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知道校这个姓氏 世界上有没有人姓屎呢

作者&投稿:刁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通石碑留存成吉思27

中牟东漳南2里许校氏祖坟古碑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但根据可知的文字分析,校姓可能是蒙古皇族后裔。

今年5月,《西夏遗民扎根濮阳》一文见报后不久,记者就接到来自中牟的校立纬先生的电话。校先生说,他家祖坟位于中牟东漳附近,那里竖立的一通清代石碑上,刻有几行隐约含糊、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一位著名的元史专家曾据此做出初步的鉴定:中牟校家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的后裔!
拔都是蒙古西征统帅,后来在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钦察汗国(也叫金帐汗国),他的后裔怎么会定居在黄河之滨?中牟校姓现在的民族身份都是汉族,相貌、语言、生活习俗也都与汉族毫无二致,如果真的是蒙古人后裔,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什么没能留下更多的家族史料?
校立纬说,他们没有濮阳“西夏村”那么完整的家族史料,跟新安李春光家族一样,到目前为止他们能够找到的依据,只有那通墓碑。而墓碑上简略的文字语焉不详,留下重重疑问。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校先生努力了20多年,因找不到更多的第一手史料,至今还没能完全弄明白。校先生说,他给媒体联系,没有任何炒作的目的,只是希望借助大河报广泛的影响力,获得一些有关其家族的新资料,帮助他解决这些家族疑问。
咄咄怪事“较姓”全体改为“校姓”
俗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可见中国人对姓氏的看重。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不只是个符号,更是一种血缘的纽带。一般情况下,没人会把自己的姓改了,即便由于某种原因改了,第二代或第三代也会改回来。但清代乾隆年间,中牟发生了一件咄咄怪事,两个村的“较姓”人全部自愿改姓为“校”。他们为什么改姓?这成为中牟县志的一宗迷案。1982年,中牟的校立纬先生发现这一现象后曾百思不得其解。
幼年时,校立纬就听长辈说,校姓是“鞑子”,元朝灭亡时逃难到河南的。1982年,因偶然原因,30多岁的校立纬萌生了追根溯源的念头。他先到北京图书馆查元史资料,没有任何结果。回来后找校姓老年人询问,得知东漳南2里许的校氏祖坟还幸存有一通石碑。
“□□元时□□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趁在草莽册牒沦亡各以封号记族遂□校氏厥凌□□□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较互见之后□莫不报捷□□□子子孙孙一见之后知校较虽异但□□□本”
这是20多年前,校立纬从祖坟墓碑上抄录下来的文字。墓主人叫校秀书,是清朝乾隆时人,墓碑立于嘉庆年间。因风蚀严重,墓碑上的不少字漫漶不清。他先后去了三次,蹲在碑下仔细辨认,才把能认的全认出来了。
对于这段铭文,校立纬最先感到疑惑的,是自己的“校姓”与“较姓”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后来在河南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查阅中牟县志,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之前,县志记载有19个“较姓”人士的事迹,如“较于亲”、“较遂养”、“较尉侯”、“较务本”等,没有一个“校姓”人士;而此后,县志上出现了10多位“校姓”,如“校儒道”、“校儒魁”、“校无违”等,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较姓”。这些“校姓”人从何而来?原来的“较姓”人哪儿去了?
继续翻阅县志,校立纬发现一些相关地名也发生了变化。县城南边的“较庄”改为“校庄”,而东漳附近的“较家岗”改为“校家岗”。
种种情况表明,中牟的“较姓”主动放弃了原来的姓氏,全部改为“校姓”!
是什么原因让整个家族的人全部换了姓氏?巧合的是,校家祖坟那块墓碑的主人校秀书就生活在乾隆年间,而那段铭文应该是打开中牟“较姓”全族改姓之谜的钥匙。
按照铭文记载,改姓发生在“校较互见之后”:乾隆年间的某次科举考试中,中牟的较姓与外地的校姓不期而遇,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源自同一祖先,从元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间,他们已经失散了300多年,但双方相见之后竟然欣喜若狂,“莫不报捷”,向各自的族人报告这一喜讯。大约外地的校姓为长,以至于中牟的较姓经全族商议,举族改了姓氏。
300多年的时光不仅不能相互隔绝,反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愿望。是什么样的血缘亲情和家族经历能酝酿这么大的力量?
按照墓碑铭文所说,“较”、“校”都不是他们原来的姓氏,而是“各以封号记族”,出于某种需要,他们必须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元朝末年,说自己变为“草莽”、需要隐藏身份的是什么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像中牟校姓家族世代相传的那样,他们是“鞑子”,是蒙古人。元朝末年,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民间流传的用月饼传讯“八月十五杀鞑子”,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形。
“较”、“校”形相似,音相近,大约是逃匿到中牟的这支取“较”音,而另外一支取“校”音,所以相见之后中牟这支“矫正”了一下。
这时已是满清的天下,他们不需要太多避讳,所以才有机会和心情从容相见。
对于墓碑的主人校秀书来说,这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所以他的墓碑打破常规,在碑的正面刻下铭文,记录此事。
专家分析校姓可能是蒙古皇族后裔
“□□元时□□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趁在草莽册牒沦亡各以封号记族遂……”
对校立纬来说,墓碑上这短短的几十个字还存在太多的疑问。根据墓碑和家族传说,虽然依据不很充足,也可以初步判断中牟校姓是蒙古人的后裔。但校立纬追根溯源的心愿还远远不能得到满足,能不能对家族的来历有进一步的了解呢?他先后拿着简短的铭文向元史专家请教,虽然碰过壁,但也有专家给他做出了认真的答复。
南京大学教授高荣盛的回信,让校立纬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按照墓碑记载,校姓祖先的确如传说的那样,是位藩王。
高荣盛教授说,“食邑”指封地;“草莽”相对于“在朝”而言,指平民百姓,意思是元亡后该王成为一般百姓;“册牒沦亡”,是说家谱散失;“封号”应指该王的封号。
高教授说,铭文所说的“藩服”即“藩属”,一般指诸王或者属国,但不一定指蒙古藩王。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查出当时山西洪洞县是谁的封地,以及后来有什么变化。
这位著名教授耐心的解答,消除了校立纬许多疑问。问题的关键就是查出当时山西洪洞县是谁的封地了。继续查找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包括洪洞在内的山西南部一带,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的封地!拔都是蒙古西征的统帅,是庞大的钦察汗国的建立者。他怎么会在山西有封地?
校立纬在网上查找到另一位元史专家,希望得到帮助。但那位专家没同意。校立纬在网上看到了他的网址,只管把铭文发了过去,希望能引起他的兴趣。结果一周后专家就回了信,他对铭文具体字眼的解释与高荣盛教授相同,对洪洞县的问题解答是:
“洪洞县元初属平阳路(后改晋宁路)。1236年,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把平阳路分给其兄、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拔都家族为封地,后来拔都又把这块大分地细分给各支子孙。拔都及其后裔在今俄罗斯立国(史称钦察汗国或金帐汗国),但仍享受分地的部分赋税(五户丝和包银),并且可以派自己的下属到分地担任达鲁花赤,可能也有某一支王族中的某人来到分地,并定居下来。”
这位专家希望校立纬提供更多的史料,以便帮助确定其族属。几天后,专家又来了一封短信,表现出谨慎的态度:“我的意见只供你参考,因为没有看见你家原来材料,不能断定,所以请你不要据此宣布说是我的鉴定。”
专家的指点给了校立纬很大的帮助,但专家嘱咐他做的事情,其实他早已做过,多年来在家族内反复询问,也没查找到家谱资料,大概都散失了。而能查找的地方志他也都查过,第一手的资料只能等待机会去发现了。
蒙古皇族后裔怎么来到了黄河边?
蒙古人有个习俗,长子成人后分给他一些牛羊,让他远远地走开;老二成人后也分给他一些牛羊,走得较近;最小的孩子跟父母住在一起。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也遵守了这个古老的习惯,把长子分封到了最远的地方。
如果中牟校姓真是拔都的后裔,他们本该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在俄罗斯200多年后,他们也应该成为当地的居民。他们怎么来到了中国,来到了黄河边?
关于这个问题校立纬还没找到任何直接的资料。只能根据史料做一些合乎逻辑的推测。
拔都有四个儿子,从现有记载看,只有他的长子撒里答曾经到过中国。
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有矛盾,长子术赤系与四子拖雷系友好,而与二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系不睦。1248年,贵由汗去世,此时拔都已成为年纪最长、最有实力的宗王,他帮助拖雷的儿子蒙哥(忽必烈之父)继承大汗之位。1251年,蒙哥正式即位后,拔都派
他的长子撒里答不远万里回蒙古本土朝觐。1255年,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营帐中去世,蒙哥任命撒里答为钦察汗,返回汗国继承汗位。据西方史书记载,撒里答在回家途中,或者抵达伏尔加河畔不久就去世了。
由于拔都的势力在西方,中国的史书对他的家族记载极少,而西方史书则有大量记载。拔都的四个儿子中,二子、三子后裔世系记载得很清楚。四子年幼即去世,没留下子嗣,而关于撒里答则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他没有儿子,有的说他至少有两个儿子。
校立纬据这些资料推测,当初撒里答回来朝觐蒙哥时,是带着家眷的,或者他在这里的一两年又娶妻生子,当拔都死讯传来,他走得肯定比较仓促,顾不上带家眷。而不幸死在半路,或者刚到伏尔加河就去世了,没来得及派人接家眷,所以他的后代就滞留下来,无家可归了。蒙哥汗念及两家情谊,就安排他们到拔都的封地——平阳路居住,这支拔都后裔就在山西洪洞县定居下来。
而元朝灭亡时,作为蒙古皇室的远亲,既得不到照顾,又面临极大危险,不得不隐姓埋名,远遁他乡。
根据查找到的资料,校立纬大致了解了当时的路线:整个家族先逃到了河北栾城,然后其中一支再南逃河南,最后落脚在中牟。墓碑铭文所说的“校较互见”的“校姓”,就是河北栾城的一支。他曾写信与河北栾城校姓联系,对方回信说,老人们都知道河南有个校家岗,有的还听上辈儿传说与河南校姓有过来往,他们的家谱也失传了,有人说是河南校姓拿走了。
校立纬说,元朝末年逃难时家族人口可能足称“浩繁”,不像别的移民那样形单影只,孤苦无依。落脚中牟这支,一到中牟就建了两个村庄,一个是县城南边的“较庄”,一个是东漳附近的“较家岗”。由于家底厚,他们很快就发展为当地一大望族。一般情况下,他们应该留下相当丰富的家族资料,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个非常时期,如果家族真实身份暴露,有可能惹来很大麻烦。所以“册牒沦亡”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清朝之后,家族没有太多的危险了,又与河北同族相认,当时家族内部对自己的身份还是清楚的,相信应该会写下有关资料。可惜经过100多年的社会动荡,这些资料丧失殆尽了。
对于自己的蒙古人身份,如今中牟的校姓人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有人对蒙古人之说很不乐意,忌讳别人说自己是“鞑子”,以汉族身份为荣。1999年,校家祖坟新立了块石碑,就把自己的族源追溯到周朝。校立纬说,他给家族德高望重的尊长介绍过墓碑上的铭文和自己多年研究的结论,对方接受了。
多年前,校立纬就有过做DNA鉴定的想法。最近他看了本报关于美国一教授为成吉思汗后裔的报道,又萌发了兴趣,他给那位做鉴定的牛津大学教授赛克思写了信,询问他是怎么得到成吉思汗基因图谱的,是不是可信,但赛克思至今也没回信。

主要分布在蒙古,甘肃,等少数民族聚集地

栾城北长村有近千名校姓人 他们是成吉思汗后裔?

( 2007-01-28 09:55:58) 稿件来源:燕赵晚报

近日,一位名叫校飞的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他说,栾城县北长村有近千名校姓人,鹿泉永壁村有近200名校姓人,这些校姓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成吉思汗,并称他有一系列证据。成吉思汗真的有后人生活在石市郊县?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曲折故事,他们又为何姓校?1月24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距省会15公里的栾城县北长村一探究竟。

〔背景〕河南校氏最新考察认为:校氏乃成吉思汗后裔

记者首先接触的是栾城北长村的校飞和鹿泉永壁村的校运丰,他们都是校氏祖先考证的热心人。记者注意到,他们的长相、生活习惯和普通汉族人没有明显不同,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一栏,也写着“汉族”。

河北科技大学教师校飞,栾城北长村人。他说,多年来,河南中牟校姓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认为校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河南的媒体曾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而有证据证明,河北栾城及鹿泉校氏,与河南中牟校氏乃是同族同宗。

校飞向记者展示了他特地从河南省带回的一幅墓碑铭文拓片,碑文来自河南中牟的校立纬家一块清朝时期的祖坟墓碑。碑文为:“不朽皇清国子监太学生抡庵校公讳秀书,应赠孺人韩氏□□□”。右边铭文为:“□□元时□□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趁在草莽册牒沦亡各以封号记族遂□校氏厥凌□□□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较互见之后□莫不报捷□□□子子孙孙一见之后知校较虽异但□□□本”。据一位元史专家的解读,“藩服”是“藩属”的意思,一般指诸王(或属国);“食邑”就是封地;“草莽”指平民百姓;“册牒沦亡”指这家的分封文书或家谱之类散失了。

校飞解释说,中牟的“校”姓祖先在元朝时是元藩属国的人(藩服),封地在洪洞(食邑山西洪洞县),家族兴旺(浩繁),元亡后,逃难中丢了“册牒”,并以“封号”改姓为“校”和“较”。

近日,校氏人就此请教了元史专家,专家介绍,包括洪洞在内的山西南部一带,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的封地。拔都是蒙古西征的统帅,是庞大的钦察汗国的建立者。据此可以推断:中牟校家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的后裔。

〔调查〕栾城校姓开枝散叶河南校氏来自栾城

河北科技大学教师校飞说,如今,河南中牟县、巩义市蔡家庄校姓人都确信自己的祖先是成吉思汗,且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而有证据证明,河南中牟县、巩义市蔡家庄的校姓人来自石市栾城县的北长村。

校飞向记者展示了他复印的河南校氏家谱中的一段话:“始祖自明初由直隶栾城七世祖南游越河晋居吾□遂家蔡庄面有明哲弘治间墓志可考。”

这段碑文告诉我们,校氏的始祖曾由栾城迁徙到了河南蔡庄(现为蔡家庄)居住。家谱的书写年代是清朝嘉靖年间,由此推算,栾城校氏始祖迁徙到河南蔡庄的年代大致在明永乐年间。

在中牟县志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本记载:“……较于亲字伯元其先栾城人迁于汴因家中牟……”,证明河南中牟“较”姓也来自河北栾城。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寻根心切的河南校姓人到河北来寻亲,他们先找到唐山的滦县,没有找到校姓人,后来,他们又找到石市栾城,终于找到了在北长村居住的校姓人。而北长村人,也高兴地认下并接待了这些远来的亲戚。之后,北长村人也多次到河南“走亲”。

一支校姓人定居鹿泉

河北考试院退休干部校运丰来自鹿泉永壁村,他说,永壁村200余名校姓人就来自栾城北长村。

在栾城县北长村,记者在一条胡同里看到一块古老的石碑,现在碑文已模糊不清,但能看出“永壁”、“长男”等字样。校运丰说,这块石碑本是一块墓碑,上面的字前几年还能看清,幸好他当年完整地拓了下来。碑上原文是“长男……元成于乾隆16年迁获鹿永壁”。校运丰说,在乾隆年间,栾城校家人口日益增多,祖上留的地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元成和弟弟一起来到鹿泉永壁,盖了房子,把家安好后,弟弟返回栾城,元成则留在了永壁,并在此娶妻生子,这块石碑就是元成的后代为元成所立。从碑文记载时起,校姓在永壁已经繁衍了8代。

校运丰说,北长村和永壁村人很多年以前就认了亲,最早是徒步“走亲戚”,两个村的人每年一聚,在“文革”时期一度中断,后来又改为五年一聚。2010年,该是北长村人到鹿泉永壁村走亲戚的日子了。

村主任校狗圈说,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早就知道在河南也有校姓人。在解放前,河南的校姓人来拿走了校氏家族的族谱,所以,北长村校姓人现在没有族谱。

“校”、“较”相认300多年后认祖归宗

中牟清朝县志(顺治十六年、康熙十四年、乾隆十九年、同治八年)中,记载有几十名“较”姓和“校”姓人,如果把这些人名按时间排序,非常清晰地显示在清乾隆20年(1755年)前,全部为“较”姓,此后(乾隆27年、[公元1762年] )皆为“校”姓;而且,同时坐落在县城东北的“较家岗”改成“校家岗”、县东南的“较庄”改为“校庄”。这和校姓在东漳东南的祖坟“校秀书”墓碑铭文所记载的“校较互见”互相印证。对县志和碑文的考证使河南中牟的校姓人推断:元时,先祖“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元亡后,改姓为“校”“较”,然后分别逃难至河北栾城和河南中牟县并定居下来,繁衍至今。

而在乾隆20-27年间(1755-1762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中牟的较姓与外地的校姓见了面,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祖先是同一血脉,所以“莫不报捷”,从元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间,此时他们虽已失散300多年,但仍牢记自己先祖的情况。中牟的“较”姓此后召开家庭会议,一致同意将“较”改为“校”,与河北的一致起来(大约河北栾城的为“长”)。

早期百家姓为何没有校姓

河北考试院退休干部校运丰说,最初在百家姓中是没有“校”这个姓的,增补本也没有,直到明朝百家姓的补遗本才出现了校姓。校运丰说,河南校姓人中,流传着一个有关“木交王”的传说,可以解释这个细节。

传说,木交王是元朝末年的镇京总兵,是蒙古人。当时的皇上派他去边疆平叛,胜利后他拒不回京任职,皇帝龙颜大怒,派兵擒拿这个叛臣。木交王知道自己命已不保,为保存自己的后代,他让自己的3个孩子分别到山东、河北、河南隐藏起来。为不被发现,让三个孩子分别改姓“校”、“较”、“效”。

校运丰说,按照这个传说,校姓是元末明初才出现,所以,它也只能出现在明朝百家姓的增补本中。

北长村校氏曾家世显赫

作为河南中牟及鹿泉永壁村校姓人的发源地,栾城北长村人并没有留下他们是成吉思汗后代的有关传说。但有不少传说证明,北长村校氏曾家世显赫,从侧面印证了校氏的不凡出身。

买下南长村

北长村的老人们讲,从前,有兄弟三人,因为犯罪不得不到处逃亡。为了避难,他们给自己分别取姓“校”、“较”“效”,既有所区别,也便于日后相认。其中一个来到栾城县北长村。这个传说暗合了后来的河南校氏认亲一事。清朝末年,北长村毒虫肆虐(疑是瘟疫),但距北长村仅200米的南长村却太平无事,于是,富裕的北长村人举家搬迁到南长村,买下南长村人的地,并将村名改为北长村。

两个花园占地120亩

校云龙老人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他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讲,校家以前是大户人家,村南的40亩麦田曾经是家里的小花园,再往南走的邻村小周村还有一个大花园,占地80多亩。记者来到“小花园”,只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已经找不到半点花园景物的痕迹了。

一位修县志的老人说,以前,校家人很有钱,是一个大家族,也是一个有特权的家族,传说家族曾在县衙专门修建自己的牢房,如果家族中有人犯罪,就住自己的专门牢房。

不复存在的奇特墓葬

北长村副书记校年向记者讲述了村里老坟奇特的墓葬习俗。一百多年前,村里老坟都是砖砌的圆形地下坟墓,一丈多深,“像个大窑”,墓穴的形状也不同于本地其他村庄,墓穴呈环形,直径过丈,墓穴的封闭方法自下往上逐渐缩小,形状如蒙古包。每个墓穴埋有两到三个人,死者不用棺木盛殓,而是直接放入地下的大墓,墓碑则按照死者的辈分排列。校年说,墓葬在1958年时被挖掘铲平了,现在只剩下一块字迹模糊的乾隆16年的石碑。在村里人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那块字迹模糊、几难辨认的石碑。

河北科技大学的校飞也说,曾听村里的老人讲过1958年平坟时的一些见闻:那时家族的祖坟规模庞大:“光石碑就达十数层”,坟地里松柏也非常茂盛,“站进去看不见太阳”。

〔分析〕元亡后由山西洪洞逃至栾城

河北考试院退休干部校运丰和河北科技大学教师校飞曾数次到河南,寻访族长(族中辈分最大的人)、家长(族中年龄最长的人),搜集证据,按照目前所找到的资料,他们对校姓家族的分布、繁衍及迁移过程做了如下推测:

元朝有四大藩属国,分别为: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其中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所建。范围从也儿的失河到顿河,咸海、里海、黑海到北冰洋。术赤病逝后,成吉思汗命术赤之子拔都继承术赤的汗位。当时,洪洞县元初属平阳路(后改晋宁路),1236年,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把平阳路分给拔都。1255年,拔都在金帐汗国都城撒莱(伏尔加河入里海处)病逝,此时,他的长子撒里答正在蒙古本土,奉拔都命令在蒙古朝觐蒙哥汗,蒙哥遂命撒里答继承汗位,但撒里答在返家途中(另说抵达伏尔加河畔不久)去世,他的家眷经蒙哥汗的照顾,得以在拔都的封地平阳路(即山西洪洞)居住。元灭亡后,山西洪洞的这支拔都后裔改姓为“校”、“较”,然后分别逃难至河北省

校姓起源
(1)名贤氏族言行类槁:出自周官王校之后,以官为姓,天宝有校杰,河南士曹。
(2)路史:周公族之后有校氏。 《新编千家姓》读音注为“Xian(县)”在江苏兴化校家庄方言中读“Hao”。
(3)名贤氏族言行类槁:出自周官王校之后,以官为姓,天宝有校杰,河南士曹。

河南省中牟县校庄村姓校大部分都在河南。我也姓校。我是中牟三官庙的。

http://www.blogtt.com/xingshi/showxingInfo.asp?xing=327&ClassName=%D0%D5%CA%CF%C6%F0%D4%B4

中国人的姓氏都有哪些~

中国姓氏数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常见姓氏有,如图:

中国姓氏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宋代《百家姓》收入628个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1594个姓氏。解放以来,在北京市的户口档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个姓氏,上海市有一千四百个姓氏。
百家姓的称呼起自于宋代《百家姓》著作出版以后。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姓和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夏商周三代之际,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氏是贵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即远古时期的部落组织。

中国是有姓屎的人的。
屎是中国汉字,屎姓,源出不详,湖南祁东有此姓(《中华姓氏大词典》)。1985年湖南省祁东县姓氏人口数,屎姓16人;湖南汉寿县姓氏人口数,屎姓2人。

扩展资料:
据传, 明代瑶族人屎嘉军(牛嘉军)说:“姓屎姓尿也不姓牛。”其后人以屎为姓。
中国有数千个姓氏在这么多姓氏当中,有一些姓氏极其古怪,甚至有些难以启齿:
尿姓其起源我在网上找了好多资料都查不到,但却查到一群姓尿的名字,尿益瑭 尿旺宁 尿义佳 尿圣先 尿左逵 尿玟庭 尿邦霖 尿济晃等一大堆。
死是中国人最忌讳的字,这个姓式也不是汉人的姓氏,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正因为这个姓太不吉利了,所以很多姓死的都改姓,死这个姓也越来越少。
中国罕见姓氏:
有以植物为姓的,如:桃、杏、松、柳、菊、荷、树、竹、柏、麦、芋、桑、藕、果、楝、桂、豆、菜、栗、梨、麻、芹、莳、莲、蓬、莴、获、枫、菱、蒲等;
有以金属玉石为性的,如:银、铜、锡、铅、玉、铁、宝、贝等;
有以色、香、味为姓的,如:红、乌、黑、兰、紫、赤、咸、盐、甘、美、鲜、淡、毒、染、彩、翠等;
有以动物为姓的,如:凤、龙、鹤、雕、兽、牛、羊、雁、雀、羽、鹿、燕、鱼、熊等;
有以数字单位为姓的,如:三、伍、六、七、大、半、乙、双、千、页、列、支、元、台等;
有以自然现象为姓的,如:雨、雪、冰、水、冷、寒、暑、冻、炎、春、秋、冬、空、溢、朝、夕、午等;
有以山川地形为姓的,如:土、山、湖、海、池、河、坎、沟、井、塘、浪、漠、渚、溪等;
有以用具物品为姓的,如:伞、锁、绳、针、箱、琴、镜、窗、筛、筐、笛、鼓等;
有以人体容貌为姓的,如:牙、头、首、耳、皮、肉、喜、怒、恨、乐、静、勤、善、穿、问、仰、美、衣、冠、汁、汗、肥等;
有以方位动作为姓的,如:东、南、上、左、右、前、后、竖、横、开、关、来、奔、冲、力、满、浅、游、早、迟、移、甩、煎、敖、断、超、留等;
有以军事术语为姓的,如:将、帅、师、团、营、连、排、班、兵、勇、卒、相、士、军、弓、箭、刀、戈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姓氏是极稀见的,如:
之、伟、斐、庆、差、革、奇、事、生、宠、佩、伶、城、寄、淑、眈、厚、敏、弋、介、仁、字、吏、祈、学、郡、港、婴、萍、票、谦、雄、婿、博、量、棠、舜、遥、智、寨、潢、敦;
窑、灌、渠、奕、戌、冶、道、委、国、饰、巾、渣、慕、丫、么、宇、夫、巍、汲、慈、问、环、保、母、征、种、别、庙、寺、硕、颂、歧、忠、涂、衷、选、奖、浩、映、基、宰、维、堂、联、剿、新、福、蓬等。
参考资料:
屎(中国姓氏)-百度百科

"林"这个姓氏是怎样产生的?与"林"同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答: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

有人知道这个姓氏(奚)吗?如题 谢谢了
答: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 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奚姓出自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

拥有稀有姓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1、当两个稀有姓氏相见,定会“惺惺相惜”,“稀有”遇“珍贵”的感觉 《2013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新闻发布会》开始前,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偶遇华夏幸福基业副总裁轷震宇,“保”“轷”之间就上演一段趣闻。2、有种骄傲,厚重,踏实的感觉 比如:“姜”姓用“低调”“踏实”“重情重义”来描述...

有“特殊姓氏”的7位明星,鹿晗真姓鹿,迪丽热巴一直被误会,她到底姓啥...
答:鹿晗首先第一位上榜的就是鹿晗,还记得他当初在以“EXO”男团成员身份出道的时候,不少网友都以为他的名字是艺名,毕竟“鹿”这个姓氏在《百家姓》里都是没有的,然而让人非常意外的是他真的就姓“鹿”,只不过比较特殊一些书里没有收录进而已。关晓彤关晓彤姓关,这个姓氏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很罕见的...

我国有哪些有趣的姓氏?
答:六、以五行为姓金、木、水、火、土等。比如清代文坛巨子金圣叹,韩国的明星金喜善等。七、以六畜为姓牛、马、羊、鸡、狗、猪等。比如相声演员牛群、马季,三国名将马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西游记的猪八戒等。八、以七候为姓风、云、雷、电、雨、雪、冰等。比如刚才所说的大侠风清扬,助人为乐的...

百家姓有哪些?
答:紧随其后的是张、刘、陈,如果你行走江湖,我相信大家的好友圈当中绝对有前5个姓氏当中的一个。如果没有,可能就不是中国人。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的百家姓排名如下:1、李 四川省共有656.38万李姓人口,占四川全省总人口的7.94%。李姓人口之所以能成为四川第一大人口于湖广填四川密不可分,...

我姓闵。是正蓝旗的,但听老人说很久以前我们就随汉姓了,没人知道...
答:我姓闵。是正蓝旗的,但听老人说很久以前我们就随汉姓了,没人知道我们的满姓是什么。哪位帮助一下 ...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

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空?
答: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2万 采纳率:54% 帮助的人:190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百家姓里面肯定是没有人姓空这个姓氏的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这个姓氏的人。所以不可能有这样的姓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吉运升RE 2021-11-11 ·...

百家姓中有"天"这个姓氏吗?
答: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亿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百家姓》中没有收录天姓,但这个姓氏确实存在。 天高,汉朝人。曾任长社令。 天宝库 高级经济师。男,1939年1月出生,黑龙江巴彦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金融系。现任职于伊春市计划委员...

有没有人知道"柴"这个姓氏的由来?
答: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由此可见,柴氏以汉代初为刘邦斩韩信于参合的棘蒲侯柴武开始,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弟子高柴,乃是齐文公的儿子高,得姓已有三千一百前的历史。这个姓自古以来,并没有外来姓氏加入,是一脉相传的子孙。望族居安阳郡(今河南息西)。据《百家姓》注平阳郡(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