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念的神奇 | 苏州拙政园游记

作者&投稿:励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5.7我在苏州,游拙政园。前一天很累,晚上早早睡了,到7号当天八点多才起床。人很疲惫,没有精神。脚趾肿了,不想多走路,然后陷入了和过去一样的游览状态,闷闷的,想轻松的逛,不想那么累。

后来试着转换下自己的状态,听听旁边导游的讲解,多学点历史,状态好很多。不过一家人一起,我还是很难完全投入去听,或者跟着一个导游,断断续续听了几个导游讲。

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对远香堂印象最深,因为在那里听了两个导游讲解,对故事和房屋结构熟悉,也就对地方熟悉了。远香堂正堂中没有常见的粗柱子,而是在四个角分别有四根小柱子,以此分散压力。正中没有柱子,屋子显得通透,没有压迫感。人看向外面时视野比较开阔,没有遮挡。房梁的四个角分别有四个短椽子,与主梁斜45度角,分别承担了屋顶的一部分重量。这个大堂四面都有大窗户,分别在两面的门上和侧面的墙上,大面积精致的镂空花纹窗户,配上透明的玻璃,视线特别好,让人感到开阔放松。

听导游说,以前这里的窗户并非是玻璃镶嵌,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旧社会用的白纸,而是用苏杭盛产的丝绸作为窗纸,这样一方面透风透气,另一方面透光。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堂中有两个半张桌子,如果男主人在,大堂正中就摆放一张完整的桌子(两个半桌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圆桌);若是家中只有女主人,则屋中大堂只摆放半张桌子,这样客人来了,看到半张桌子就知道男主人不在,不便探访,就自会离去。背景就是古代女人不见客。

另外,我还看到几个有趣的导游。他们的故事写给大家。

第一个导游,是给一家四口做讲解,讲的很详细,也非常贴心,到了适合拍照的地方就让家里的年轻夫妇(情侣)去拍照。通过他的讲解,我知道琉璃和玻璃的区别,一个不透明,一个透明的(以前没有多想过这个)。他说天气一热,白天游览人数就会很多,游客可以选择私人订制,这样游客提前一小时入园,避开了人流高峰期可以享受宁静的氛围。是一个新鲜资讯!

第二个是一个女孩,带着两个华人面孔的外国人在讲拙政园的历史和建造者。我听她用英文说,拙政园的设计者是文征明,他画了详细的园林和建筑图,然后才由工匠建造的。拙政园的第一位主人是明朝王献臣。听她这样讲反而比我专门去看介绍要记得清楚呢。而且看到她,我想到,给外国人做导游也是蛮不错的收入来源。

第三个特别的“导游”是一位大哥,看上去也就四十多岁,带着一帮朋友,走到哪里就特别认真的讲这里的历史典故,还有新中国的修缮。因为他不戴导游证,而且和一起的朋友看起来都特别熟,所以我估计他是对这里特别熟悉,顺带给大家讲讲的。多好的一位朋友!

第四个导游是带着一大波小朋友,立在河边给大家讲过去拙政园的“居住属性。”我注意到他是因为听到他说“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旁边围着的小朋友太多了,他讲得超级认真,乐在其中。我想不知小朋友们会不会觉得无聊。后来我明白并不会,因为他不止讲过去人们的居住,还延伸讲到了现在他的故事,而且我听到他说自己和阿里巴巴六号员工之间的缘分,说以前自己是六号员工的leader,六号员工是自己博客的忠实粉丝(他写博客让我感觉这位导游人生层次还挺丰富)。后面又谈到有一次去一个别墅有多大,讲的绘声绘色。真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我正津津有味的想继续听下去,家人要往前走了。听的意犹未尽,想着那帮小朋友有耳福了!

那天结束,写了这么多文字,才想到我这拙政园逛的还是很有收获的!而这一切都是从留心观察开始的,是从转变思想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