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绍不成衙”:为什么绍兴盛产师爷? 为什么绍兴的师爷那么多啊?

作者&投稿:晏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师爷”也称幕友、幕宾、幕客,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旧称。当时师爷尽管是政府部门的辅助人员,但基本没有官衔职称,也没有编制的。一般由幕主私下聘请,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源于周官幕人的师爷,到明代开始萌芽成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而活跃于有清一代,上自总督,下至州县,都聘请师爷辅助政府事务。清朝徐珂《清稗类钞》中云:“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钱谷二席均得此称。”

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地位十分重要,分工也较细,有:刑名、钱谷、书启、挂号、朱墨、账房和折奏等。其中,由于刑名和钱谷需要很高的知识、技术专业要求,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绍兴师爷”主要从事这两种行当。

“绍兴师爷”最初是指绍兴籍师爷,后来逐渐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清朝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即清代衙门中多为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他们广泛分布于各地大小衙门,在中国封建官僚机构中活跃了三百余年,并衍生出特有的师爷文化。

为什么偏偏绍兴盛产师爷呢?

第一,地理位置

清朝时期,绍兴地处东南沿海,与杭州府同临钱塘江湾,为浙东八府之一,河湖交织,水道纵横,因此越人自古“水行而山处,以舟揖为车马”(《越绝书》)。绍兴自古就是士人辈出之地,南宋之后更是人文荟萃。

首先,在清代,浙江杭州、绍兴、宁波三地的科举最为兴盛。陈其元《乾隆浙江通志》云:“杭州文风、科举甲子一省,自嘉道而后,浙不如绍,至咸、同之际,复不如宁。”科举兴盛,即“学而优则仕”的人数多,反之则失意之士也多。

其次,绍兴的士人们,读书的价值取向也十分明确:为吏作幕。虽然和经商的没法比,但远比商人儒雅,要知道,当时全社会都在追求一种悠闲高雅的价值观。因此多数绍兴士人“多走京师,图为幕宾,为仓物、库房、巡、驿、尉、簿之属,岁以千计”(《萧山县志稿》)。

再次,自明朝起,由于人口的增长,绍兴变成一个地狭人稠的水乡。清代人口比明代还要多,多数绍兴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或当官或做生意,也有一些人人当了师爷。

第二,政治体制

随着科举的发展完善,通过对参与科考人数、取中名额、考试次数的精心控制,清朝统治者有效地掌控着朝廷上士大夫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还允许用银子“捐官”,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官僚队伍中士大夫力量过于膨胀。这样一来,很少读书人通过勤奋苦读,参与科举制度进入仕途。不能当官,只能进入私塾当教员或作师爷这样两条路。

从另一方面来讲,当时国家的科举考试内容都是代圣人言的八股文,与基层行政办公联系并不密切。即使通过科举得以录取并被授予官职的官员,进到基层工作时,在律令执行、钱粮、征纳赋税等方面,难以适应,那么熟悉这些方面业务的师爷,成为官员的“座上客”也不足为奇了。清代幕学名著《佐治药言》云:“士人不得从身出仕,而佐人为治,势非得已。”大部分师爷都是功名不就才转而作师爷的。

首先,当时官员人数少而管的事情多,急需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辅助,在这种情况下师爷应运而生。

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基层,加强中央集权,规范了官员聘用师爷制度,《钦定续文献通考》云:“凡内外大小官除授迁移,皆吏部主之。间有抚、按官以地方多事奏请改调升擢者,亦下吏部复议,再奏允行。”清朝延续了该制度。

实际上,自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官府所处理的事务越来越繁杂。尤其省一级的督抚官事权,除负责行政、司法屯田、监察外,还掌提督军务、兼理河道、屯田、盐政茶马、粮饷等,即便专门的如盐税官,也由于职权交错,不得不“事必躬亲”。而清朝协助主官办事的佐贰官人数更少了,不得不聘请师爷。

其次,师爷受过专业训练且具备较高文化素养。

清朝顺治年间出现了奏折,这是为了巩固皇权统治,统治者授权官员有权将一些秘密报告直接呈现于皇帝,由皇帝亲自拆阅。康熙时期,奏折开始广泛使用,雍正帝更是对奏折进一步改革,加强的应用和管理。奏折的使用范围从少数的告密文书变为广大官员均可使用的正式官文书。

假如官员要上的奏折非机要,皇帝容许师爷代笔,加上皇帝也通过奏折来评价官员的政绩,因此官员对奏折十分重视。在书写奏折,往往要动用一个甚至几个师爷轮番上阵。河东总督田文镜,浙江总督李卫之所以成为雍正的“心腹”,据说就是他们分别聘用了邬思道和鲁锦这样的师爷。徐珂《清稗类钞》云:“时世宗亦知邬在田幕,请安折至,有时辄批:‘朕安,邬先生安否?”而一些文化水平低的武官,雍正帝必延请师爷代笔,《雍正御批》云:“览。此奏谢之文系你自作的?幕客代笔的?你识字通文与否?”

而且师爷多数出身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清代汪瑔在潮州做师爷时,当地遇灾,有司发库银二千两赈济,然而考虑与惯例不符,久久未敢上报。汪瑔以“税契奇多积余,非正赋,可以备非常时期之用”为由上报朝廷,朝廷果然不加问责。此后,各县水旱灾荒均依此例赈库银,以方便赈灾救民。

第三,亲情观念

自明朝起,由于绍兴出身的官吏和师爷就“盘踞”于中央六部以及全国省、府、州、县的大小衙门里,形成一个个网络,使得他们在从业竞争中处于优势。近人曾将“绍兴”二字附会为:“拗七拗八,一枝刀笔,一张利嘴;到处认同乡,东也戳半个月,西也歌半个月,一言以蔽之曰:八百玲珑剔透”暗指各地绍兴师爷利用同乡关系、拉帮结派。《清高宗实录》云:“各省上司幕友,多有包揽分肥。州、县幕中,非其与拳,一切详案多苛驳,州、县官势不能支,向上官察请荐举,以图照应,作奸行贿,势不能免。”

加上绍兴人的亲情观念较重,多数利用亲人的关系教授与传授幕学知识。幕学的授受一般都在亲友故旧中进行,而亲友故旧多是本地人。一个绍兴籍幕师往往要教授多人,这些人学成以后,也是亲友推荐出去的。因此,在清代全国各地的衙门中,处处都可见到绍兴师爷的身影。

第四,用幕养学

前文提到,绍兴一带只要能温饱的家庭都拼命供养孩子读书赶考。我们知道,想通过考科举进入仕途,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很多学子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多次供养儿子赴京赶考,只能先找份工作糊口。《汪泰岩家传》云:汪宗鲁,字泰岩,号继元,萧山人。“十三能文,屡冠童子试,终无所遇,以家贫不能竟所学,年二十三游京师,寄迹刑部令史,读律令六年,学成归。……后历应福建州_县聘,佐刑名……。”

绍兴著名的师爷汪辉祖,自幼父亡,贫困潦倒,《病榻梦痕录》云:“励节食,贫纺织,昼、夜不少休息”,“往往炊烟不继,至单衣御冻。”后来其岳父松江府金山县知县王坦仁,聘请他为师爷。《学治续说》云:“仕而进,经也;不获己而思退,权也。”此后汪辉祖一边作幕一边科考,最终官至七品县令。做着师爷一职,退则无生计之虞,进则仍有科举成功的希望。

总之,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绍兴的士为了生存,选择了入幕。这一选择适应了官僚政治的“置幕佐官”与“增幕制吏”的要求,从而产生清代独特的地缘性行政幕友群体--“绍兴师爷”。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绍兴盛产师爷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文化的关系,因为当时的绍兴人才比较多,经济发展比较好,读书的人也比较多。

有需求就有市场,古代的衙门是地方县令办公处理管辖区内日常事务的地方,县令是其中的领导者。而一县之地的事务繁杂,只靠一个县令难以处理完所有的政事,因此很多县令往往会招募自己的幕友,也就是谋士,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谋士幕僚。

因为当地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读书人特别多,所以师爷也多。

绍兴盛产师爷一个原因是当地经济基础比较好,读书人多

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何如此出名,“无绍不成衙”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并不是律师这么简单,师爷就相当于现代的官员聘请高级顾问。因为官员需要对刑法当地的文版、读物、事物一些琐碎的事情有了解,能获取这些信息来源的只有“师爷”。清朝的绍兴“师爷”出名是因为地方文化有关!


其一、历史遗传。
绍兴之所以出这么多的失业,是因为和绍兴这个地方的文化有关,同时也和历史有关。因为从明朝开始这里就已经形成了“绍兴市师爷帮”,前称“绍兴胥吏帮”。这一页,因为绍兴这个地方人文气息非常浓厚,也非常盛旺。所以在每年的科举当中都能有许许多多的人脱颖而出,取得一个好成绩。可是这种人文盛况虽然有人能做官,但是有些人就会名落孙山。剩下的人没能中举,只能另辟蹊径。比方说去到官府做幕僚,去到衙内做师爷,再或者经商从文等等。所以这部分人就成为了绍兴师爷。


其二、繁琐的政务需要。
虽然衙门比不上国家,可是也有许多繁琐的政务需要处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具备管理知识和行政能力强的人来胜任这种职务,这种植物虽然不起眼,但是需要大量知的文人来担任,所以有些官员虽然做了官,但是不具备行政管理的能力,只好聘请有过专业知识的人来帮助他们处理政务。师爷刚好就是属于这种人,所以衙门就必然会有师爷!明朝有部小说名叫《醒世恒言》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话:“天下衙官一大半都出自绍兴。”这也就意味着为何绍兴师爷如此出名!


无绍不成衙,这里面其实是一段完整的话:“无绍不成衙,无湘不成军。”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个衙门里面没有绍兴师爷,没有一个兵营里面没有湖南士兵。

绍兴师爷
做官靠乡谊,当幕友(师爷)、书吏(胥吏、书办)也少不了乡谊,一些地区的幕友、书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自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门中的幕友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中人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数量极多。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做作幕。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无字不成句,无句不成章是什么意思
答: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没有字词就没有句子,没有句子就没有文章。

古人也因为嫁妆娶不起媳妇?古代结婚究竟要准备多少嫁妆?
答:宁绍一带在明清时期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素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商人虽然手握大量财富,但因“重农抑商”的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此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间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商人常鲜衣怒马,选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

回复:“无宁不成市”中的“宁”是宁波还是南
答:"无宁不成市”中的“宁”就是指“宁波市”。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民间广为流传着“无湘不成军,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的谚语。其中的“无宁不成市”就是说,没有宁波人就无法形成市场,就做不成生意。当年的宁波人做生意比现在温州人还强大,现在的上海人里面很多都是宁波商人或者以前甬商后人...

浙江的历史?
答: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

美食作文
答:螃蟹实在是美味,我恨不得全拿来吃,嘻嘻!临走时,我还偷偷带了几条螃蟹腿哩。 江心洲的菜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菜,是江心洲的美味! 关于美食作文13 宁波可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也是浙江乃至全国的骄傲。古人云: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因为物产丰富,宁波自古以繁华著称于世。 因此宁波人的生活也就少不了美食。

为什么古代师爷大多数都是绍兴人?
答:绍兴师爷,不仅仅成为一张绍兴名片,更是绍兴人骨子里抹不去的文化烙印。绍兴师爷铜像 明代晚期,浙江绍兴籍的师爷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名声极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无绍不成衙”这句俗语在清代就已流行。《绍兴师爷》剧照 那么,明代为什么绍兴人当师爷的特别多呢?坊...

绍兴师爷的词条注释
答: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自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门中的幕友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中人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

什么是绍兴师爷
答: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

绍兴师爷的来历
答:足见他就幕5年,政绩卓著,堪称绍兴师爷的早期代表人物。 绍兴师爷在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之时,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反映。沈文奎可谓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沈文奎,会稽人,23岁时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1629)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旋即...

绍兴师爷的历史发展
答:足见他就幕5年,政绩卓著,堪称绍兴师爷的早期代表人物。绍兴师爷在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之时,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反映。沈文奎可谓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沈文奎,会稽人,23岁时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1629)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旋即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