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明的东渐? "东渐于海"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除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燕昭王在公元前300年设置五郡后,东北南部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有效管理之下,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燕国构筑的长城防御体系,对于阻止东胡等游牧部族南下侵掠,保护长城以南农业经济文明,巩固五郡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郡县的设置,第一次把这些地区纳入中原封建政权的有效管理之下,使这些边远落后地区迅速地向封建制过渡,缩短了与中原的差距。

三是随着长城的修筑和五郡的设置,大批中原戍卒、官吏、商人和移民来到东北地区,加强了中原内地与长城南北地区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各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辽东等五郡设置之后,中原封建文明之风迅速吹到东北地区,经过燕国近八十年的经营开发,包括沈阳在内的辽东地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这种社会进步,历史文献往往记载很少,而考古发现却突出地反映了这一巨大变化。下面,让我们借助考古资料,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看这种社会进步。

苏家屯魏家楼子城址出土“千秋万岁”瓦当

城的出现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些年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距今六千年前后,已经出现了城,城墙是以夯土筑成的。

最初的城只是部落的中心聚落,主要功能是为了防守,所以孟子说:

“城,所以自守也。”到了阶级社会,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里有了固定的供交易的“市”,所以又出现了“城市”这个专有名词。东北地区地处边陲,城的出现比中原晚。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后,在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现了城。这种城大多建在山坡上,城墙多用石块砌筑,一般规模都不大。这些石城往往呈东西连片分布,显然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部族南下侵扰而修筑的。

东北地区真正意义的夯土城墙,是公元前300年以后燕国设辽东等五郡以后才出现的。在沈阳地区,这个时期的古城,除了老城区的候城之外,目前考古发现的还有苏家屯区沙河乡魏家楼子古城址。城建在魏家楼子村西北、沙河南岸的山岗上,城址最高处高出城外地面7米。城略呈方形,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1米,南有一门。城墙为夯土筑造,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残高一般在3 米左右。地下文化层厚达1.8米,最下面有战国和西汉早期的绳纹灰陶片,往上有汉代的绳纹板瓦、筒瓦、绳纹砖、席纹砖、灰陶片,再往上有辽金时期的板瓦、筒瓦以及各种陶瓷片。在汉代文化层中,还采集到“千秋万岁”圆瓦当以及赌博用的陶制骰子和两枚印章。由城内的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魏家楼子城址建于战国时期,两汉及辽金时期都曾继续使用过。

城址内出土“千秋万岁”瓦当证明,这座城址也可能是汉代辽东郡下属的十八县之一。十八县中有高显,从县名可知,高显城地势应该比较高。魏家楼子城址位于沙河南岸的山冈上,下临河崖,周围丘陵起伏,确实具有“高而显”的特点。另外,《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高显、候城、辽阳三县一起由辽东郡划归玄菟郡,说明三城相邻不远。魏家楼子城址北距沈阳约二十公里,西北距汉辽阳县(即辽中县茨榆坨偏堡子) 约三四十公里,所以,学术界多认为魏家楼子就是汉代的高显。

魏家楼子出土骰子

汉辽东郡下属的十八县还有辽阳县,这个辽阳不在今天的辽阳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小辽水”条:“辽水出辽山,西南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这里所说的小辽水或辽水,即指浑河,大梁水即今太子河。古代浑河在辽中县南部与太子河汇合,水北为阳,所以,汉辽阳县应在浑河北岸。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今辽中茨榆坨东北四公里的偏堡子发现一座古城,此城位于浑河北岸,东北距沈阳四十公里,方位与文献所记汉辽阳县位置吻合。虽然由于浑河的冲刷,古城夯筑城墙早已湮没无存,但城内遗存的汉代绳纹板瓦和瓦当等,都表明这是一座汉代城址。茨榆坨附近发现多处战国货币窖藏,说明这座城址也很可能始建于战国时期的燕国。

辽东郡设立后,在沈阳地区修筑的这些城址,多选择在交通要冲或河流交汇处。它们作为沈阳地区的第一批行政中心,由于城郭的建立、官署的设置,遂成为地区的统治中心。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些城镇很快又发展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铁器的东传和普及辽东郡设立后,燕人大量东来,同时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其中突出的是铁器的东传和普及。

在战国中期,铁器已在燕国内地普及,铁器的铸造已经采用了还原法,并使用了淬火技术。在河北兴隆发现的一批铁范表明,当时已使用金属范,有单范,又有两三件组成的复合范,从设计到铸造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用金属范铸造铁器,产品质量好,又可长期使用,成本低,使铁器的推广和普及有了可能。随着长城的修筑和五郡的设置,铁器迅速东传并得到广泛使用。考古资料表明,在五郡地区,铁器的发现十分普遍,在赤峰、建平、敖汉、奈曼、朝阳、锦州、葫芦岛、抚顺、鞍山、旅顺、普兰店、宽甸等地,都发现过战国铁器。沈阳附近的抚顺莲花堡遗址一次出土铁器八十余件,其中农具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可见,当时的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业工具种类比较齐全,有适于砍伐开荒、翻地掘土用的斧、、镐等,有平整土地用的五齿耙,有锄草用的锄,有收割用的镰、掐刀等。在这些铁农具中,的数量最多,在莲花堡出土的八十件铁器中,就占了六十件,还可分出三种形式。是这个时期最有特色的铁农具。呈长方形或梯形,下部的刃较锐利,上有銎可按柄,最适于开荒、掘土。郡县设置后,要开荒,发展农业生产,是使用量最大的铁农具。

宫后里出土战国铜镞

沈阳地区出土的燕国布币、刀币和“一化”铜钱

铁器的广泛使用,有利于砍伐树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打井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加强,也引起了辽东地区社会的急剧变革。

金属货币的流通燕国是最早铸行刀币的国家,早期铸行的刀币为尖首刀,春秋晚期以后又出现了明刀。以后,又铸行了布币和方孔圆钱, 圆钱是晚期在五郡地区所铸。秦开拓疆建郡前,辽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商品交换处于以物易物阶段,还没有产生货币经济。设郡以后,燕国铸币开始在五郡地区流通使用。根据考古资料,在河北北部、东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全境以及朝鲜半岛北部等原五郡地区都有燕国货币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辽中县(今辽中区) 老观坨乡的吴家岗子村,沈阳市东陵区(今浑南区) 五三乡的营城子村、苏家屯区白清寨乡的和顺村、新城子区的望宾乡、于洪区马三家子乡的老龙头村、皇姑区塔湾、和平区三经街以及市内老城区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战国刀币、布币窖藏,说明当时在沈阳地区,货币的流通已相当普遍。太史公司马迁曰:“农工商交易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燕统一东北地区以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大量货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发现的战国货币,除了少数出土于墓葬和遗址以外,绝大多数属于窖藏,而且钱币多用绳索或皮条串缚,摆放整齐,有的还装在陶罐中。这种情况说明,铸币在当时既作为支付手段,也作为公私贮存财富的手段。这些窖藏可能都是在战国末年动乱时有意掩藏,准备逃难回来之后再行取出,但由于种种原因,主人未能如愿,致使这些钱币一直埋于地下两千多年才见天日,成为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



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是什么意思?~

“东风西渐”的意思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渐渐传入西方,如风水,中医,五行学说等等。
“西风东渐”的意思是:西方文化及文明传入中国。
“西风东渐”文化背景:19世纪末期,欧洲侵略者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区别称为西学,清末大量的西学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思维,便有人称之为“西风东渐”。现在主要是说现在的中国受到西方各种观念的影响,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属于中性词。


扩展资料:
“西风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社会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西俗化: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人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社会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西俗化的倾向。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了“西俗东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西俗化。
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但是它作为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毕竟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
虽然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衣食住行,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历程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服饰被认为是礼制大防,它的变化常常与更改正朔联系在一起,足见西风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风西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风东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服饰文化

东渐于海
【拼音】:
dōng jiàn yú hǎi
【解释】:
东渐:原指河水东流入海,引申为向东方流传。
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向东方流传。
【出处】
《尚书·禹贡》:“东渐于海。”
【示例】: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国力日渐衰微,革新派主张向西方借鉴先进的科学文化,拯救行将灭亡的中华民族,于是各种新科学,新思想东渐入海.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及史实
答: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从民初到“五四”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在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时代,异国是那样离奇而遥远。中国人把西方文明当成海外奇谈。然封闭不能自固,锁国难保国门。

如何正确看待西学东渐论文
答: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

脱亚入欧
答: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其所到之处,就连青草和空气也被此风所披靡。大致说来,虽说古代和今天的西洋人没有多大不同,但他们的举动在古代较为迟钝,而今天变得活跃起来,无非是利用交通这个利器的缘故。对于东方国家的当务之急来说,此文明的东渐之势十分强劲,如果下定...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答: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出现。谈完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转眼回到现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让人们体会的了文明带来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但有些人就会怀疑在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古代灿烂的文明历史对我们还是否依旧存有帮助,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多么完善,...

中西文化的特点是,东学西传还是西学东渐,还是兼而有之。 答案要详细点...
答:西方传教士带来"上帝福音"的时候,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人文和工艺;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也努力学习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标志的西方近代文明。西方著作大量而迅速地在中国翻译出版,各种西方思想也在中国迅速传播,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中国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西学东渐不仅成了中国近代以来...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主要形式有( )?
答:“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尽管“西学东渐”这个中文书名是译者按自己的理解而另起的,与容闳的原书名并不相同,但也确实是对原书宗旨的一种精准的概括,故被人们广泛接受。

中国的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又一轮西学东渐的历程。 3.朴学兴起。清朝前中期,基本沿袭宋明以降的文化路径,只是考据朴学的实证精神得到空前发展,对两汉以来经学的神圣性起着“解构”作用。 4.内力、外力共同作用推动文化的现代转型。清代晚期以降的现代转型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西方影响与中国文化的固有因素彼此...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

西风东渐
答:2、书 名:《 西风东渐》作 者:熊月之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1 内容简介:《西风东渐》介绍了哈尔滨、天津、青岛、上海、广州和港香港六个近代以来在西风东渐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城市。该书探讨了西方文化及文明对该类城市发展的影响;凸显出西风东渐城市的独特人文自然...

中国古代的华夏文明和现代的科学有什么不同?
答:然而奇怪的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传承至近代却出现了断层,尤其是晚清后,西风东渐,逐渐西化,最终被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取代,现已几乎名存实亡。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古老的华夏文明与现代科学又有何区别?其实无论是华夏文明,还是西方科学,都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研究、探索生命和世界万物的本源。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