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读《苏东坡传》

作者&投稿:敛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如此大的魅力,我急不可耐地拜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经典就是经典,反复读,好多地方还是没弄懂。我不甘心,开始听康震讲苏轼。然后再读,才明白网络、视频风靡世界,不少人愿意花大钱看春晚、演唱会、奥运会,为什么?现场的那个气氛,那份真实。苏东坡难得就是真实。正如他所说: " 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在控告苏东坡案中,王巩获罪最重,流放在偏远的西南。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苏东坡给他写过几封信。先表己事使王巩受牵连,而受此苦难,至为难过。可没想到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一点不像受过罪,吃过苦,苏东坡心生疑惑。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温暖着我、感动着我、启发着我再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工作的意义。

      暑假是我们教师最放松的时候,无备课批改作业之烦恼,无各种检查学习之忙碌。我拟订了各种充电计划。可父亲的一场病,整个暑假兵荒马乱。中医院、三院辗转反复,病情不见好转。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

      生活如戏,起承转合。

      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常常感觉看景不如听景,牢骚满腹;教育子女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和我们背道而驰,歇斯底里;上班的路上堵车,坐卧不宁;有时候好心办错事,被对方埋怨,灰土灰脸……

      平常工作中,也有厌学厌教的时候。调皮的学生令人手足无措,你百般努力学生成绩不理想,无理取闹的家长……许多不良的情绪慢慢堆积起来,上班成了折磨。早上不想起床,走进教室喉咙发干,作业堆积如山不想翻。大脑进入枯竭状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命地睡,没命地看电视,没命地刷朋友圈,没命地读心灵鸡汤……以为这样倦怠就会过去,激情就会回归。

      结果,你会发现,越焦虑不安,越不解决问题。只有心安下来,不需要呼天抢地,更不用指责抱怨。跟它和平共处。它才会怎么来,就会怎么走。生活给你落木萧萧,也不忘给你晴天历历。我们能承受多少重量,就能透出多少光华。

      在黄州,苏东坡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让自己的心灵脱胎换骨,走向伟大之境。

        他写给别人的信成了“天下第三行书”的 《寒食帖》 ;他写下了遗世独立的前 《赤壁赋》 和如梦如幻的 《后赤壁赋》 ,将错就错地成就了黄州赤壁的美名;他写出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旷达;他写出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孤寂;他写出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千古豪迈 ; 他写出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的深刻思索;他写出了 “心安之处是吾乡” 的随遇而安的心境。

      可以说,没有这四年,就没有苏东坡,没有这四年,黄州又何以能有黄州的大名?苏东坡和黄州相互成全。

      心安,则身宁,处处皆是故乡;心不安,则神不定,在哪里都在流浪。

      此心安处是吾乡,捧起一本书,我就能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找到幸福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