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联 对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者&投稿:濯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全句:“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所以河水结冰,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堆积的土壤形成高山,不是须臾之间就能达成的事。

出处:王充《论衡》--《状留篇》

扩展资料

造句

1正如古语所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是建立在耐心追求的基础上,在追求的过程中不会被暂时的失败打倒。

2我们读书就应该深深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道理,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

3他们夫妻闹到离婚地步;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4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俗话又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无论过去你是否足够努力,但至少从现在起,要振作起来,向着梦想前进!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病重十分乃数年之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处:《论衡·状留》——东汉·王充
原文: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銛锋利刃,百熟炼厉。
译文:
所以黄河的水结冰,不是一天寒冷能形成;把土堆成山,不是一会儿就可以弄成。干将宝剑,要在炉火中锻烧很久,锐利的锋刃,要经过无数次精细的冶炼磨光。

扩展资料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王充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状留篇

上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下联:壁立千仞乃万载之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一句怎么接
答: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王充的《论衡》。完整的句子是“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译文:“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水滴将石头磨穿,也不是一天时间的功夫能形成的”。比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出自哪里?
答:出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东汉王充《论衡》的《状留篇》,原句是“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意思是,河中结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就的,土积成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意思是,水结成的冰块足足有三尺厚,这不是由于一天的寒冷能够形成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石头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一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什么_百度知 ...
答: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2、出处:《论衡·状留》——东汉·王充 3、原文: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銛锋利刃,百熟炼厉。4、译文:所以黄河的水结冰,不是一天寒冷能形成;把土堆成山,不是一会儿就可以弄成。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情之所累.非一朝两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男人...
答:意思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感情的积累,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东汉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白话译文:因此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

水冻三尺一日之寒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句话是在物理学中提出的的问题哦 暗示了人们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是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成功并不是一瞬间的功劳,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一旦确定目标就持之以恒,并努力促使其实现的坚韧品格.行为上表现为对自己目标的执著追求,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是什么意思
答: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冰要融化也不是瞬间的事。两者都是需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完成。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寒伤骨,欲好非十年之效。是什么意思?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冰寒伤骨欲好非十年之效,则是上句的反说。如果所受冰寒已然入骨,想要治好也绝非易事,甚至...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上一句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上一句是什么
答: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上一句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解释: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

冰冻三尺的前一句是什么
答:这原是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后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一句是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还是“滴水石穿...
答:典故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后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