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烈士英勇就义的诗句(关于英雄就义的诗.)

作者&投稿:吕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关于英雄就义的诗.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注 释: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真:真理 后来人:革命下一代 翻译:砍掉头颅并不可怕,只有我的信仰共产主义是真理。把我夏明翰杀了,还有大批的革命后代。

资 料: 夏明翰(1900年-1928年)湖南衡阳人。"五四"运动时,是衡阳学生联合会的领导者。

1920年到长沙,从事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以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28年2月8日被捕,次日即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夏明翰就义时,凶手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要来纸笔,一挥而就,写了这四句诗。 教学要求: 学习革命烈士、先辈为祖国献身,为革命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有关赞扬烈士英勇牺牲的名言或诗句

名言:1、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朱德)2、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煳涂.(叶剑英)4、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却不能动摇我的信仰.--方志敏诗句:(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3)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4)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有关悼念烈士英雄的诗词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岳飞《满江红》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描写英勇殉国的古诗

1、【军中夜凉】 明 张家玉

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浅析:这首诗写守边将士夜宿军营中的感受,写了战场的荒凉,环境的严酷,也写了将士为了捍卫祖国,准备随时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诗的大意说:天空昏暗,大地荒凉,一片惨淡萧条景象。西风吹刮处,残月映照下,是严酷而寒冷的战场。战死在沙场,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本来应该做到的事。即使战死,也要使自己的名字在史册上千古留芳。

作者简介:张家玉(1615—1647),明末民族英雄。字玄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1643年中进士。明朝灭亡后,他从北京回到南方,在江西、广东等地起兵抗清,给清军以沉重打击。他多次拒绝清朝的诱降,为抗清作出了极大牺牲,祖坟被掘,宗族尽灭,祖母、母亲和妻子等几代人都自杀殉国。他本人在广东增城战败自杀,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2、【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浅析: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3、【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浅析: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