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迟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考试迟到一分钟不让进考场,你怎么看??

作者&投稿:友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果是不重要的考试,那肯定没事,像我上高中的时候,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的都麻木了,所以,考试迟到也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是很重要的考试的话,可能非常的不好意思。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视这个考试,你还迟到,就是对这个考试的不尊重,考场上的人都会注视着你,让你觉得自己迟到就是不对的。

那次二级考试,我一直以为我是9点场,等到八点半拿起准考证一看,上机时间是八点,吓的我赶紧撒腿就从图书馆往机房跑,结果老师说迟到5分钟就不让进了,我的报名费,我的辅导费…全都没有了。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是一种活在梦里的体验,我经常做这种梦,兼职对这种感觉可以说是非常的熟悉,或者是一想来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让你一想起来就急得冒汗,不知所措手脚抽搐

到了考场,大部分同学都做了好多题了,自己使劲的做答着,什么声音都听不到,有的只是笔尖划试卷的声音。一直担心自己做不完就收卷,还好一切都不晚。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因为自己中午是在家里吃的饭,然后家里那天又约饭局,在外面吃饭,而且是比较偏远的地方,当时肤浅,喝了酒没办法送我,我又做错了公交车,耽误了考试,我简直都要哭了,不,我已经哭了

论考试迟到的体验~

迟到,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哪个人从来不曾迟到过?更何况是学生!学生迟到在学校虽然谈不上犯很严重的错误,但也属于一种不良行为,没有一个老师会喜欢经常迟到的学生,而且一经发现班上有这样的学生,班主任总是想方设法去扭转这种不良行为,一是为了营造良好班风,二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这迟到的现象就象清明时节的雨一样,下得不大,却又停不了。有些班主任使尽全身招数,也无济于事,到了最后,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对于学生迟到的原因,我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思想,这些迟到的原因中,有些是因为客观原因,而大部分是主观原因;对于客观原因,老师不必小题大做,有些老师把一点小事也看得很重要,为了一视同仁,不管什么理由都处理,势必引起学生的不满;而主观原因,其实是学生已养成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应引起老师的重视。当某个学生的鉴定上写着:该生有迟到的毛病。其实是指这个学生有迟到的习惯。如果偶尔只迟到一、两次,老师是不会写这句话的。一个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是三两天可以改的;因此,要改变学生迟到的毛病,必须依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多表扬,少批评
  一个在家里极少干家务的女儿,却天天主动去擦老师的讲台。因为她每次擦讲台,老师都给她一朵小红花,在家里却没有。很多家长不惑:孩子在家帮做家务是应该的,是锻炼他(她)的机会,难道,连这也要表扬?同样,在学校,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就应该不迟到。正因为这种"定势"的影响,让我们老师平时只注意哪些人迟到,而忽略了那些不迟到的学生,以至有5%的学生故意迟到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从上面调查情况可知,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自己不迟到的时候能给予表扬,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迟到同学上。
  "良言一句三冬暖"。每个人都喜欢被戴高帽,被表扬,不仅小孩如此,大人也如此;而且被表扬了之后,下次犯错误的几率会减少。利用激励,使良好行为继续出现的方法在心理学上叫"正增强",它与奖励一词意义近似。增强之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次迟到都批评不如在他不迟到时给予增强的效果更好。如称赞,表扬,奖励都是增强的手段,心理学家斯金纳称之为"增强物"。
  也许有老师会问:其实,我也不是老批评,也表扬过,为什么学生还迟到呢?这是因为增强物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增强物的选择与增强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1、 增强物的选择
  增强物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的,就如有的人闻着臭豆腐就流口水,觉得很香;可有的人却闻不得这股味,掩鼻而逃。因此,老师在选择增强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增强物。小学生喜欢老师的称赞或小小的奖励,如:你今天真不错!或不迟到时奖励一朵小红花,会让学生心花怒放。而初、高中生就不会在意老师的一朵小红花了,从调查情况知:高年级的学生责任心强,担任班干,负责登记迟到者名单是一个不错的改变其迟到毛病的方法;或者写纸条:你今天终于不迟到了,老师很高兴!学生们一般很注意老师对他们的看法。
  1.2 选择有效的增强物。增强物单纯是口头表扬似乎力度不够,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活动性增强和拥有性增强。小明平时很喜欢踢足球,也爱迟到,今天突然不迟到了,老师答应在活动课由他来组织一场班际足球赛。小明为了能经常参加这种活动,以后会尽量不迟到,这就是活动性增强。为了选择有效的增强物,可以问卷调查每个学生的爱好。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有效的结果。选择的增强物必须是最有效的,可以反复使用的,不需花太多精力,而且比较容易获得。
  1.3 选择合适时机给予增强。"时过而后学,事倍而功半",良好行为的建立,要把握时间性,及时给予增强,时间一失,则事倍而功半了。
  2、增强的方式
  1.1 区别增强 心理学认为,区别增强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目标行为次数减少时,才能获得增强,终至目标行为不出现或出现次数为人所接受范围。
  其实,学生的偏差行为与良好行为一样,都是经过长期塑造而成。就象中学生的迟到毛病,其实从小学就开始养成,当老师发现时,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许多老师和家长并没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总是恨不得马上要他来个彻底改正,因此,总把行为的标准订得很高,很严格。如:"以后不准再迟到一次,否则就……",这种做法,让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一些脾气犟的学生有意不改,又能拿他们怎么办?不但不能有效地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僵化了师生关系,使双方对立起来,得不偿失。从调查中发现,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迟到的毛病是改变不了的。其实,他们不是不曾试过要改正,只是目标太高,一下子实现不了,反而丢失了信心。正如结在树上的葡萄,跳起来几次都摘不到,也就不想再摘了。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上,如果要求一个学生在每次考试中每科进步20、30分,那个学生肯定认为很难,不会去积极争取;而如果只要他每科进步5分就可以得到奖励,那他肯定很积极去争取,而且认为不难。这种方法叫逐次渐增,在教学上,不少老师懂得用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学习。在迟到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采用逐次递减的方法:第一步,我们先观察这位学生平均每周迟到的次数,如果他平均每周都至少迟到4次;那接着第二步,设定改进目标:如果每周迟到次数不超过3次,给予增强;第三步,如果迟到次数降为2次,给予增强;到最后,1次,0次,慢慢这学生就改变了迟到的习惯。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按步就班逐步改善,方能有效。但增强方式的改变不宜太早,从第二步到第三步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切莫太心急。老师要善于观察,记录发生的频率。据我观察,一般最快也要三个月才能逐步稳定。增强物不再合适时,要及时更换。
  1.2 部分增强 斯金纳曾用白鼠做实验:每次只要白鼠压杆杠就会得到食物,在这种增强情况下,白鼠压杆杠的动作越来越频繁,并持续下去;如果突然中断食物,白鼠即使压了杆杠也没有食物,那过了一段时间后,白鼠就再也不会去压杆杠了,这种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消弱作用"。如某个经常迟到的学生今天突然没迟到,老师及时表扬了他,第二天,他来的更早了,可今天老师突然有事没注意到他,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第三天,第四天也如此,老师因为有别的事,总无法表扬他,第五天,这个学生又迟到了。这就是"消弱作用"在作怪。
  但一个班往往五十几个学生,如果每个学生班主任都要注意其增强作用,而且一有良好行为就给予增强的话,那班主任哪来那么多精力?实施起来也很困难。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增强的方式也极为重要。
  所谓部分增强是指个体的行为反应有时受到增强,有时则否的分配方式。依时间和次数可划分为4中类别:①定时增强 如规定每周五对一周来不迟到的同学进行表扬或奖励;②变时增强 有时一周表扬一次,有时两周表扬一次,不定时的增强叫变时增强;③定率增强 当行为产生一定次数后,给予一次增强叫定率增强,如每周只迟到两次,就同意参加一样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全班这周迟到人数为5 个,就组织一次校外活动等;④变率增强 如每天来得最早的前5名学生给予增强,每天迟到者中的后三名学生被留校。我认为这几种增强方式效果都不错,关键是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多突出学生的优点,不良行为会消弭于无形。
  许多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乃是由于隐善扬恶的结果。当一个学生呈现缺点时(如迟到),若老师仅去注意其缺点,强调缺点,是无法使缺点减少的,可能暂时有用,但不会维持太久,过了一段时间缺点又原形毕露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迟到现象总是反反复复的原因。魏书生说过:"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不是指责,而是找出他的长处;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错误的克星,才能帮他找到战胜错误的信心。"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小华,喜欢帮助人,但就是爱迟到。无论早操、升旗、集会、上课,总要迟到。多次找他谈话也无济于事,我也觉得无药可救了。我们班有个班规:每天早操前各课代表必须收齐昨天晚上的家作,交到老师办公室。这一天,数学课代表请病假,上完早操了,作业本还没有搬到办公室,我只好自己动手搬回去。刚下楼梯,就碰见匆匆赶来的小华,他今天又迟到了,可能怕我责备他,见我手里拿着作业本,马上说:"老师,我帮你拿回办公室。"我本来很生气,想训他一番,不过见此状,就抓住这个机会说:"小华,数学课代表最近不大舒服,你能不能代他几天?"他很爽快答应了。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必须不能再迟到了,头几天,我都在同学们面前大大表扬了他,树立他的威信,由于工作出色,我任命他当了数学课代表,收作业成了他的一项工作,以后他再也没迟到过。
  三、慎用惩罚
  当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还是没有办法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那只有一种办法--惩罚。惩罚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用于消除不良行为的手段,就心理学观点来说,它是一种不愉快或厌恶的刺激。惩罚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不能不慎。惩罚一般都能很快遏止不良行为,调查从情况看,大部分老师平时还是习惯用惩罚的方式对待迟到的学生,如:罚抄书,写保证书,扫地等。那究竟惩罚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呢?斯金纳通过用白鼠做实验发现:惩罚在某一段时间内,可以降低某种不良行为的倾向,但不能消弱习惯。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它最多只告诉学生不要做什么,并没有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尽量不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规则的合理性比公平性更为重要,不合理的规则可以维护表面上的公平,却在本质上违背了公平,破坏了公正。像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没有哪位考生会故意迟到,即使允许考生在试听阶段进入考场,或者允许迟到考生参加笔试部分的考试,也不会有考生故意违反规定,故意错过试听或听力考试。
但对于考生本人而言却是天大的利益,应该给予更多的体谅和尊重。有人说什么这些迟到考生明年还有高考的机会,这次教训是他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云云,在我看来,这种论调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考试迟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分享下吧?
答:高考前一天,很早就睡觉了,可是大早上没听见闹钟,起来都晚了,到了考场都已经过去了201分钟了,看见别的同学试题都做了一半,自己狂躁的答着题。

开会迟到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答:开会迟到会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你的身上,不但领导会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自己的内心也是十分紧张,恐慌的

上课迟到是怎样的体验?
答:上课迟到的话可能会被老师骂,然后会觉得比较无奈的,因为自己起不来。

上学迟到是怎样的体验?
答:会很丢人.在全班人的注视下进入教室会感觉格外的丢人。

迟到的感受
答:  看到孩子我也看到了自己,自己迟到只陷入到不好意思的情绪里,并没有去为自己的迟到去做些什么。我的歉意没有用行为表达出来,孩子没有看到我的做。所以孩子面对迟到没有歉意的感受。  言传身教,自己是孩子的一面的镜子,如果自己做不到,孩子就更做不到。  周日的家塾班...

上课迟到是什么感受?
答:上大学的时候,让我觉得最丢人的事情就是,上课或者考试的时候迟到。所以平时在大学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这样对于我们整个学习生活来说,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想要有效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学习实践,所以平时我们要向老师多谦虚有礼的请教和沟通交流。多向老师...

打卡迟到一秒是一种什么感受?
答:这应该会很遗憾吧,如果这个打卡的意义非常重的话,那么你迟到一秒钟给你带来的可能是不可估计的损害,如果打卡迟到只是一种形式,那么对你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所以没有必要太认真。

上课经常迟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啊?
答:上课经常迟到是一个很不好的体验,因为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惩罚,会罚站,很尴尬。

描写迟到心理活动的一段话
答:写作思路:根据迟到之后产生的心理活动来,描写出紧张、害怕的心理反应和对应出的生理反应。例文如下:我箭步似的走到学校门口,犹豫了一下,心猛的绷紧了。我不禁放慢了步伐,突然觉得冰冷的天气异常的热,不知道是不是取暖过度手心冒着冷冷的汗,湿湿的。越逼近学校我的心越发慌,我低着头故作镇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