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龙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甲龙生活在哪个时期?

作者&投稿:林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龙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个属,它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中被发现的,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甲龙的骨骼还没有完整地被发现,它常常被认为是装甲恐龙的原型。其他甲龙科亦同样有它的特征,如重装甲的身躯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龙却是这个科内最大型的成员。

最后的恐龙

甲龙类是恐龙大家族中较晚出现的类群,直到白垩纪末期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各种甲龙组合成了恐龙大家族中一支独特的类群,叫做甲龙类,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纲、鸟臀目、甲龙亚目。

甲龙身体上部覆盖着厚厚的鳞片,背上有两排刺,头顶有一对角。甲龙有个像高尔夫球棒一样的尾巴。它的四只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脑袋是宽宽的。

它的骨质、钉状的骨板与锤状的尾巴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它的骨骼在蒙大拿州发掘到,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



甲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简述
编辑
植物食白垩纪晚期美国、加拿大系甲龙类中最大的恐龙,形态上与优头甲龙有相似
甲龙
之处。头宽又平,覆盖在脸面上的厚甲板和头上侧的三角形突棘,使得它的头部就像带上了一个钢铁般的头盔,尾巴直如铁棒,尾锤与众不同,稍呈平坦。装甲坦克式的护身构造加上甲龙特有的钢头功夫,使它能笑傲江湖,在掠杀习以为常的恐龙时代面对任何穷凶极恶的暴龙类恐龙都可不屑一顾。 [1]

争议体型
编辑

观点1
恐龙体长: 5~6.5米长,1.5米宽,1.7米高
恐龙体重:2吨

观点2
恐龙体长:8.5m
恐龙体重:6吨
已经发现的该体型化石属于无尾槌的巨铠龙,而并非甲龙

分类
编辑
甲龙是甲龙科的模式属。甲龙科是甲龙下目
甲龙模拟图
的成员,当中包括了结节龙科。甲龙的起源备受争议,有几个分析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它在甲龙科内的实际位置却未有定案。甲龙及包头龙常常被认为是姊妹分类。但是,其它分析发现这些属是在不同位置。需要更多的发现及研究才可以澄清这个情况。

形态特征
编辑
标本
各种甲龙组合成了恐龙大家族中一支独特的类群,叫做甲龙类,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纲、鸟臀目、甲龙亚目。甲龙类是恐龙大家族中较晚出现的类群,直到白垩纪之末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甲龙身体上部覆盖着厚厚的鳞片,背上有两排刺,头顶有一对角。甲龙有个像高尔夫球棒一样的尾巴。它的四只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脑袋是宽宽的。
甲龙生存于白垩晚期,同时有许多肉食性恐龙。它的骨质、钉状的骨板与锤状的尾巴(又称尾锤)能提供很好保护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发掘到,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
剑龙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接替它们的是甲龙类。从自卫手段上看,甲龙具有一定的防御手段;全身披着厚重的甲骨,有的还配有利刺。有一种名为林龙的甲龙全长6米,颈部、头部和身体两侧部覆盖着骨质甲片,甲片上密布着脊突。皮肤厚实似皮革,极具韧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竖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体两侧也各有一排尖刺。这种严密的防范措施,抵挡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但对于暴龙之类的巨型食肉龙或者其他的大型食肉龙,甲龙的防御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但幸运的是,甲龙与大型,巨型食肉龙的相遇概率并不高,它所要对付的一般是中小型食肉龙。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
面部长满骨头甲壳的甲龙可能会以此来躲避捕食者,但带着这层护甲尤其是“头盔”会非常热。新的研究表明,为了保持凉爽,甲龙进化出了长着血管的复杂而曲折的鼻腔,这些血管有助于控制热量变化。通过CT扫描建立的研究模型还表明,研究人员估计,甲龙可能会把它们吸入的空气温度调低至20摄氏度,从而在体内生成较凉的血液并输送入脑部,从而避免脑部过热。 [2]

生活环境
编辑
大面甲龙生存
甲龙化石
在68-65.5百万年前,是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末期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存在的恐龙。模式标本是从美国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被发现,而其它标本则于怀俄明州的兰斯地层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collard地层被发现,所有都是在白垩纪末期时代的地层。
在白垩纪时,兰斯地层、地狱溪地层及Scollard地层位在分隔东西北美洲的白垩纪海路西岸。它们是一个阔的海岸平原,由海路伸延向东直至新形成的落基山脉。这些地层大部份是由沙岩及泥岩所组成,形成泛滥平原的环境。地狱溪地层是这些地层最多被研究的。当时,地狱溪地层是亚热带,有着潮湿及温暖的气候。很多植物品种得以生存,主要是被子植物,较小的是松科、蕨类及苏铁科。丰富的树叶化石在这地区的多个地方都可以找到,显示这地区曾经是由小树组成的森林。
在这些地层中,甲龙的化石,与埃德蒙顿龙及三角龙相比是较为稀少。另一种结节龙科的埃德蒙顿甲龙亦在这些地层中被发现。但是甲龙及埃德蒙顿甲龙在地理学上及生态学上是分隔的。甲龙有着宽的口鼻部,进食时可能无选择性,故此其生活环境应该被限制在远离海岸的高原地区;而埃德蒙顿甲龙有着较窄的口鼻部,可见是进食时具有选择性,应该生活于较低接近海岸的地区。

生物学
编辑
甲龙化石
甲龙是一类以植物为食、全身披着“铠甲”的恐龙。它们一般有五六米长,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
全成长的甲龙,与大部份现代的陆地动物相比,是非常大型的。甲龙约6.25米长,1.5米宽及1.7米高。它的体型扁平而宽。甲龙是四足行走,后肢较前肢为长。虽然科学家对它脚掌的形状仍不清楚,但与其它甲龙科相比,可能会是有五趾。头颅骨扁平呈三角形,宽度大于长度。已知最大的头颅骨有64.5厘米长及74.3厘米宽。甲龙是草食性的,有着很小型像树叶的牙齿,适合啮碎植物。甲龙并不像同期的角龙科及鸭嘴龙科恐龙有着磨碎用牙齿,可见它甚少咀嚼食物。头颅骨及身体其它部份的骨头是闭合的,以加强其力量。
装甲
甲龙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装甲,包含了坚实的结节及甲板,嵌入在皮肤上。在鳄鱼、犰狳及一些蜥蜴上亦可以发现类似的装甲。骨头上覆盖者坚硬的角质。这些皮内成骨(Osteoderms)是按照大小来排列,从宽而平的甲板到小而圆的结节。甲板在它的颈部、背部及臀部以横列整齐排列,而小型的结节则保护大型甲板之间的空隙。较小的甲板则在四肢及尾巴。与较为古代的包头龙比较,甲龙的甲板在质地上较为平滑,并没有像同时代的结节龙科埃德蒙顿甲龙般有棱脊。在尾巴的两侧伸出一列扁平及呈三角形的尖刺。坚硬及圆形的鳞片保护头颅骨的顶部,而四只大型的角则在后方向外伸出。对小型捕食者而言,甲龙的装甲是防御的利器。
尾巴棒槌
甲龙头部
甲龙著名的尾巴棒槌是由几块甲板组成,与最末几节脊骨结合的。它是非常重的及以最末7节脊骨支撑,彼此连结形成一支坚硬的棒子。连接这些脊骨的厚腱亦被保存下来,这些腱是部份骨质的及并非弹性,可以将力量传至尾巴。尾巴棒槌就是一个主动的保护武器,可以对施袭者的骨头造成重击。亦有研究指出这个尾巴可以作为头部的伪装,但这个建议却备受批评。甲龙的尾槌攻击力并不高,大型甲龙的尾槌才拥有击伤中性食肉龙的能力,但不可能对暴龙之类的巨型食肉龙造成打击。如果甲龙用尾槌攻击大型对手,很可能脆弱的连接处先行折断。有学者认为甲龙的尾槌只用于族群内部的社交行为。

发现
编辑
甲龙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于1908年所命名。属名是由古希腊文的「αγκυλο」(意即「屈曲的」)而来。布朗定这些名字是与医学的关节僵硬有关,意指它头颅骨及身体上很多骨头的愈合。模式种是大面甲龙(A. magniventris),是由拉丁文的「magnus」(意即「大」)
甲龙
及「venter」(意即「鼓起的部份」),指它身体的宽阔。
由布朗带领的研究队于1906年在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发现大面甲龙的模式化石(编号AMNH 5895)。这个化石有头颅骨的顶部、脊骨、肋骨、部份肩胛骨及装甲。六年前,布朗在怀俄明州的兰斯地层发现一只大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的化石(编号AMNH 5866),于1905年称为「Dynamosaurus imperiosus」,但现时多被认为是属于暴龙(Tyrannosaurus rex)的。连同编号AMNH 5866标本,及多于75块不同大小的甲板,都被认为是Dynamosaurus。但是,这些甲板都与大面甲龙的甲板一致,极有可能其实是属于大面甲龙的。于1910年,布朗在艾伯塔省发现了大面甲龙的第三个标本(编号AMNH 5214)。编号AMNH 5214标本包括了一个完整的头颅骨及首次辨识出的尾巴棒槌、肋骨、肢骨及装甲。所有以上的三个标本都存放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甲龙最大的头颅骨(编号NMC 8880)是由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 Sternberg)于1947年于艾伯塔省发现,并已存放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很多其它独立的骨头、装甲及牙齿亦都被发现。

晚白垩纪,鸟龙类中的甲龙异军突现。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防御装备达到顶点的要算甲龙了。它的头几乎被外面包裹的骨甲盖满。眼前孔没有了,上颞颥孔被封闭了,侧颞颥孔只剩下一个小裂隙,背上还有大大小小的骨甲。这些骨甲也可以叫甲板,是很重的。每一块甲板是五角形的,从脖子到尾巴,遍及全身。由于它有这样一层厚的甲板,非常像坦克,所以甲龙又被叫做坦克龙。这样的甲板是必需的,因为甲龙必须防备与它生活在一起的肉食性恐龙——霸王龙、暴龙的进攻。甲龙的甲板在那个时候是很成功的。
当然,没有一种武器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种防御的装备是牢不可破的。甲龙尽管有较完善的甲板保护身体,但它还是有许多缺点,容易被攻击。假如有一只巨大的霸王龙遇到甲龙,用强劲的后肢踏住它,那可怕的带锯齿的牙齿是能够撕开甲龙的腹侧而把它吃掉的。生物总是在适应外界环境的,后期发展起来的甲龙在它的腹部朝后地方,增加了一排或几排大的骨刺,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攻击了。
甲龙除了有甲板和侧棘以外,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锤子一样的东西。当甲龙和它的敌人进行生死搏斗时,会抡起锤子般的尾巴,狠狠地打击来犯者,使敌人负伤而狼狈逃窜。
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甲龙的时代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甲龙发现在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最近在南极也有发现。

龙是什么时候存在的?
答:古时候没有龙,都是神话传说和文学记载的。传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各地传说丰富。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

龙的来历
答: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

中国的龙是怎么来的
答: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不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

远古时代,是否真的有龙存在?
答: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见下文):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

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龙”这个概念的??
答:中世纪时期的龙集空气、火、水和大地的象征含义于一身。人们一般都认为龙能吐火,头上长角,生着一对蝙蝠的翅膀,长着鹰的利爪,身上有鳞,尾巴似蛇,生有倒勾。此外,龙还会 海蛇的形式出现,多见于有关苏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的油画中,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关于混沌女神提阿玛特的传说...

中国古代的龙是怎么来的
答: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龙图腾是由其他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早期比较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是“蛇演变说”,当蛇演变为龙后,我们自然也变成了“龙的传人”。但在实际上,龙的传人这一说法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流行起来。近代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

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答:三叠纪的天气相当炎热并且干燥,那个时候,爬行动物统治着地球。就在三叠纪的中期,恐龙出现了。 恐龙有很多种,最早出现的恐龙有虚骨龙、畸齿板龙、鱼龙、幻龙等。 到了侏罗纪时代,又出现了许多种恐龙,如禄丰龙、云南龙、禽龙、梁龙、剑龙、异特龙等。在侏纪时代,天气不像三叠纪那样干燥了,雨水多了起来,好多的恐龙...

我们今天所说的龙的形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

龙起源于黄帝时期吗?
答: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中国人深感骄傲和自豪。可以说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那么龙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最初的定论是起源于黄帝时期,为止之后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就连历史的皇帝们都自称为“真龙天子”,可以想象得到龙的地位是多么的超然了。可纵使是...

龙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答:在中国数千年来,龙一直代表着皇帝的象征。在古代的皇宫当中,基本上所有的一切物件上面都会绘有与龙有关的图案,这种对龙的终极推崇本质土巴觉得是对于极致权的变相,由此可以在当时皇帝对于龙的思想是有多么的深,那么,真龙究竟是事实?还是人们对于最高权力的想象与托福?飞在天空中的龙 龙是怎么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