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阅读学表达--《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整合教学设计

作者&投稿:壬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设计意图】

    蒋军晶老师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中说:“单篇文章,学生读了未必能一下子发现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创作特色,即使发现了,印象也不深刻,于是老师要引、要导、要问,甚至要直接讲。然而,把有相似表达特点的文章放在一起,文章本身就能‘教’了。”由此可见,多文本阅读最主要的教学取向是用文章本身教表达、用显性的方式教表达。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例,而写作手法相似的多篇课文的集合,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表达规律、掌握表达技巧。

    王君老师认为,根据文本特质的不同,可把课文处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和拓展型文本等六种类型。与此相对应的是六种课型。而整合阅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也应该具有此种分类。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整合阅读教学研究中尝试不同课型,从而更好地利用文本自身特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上期的《战胜困厄,成为自己的英雄---<项链><珠宝>整合教学设计》是主题型整合阅读教学的尝试,本期尝试写作型整合阅读设计。

  《与朱元思书》是北师大版八下“天人对话”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一课时,很自然地想起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部编教材把两课放在了一个单元),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谓景美、情美、词美、章美。我试图通过两文的整合阅读,让学生学会篇章的布局、层次的展开和词句的锤炼。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落实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看篇”“看层”“看句”,学习篇章的布局、写景的层次和词句的锤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书信就是人们向亲朋好友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方式。同学们现在多用微信、短信来交流信息、联络情感。那么,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们会怎样写信呢?今天,我们把《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放在一起,学习文人士大夫的文字风范。书:即书信,古代一种文体,多记事陈情。“与朱元思书”,就是写给朱元思的信,那“答谢中书书”呢?对了,是回复谢中书的信。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 齐读两篇文章,读准下列字音。

(屏显)

2.自由读《与朱元思书》,自读注释,理解词意句意。

3.共读《答谢中书书》译文,初步理解文意。

(屏显)

三、看篇,学章法之美

  过渡: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混乱黑暗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因此不少文人隐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表明自己的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堪称文学精品,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活动一:学习章法之美。

1.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全文内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关键句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奇山异水,山川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

2.再读两篇文章,用朗读表现文章的层次。

自读准备。男女生赛读:不提示,读出两篇文章的层次。

3.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

从结构来看:《与朱元思书》是总分结构,先总写富春江山水的总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再分写“异水”“奇山”。

《答谢中书书》是总分总结构,先写总特征:山川“美”,再分写高峰、清流、石壁、林竹和朝暮之景,最后总结“实是欲界之仙都”。

从表达方式来说:两文都是先写景,再议论抒情。

小结:

(屏显)

四、看层,学绘景之法

活动二:朗读分写部分,品评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异同。提示:可以有选择地从如下角度进行品析

(屏显)

示例:两文都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与朱元思书》先写水,是俯视视角,再写山,是仰视视角;《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视角的变化,使文中景物描写视野开阔,境界清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立体感。

师生对话,交流品评。

预设:

相同点: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的写景方法。《与朱元思书》写山,写了山之形、山之声、山之色。形为静,声为动。写山之形时,又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等词句,以动写静,描绘出山势的陡峭与壮美,富有动感。《答谢中书书》从多个方面体现了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

两文写山水,都有声有色。《与朱元思书》写色:“水皆缥碧”,写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答谢中书书》写色:“五色交辉”,写声:“猿鸟乱鸣”。绘声绘色,尽显山川之秀美。

两文写山水,都从视听两个角度展开。《与朱元思书》写水绿、水清、水急、山之形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绘,写山之声则从听觉角度描绘;《答谢中书书》写高峰、清流、石壁、林竹、晓雾、夕日、沉鳞是从视觉角度,写猿鸟则从听觉角度描绘。

两文都是由景生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与朱元思书》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在对山水的描写中,“竞”“争”“好”“成韵”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答谢中书书》中“实欲界之仙都”直抒赞叹之情。“高”“清”“交辉”“青翠”“竞跃”等词句,既写出来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又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不同点:《答谢中书书》有时空变化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从高到低再到平视的空间转换,“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是时间的转换。《与朱元思书》没有明显的时间变化。

《与朱元思书》详略分明。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答谢中书书》写景平均用力,散点呈现。

《与朱元思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写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水;正面写山之形、山之声、山之色,“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从侧面表现富春山的魅力。《答谢中书书》都用正面描写。

小结:

五、看句,学语言之妙

活动三:朗读句子,找规律

(屏显)

结论:多用主谓式的四字短语成句。

再读:

(屏显)

  --吴均《与顾章书》

结论:多用并列式的四字短语成句。

这些山水小品文大量运用主谓式和并列式的四字短语,不仅看起来词形整齐美观,读起来音节响亮,更为重要的是使语意密集、描摹准确细腻,表现出精致简洁、具体生动之美。

2.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妙的句子?

预设:

比喻句: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夸张句:千丈见底

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运用叠词:泠泠作响,嘤嘤成韵。

这些句子,辞工句丽,音韵铿锵,文采生动,既大笔勾勒画面,又准确表现景物特征。

小结:

六、学用,仿写课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北朝两位文学家的书信体,请大家运用学到的方法谋篇布层、遣词造句,写一封《与吴均书》或者《与陶弘景书》,让他们了解你的生活、学习环境吧。

学生习作展示:

    与吴均书

      马豪彤

    斌英中学,襄城之大美也。亭台楼榭,参差错落;奇花异草,影影绰绰。朝露着木,琅琅书声四起;暮霭西沉,点点灯光璀璨。红塑跑道,队列如一;绿柳枝条,亭亭玉立;青青小草,摇曳多姿。明亮灯箱,散发书香雅韵,奔跑少年,尽显青春气息。美者,莫过于和谐;和谐,莫胜于我斌英!

    与陶弘景书

        徐稳腾

    襄城斌英,授学之地也。自建校以来,英才辈出。校园美景,恍若园林。香樟葱郁,竞相向上。绿茵成韵,亭台棋布。楼宇数栋,坐落其中。琅琅书声,响彻四周。课余活动,文武皆有;强身健体,各显神通。餐厅上下,啖饮有序;宿舍内外,灯息无声。看我校园,斌有文,英可武,何人不为斌英赞!

    与吴均书

      尚鑫榜

    瑰丽胜地,九宫千里。伫巅远眺,紫云呈聚。一湖为弦,百山成韵。悠悠古溪,清清见底。峻岭峭壁,阻断游路;怒涛撼胆,群林酌饮。万叶随风,不愁红肥绿瘦;黄菊憔悴,遥想莺啼翠柳。久相思,彩云归;琵琶歌,书香醉。斜月照秀石,霓虹映娇颜,梦里嘤嘤笑谈。

      与吴均书

        侯乾骜

    拂晓四更,盏下珠红。寒风如煞,诵声绕梁。环圃千百步,步步坚定;挥汗无数滴,滴滴撼地。脚踏实地,凝神聚力;寒窗苦读,不负众望。一日在校十四时,劳逸结合,硕果累累。剑锋经磨砺,花香自苦寒。努力向上,定当自强!

      与陶弘景书

        董字涵

  晓光朦胧,天色微岚。袅袅烟雾,徐徐清风。水气氤氲,倏来倏去。红色跑道,亮丽生机。绿草摇曳,洋溢风姿。春色三分,焕然一新。柳花飘坠,一片旖旎。蝶舞蹁跹,亭亭玉立。如此美景,我斌英校园也。

~

与朱元思书教案
答:《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习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习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按总分顺序...

与朱元思书
答: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目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全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答:(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从:顺,随。 (3)俱:全,都。 (4)...

与朱元思书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静态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美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声的...

《与朱元思书》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表现在哪
答:骈(pián)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

初中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答: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

仔细阅读《与阳休之书》选段,结合《与朱元思书》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答:1、①顺、随。②这里指飞奔的马 。③树木的枝干 。④通“返”,返回。2、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创作的一篇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

与朱元思书教案
答: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是我带来的与朱元思书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

与朱元思书全文翻译
答:《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全文白话文翻译如下: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

与朱元思书的阅读理解
答:《与朱元思书》1、本文作者是 ,字 , 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2、解释词语:(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轩 邈 (3)经纶世务者 经纶 (4)横柯上蔽 柯 3、翻译句子:(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