(洗涤沐浴);疏林(修剪林木的枝条);疏剔(清理剔除)(10) 雕刻,画饰 [engrave]...

“疏”的部首是什么?
答:又如:疏阔(远离;不在一起);疏少(稀少);疏微(稀少);疏班(稀疏地布列);疏细(稀疏而纤细);疏网(稀疏的网。喻宽大的法律)粗略;不周密 其于计疏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又如:疏野(粗略草率);疏卤(粗疏轻率);疏悟(粗疏不顺人情);疏庸(粗疏平庸);疏率(粗疏轻率;粗略草率);疏傲(粗疏...

“疏”字的部首是什么?
答:一、疏的部首是疋,拼音shū。二、释义: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导。~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林。~星。3、关系远;不亲近:~远。亲~。4、不熟悉;不熟练:生~。荒~。5、疏忽:~于防范。6、空虚:志大才~。7、分散;使从密变稀:~...

各疏己见的疏的意思
答:详细解释: 疏 疎 shū 【动】(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同本义〖dredge〗疏,通也。——《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为川谷,以导其气。——《国语·周语》。注:“通也。”禹疏九河。——...

疏的偏旁部首是什么 疏的释义
答:1、疏字部首是左半部分、疏笔画12画。2、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疏导。3、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疏林。疏星。4、关系远;不亲近:疏远。亲疏。5、不熟悉;不熟练:生疏。6、疏忽:疏于防范。7、空虚:志大才疏。8、分散;使从密变稀:疏散。仗义疏财。9...

疏的组词大全(约50个) 疏的词语解释_疏是什么意思?
答:1、疏字的拼音是shū ; 2、 疏字的解释:(1)本义:(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导。(2)(形)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林|~星。(3)(形)关系远;不亲近;不熟悉:~远|生~。(4)(动)疏忽:~于防范。(5)(形)空虚:志大才~。(6)(动)分散;使从密变稀:~散。(7)姓。(8)(名)封建...

疏的音序是什么呀?
答:疏具体解释如下: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3、关系远;不亲近。4、不熟悉;不熟练。5、疏忽。6、空虚。7、分散;使从密变稀。8、姓。9、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10、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

稀疏的疏部首是什么
答:一、疏的疏部首是疋,拼音shū。二、释义: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导。~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林。~星。3.关系远;不亲近:~远。亲~。4.不熟悉;不熟练:生~。荒~。5.疏忽:~于防范。6.空虚:志大才~。7.分散;使从密变稀:~散...

疏是什么意思
答:疏的意思是本意指清除阻塞,使畅通。引申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关系远。人与事的关系远就是生疏、不熟悉,人与人之间关系远就是疏远,距离大就是不细密于是引申为粗疏。疏也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一、拼音 shū 二、部首 ⺪三、结构 左右 四、笔画 12 五、笔画顺序 横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