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发展与演化的影响 以我国的黄土高原为例,论述黄土地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投稿:辕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风化壳属性可反映出地表环境什么样的特征.可以证明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
黄土高原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全区地表水资源105.56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亩均263立方米。泾阳、富平、蒲城一带亩均不足100立方米。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在0.4以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于几场大暴雨中,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黄土丘陵沟壑区输沙模数达20000~30000吨/年·平方公里,窟野河下游最大年输沙模数在40000吨/平方千米以上,最大含沙量高达1700千克/立方米。
黄土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质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低,适宜于工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唯在定边西北部、芦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上游等地有小范围的氯化物水及硫酸盐水,矿化度大,不宜于灌溉饮用。
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7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6.43亿立方米。在广大的黄土区及丘陵山区地下水非常贫乏。
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水、废水,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延河及渭河某些河段的水质变坏,生物绝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黄土高原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大陆性和季风不稳定性更加突出,全年总雨量少,65%的雨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强度大,往往一次暴雨量就占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高原日照充足,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度在8至14℃,无霜期为120至200天,属暖温带。
黄土高原的水系是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约有200条(参看小流域),较大的河流有渭河、汾河、洮河、祖厉河、清水河、北洛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那里的河流水量不丰,年径流量只有185亿立方米(黄河干流除外),河流受汛期影响较严重,洪峰急涨急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贫乏,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埋藏很深,多在60~70米以下。

黄土高原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成因就导致了他是环境恶化的高危区域,从成因看,他是风吹来的高原,土质疏松,极易受到风蚀影响,从本身的地理位置来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天多暴雨且降水集中,流水侵蚀十分明显。
人类如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应该是极其注重当地的植被保护,因为植被是风蚀和流水侵蚀最强的抵御者,遗憾的是千年以来,我们做的完全是相反的工作,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加剧了本身高危地区的环境恶化,导致了现在的状况。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就是植被建设,黄土高原以北,要建立植被防护带,减少风力侵蚀,黄土高原本身同样要大量种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杜绝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望采纳!谢谢~

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比如乱砍滥伐导致土壤疏松经过降水产生水土流失自然环境恶化人类自食恶果

当前,水土流失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据遥感最新普查结果,现黄土高原每年流失掉的土壤就相当36万公顷土地的30厘米耕作层,伴随失去的氮、磷、钾养分4 200万吨,相当于1989年我国化肥使用量的 177%。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592个贫困县、8000万人贫困人口中,该地区就占有126个贫困县、2300万贫困人口。经过多年的扶贫,目前仍有1000万人口尚未脱贫。




水土保持与农村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水土保持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有利于加强区域的粮食安全而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开展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条件。水土保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率、发展高效农业和促进非农化。农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增加对农业和水土保持的投入另外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土地承受的人口压力从而减少了人为加速水土流失的发生。但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加对水土保持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由于劳动报酬低一些地方的农民不愿意参加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农民在水土保持的投资方向上存在偏好投资的功利性很强表现为对农业开发比较重视投资力度也大这种做法不利于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水保资金。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和过程早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就存在着水土流失。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但自人类出现以后水土流失就成为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以至于现在人为活动的影响逐渐超过了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更加深远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与人为活动有关的水土流失因子应该成为主要的调控对象。

请举例说明我国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地貌的物质组成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流水地貌中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由颗粒较细的泥沙构成,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特别有利。黄土地貌是由深厚疏松的黄土构成的,土层厚,持水性好,耕性好,富含钙、磷等矿物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黄土多孔隙、垂直节理...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答:(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过渡语句:人类活动又对黄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3、人类活动——人为原因 (师出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师引导学生理解该图) (过渡语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

导致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因?
答:因此,结土粒的作用大部分依黄土中的碳酸钙质。 碳酸钙质又极易溶解于雨水,因为雨水中含有碳酸,碳酸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碳酸钙质溶解,失去粘结土粒的作用,因而造成黄土在雨水中容易分散和冲失的特性。从人文地理角度来看,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

黄土地貌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答:3、风力侵蚀:高原地区的风力强劲,风沙的作用下,地表土壤会逐渐被风力侵蚀,导致黄土地貌的形成。这种风力侵蚀还导致了地貌的特征,如陡峭的沟壑和丘陵。4、地表水侵蚀:小型河流和沟渠在黄土地貌中切割出深谷和沟壑,这些沟谷的形成也是黄土地貌的一部分。二、人为原因:1、农业活动:人类在黄土地区的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答: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质作用和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环境变化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远古时代的 刀耕火种,到近代的自耕自作,再到现代的机械化农业,人类严重依赖自然条件的被动局面 中逐渐发生着改变, 未来, 更先进的信息化农业生产将是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 的依赖。但是,不可无视的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正严重影响...

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示地区的...
答:1、D2、B

沙尘暴的影响因素
答:7.4.4.2 降水量对沙尘暴的影响 沙尘暴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降水量的显著影响。一般来说,降水多不利于沙尘暴的生成。降水量越少,地表土层越干燥,越有利于沙尘暴的活动。陕西黄土高原资料表明沙尘暴活动期的2~5月份平均降雨量比该地区全年月平均降雨量显著低,一般低30%以上。然而,沙尘暴并非多...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一个侧面就行)
答:主要是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包括主要影响因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养殖业产生的温室其他等,许多国家提出,刀耕火种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主要方式也是温室气体 热岛效应 (城市附近明显温度偏高,且偏高程度明显大于...

地球表面形态怎样形成的 从内动力作用和外动力作用分析一下,并举例.
答:从总体上来看,地表形态的营造力以内力为主,内力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巨型和大型的地貌如陆地和海底地基本地形,外力作用主要雕塑地表形态.6、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但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例如在缓坡上开梯田可以保持水土,是合理的;而在陡坡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