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张轨

作者&投稿:栋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挚虞,字仲洽,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翻译:挚虞,宇仲洽,挚虞年少时侍奉皇甫谧,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学习而不知疲倦。

原文:挚虞,字仲洽,京兆长安人也。父模,魏太仆卿。

虞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郡檄主簿。

虞尝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祐者义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顺,所以延福,违此而行,所以速祸。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引之以正,反之以义,推神明之应于视听之,崇否泰之运于智力之外,以明天命之不可违,故作《思游赋》。

举贤良,与夏侯湛等十七人策为下第,拜中郎。因诏诸贤良方正直言,虞对曰:“臣闻古之圣明,原始以要终,体本以正末。

故忧法度之不当,而不忧人物之失所;忧人物之失所,而不忧灾害之流行。诚以法得于此,则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

时太庙初建,诏普增位一等。后以主者承诏失旨,改除之。

虞上表曰:“臣闻昔之圣明,不爱千乘之国而惜桐叶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达于万国之诚也。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驿书班下,被于远近,莫不鸟腾鱼跃,喜蒙德泽。今一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审,收既往之之诏,夺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窃以为不可。”

诏从之。元皇后崩,杜预奏“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虞含预书曰:“丧服者,以服表丧。

今帝著一日万机,太子监抚之重,以宜夺礼,葬讫除服,变制通理,垂典将来,何必附之于古,使老儒致争哉!”从之。 后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

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逐流离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后得还洛,历光禄勋、太常卿。

时怀帝亲郊外。自元康以来,不亲郊祀,礼仪弛废。

虞考正旧典,法物粲然。及洛京荒乱,盗窃纵横,人饥相食。

虞素清贫,遂以馁卒。(节选自《晋书·挚虞传》) 译文: 挚虞,宇仲洽,京兆长安人。

父亲挚模,是魏国的太仆卿。挚虞年少时侍奉皇甫谧,才学广博,著述不倦。

郡中选他做主簿。挚虞曾经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所保佑的是道义,人所帮助的是诚信。讲诚并旦信顺天命,会使人福寿延长违背这些,就会招致灾礽。

所以凭借自身,假托人事,用正道引导他们,使他们返回到礼义之途,在枧听之外推举神明的应验,在智力之外崇尚否泰的命运,借以说明天命不可违。所以作《思游赋》。

推荐为贤良;和夏侯湛等十七人策选为下等,拜为中郎。于是(皇帝)下诏让各位贤良进献直言,挚虞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主,考究原始以求善终,体察根本以正其末。

所以忧虑法度不当,而不忧虑人物失所;忧虑人物失所而不忧虑灾害流行。如果能以法求取,那么在其他事情上就能以法治理,在民间人们相处和睦在朝廷灾祸就自会消除。”

当时祖庙刚刚建成,(皇上)下诏一律加官晋爵一级。后来由于负责拟旨的人草拟的诏书不太符合皇上的旨意,于是诏书废止。

挚虞上表说:“我听说古代的圣王明君,不吝惜千乘之国而爱惜桐叶封弟的信誉,就是为了尊重至尊的诏命而通达万国的诚信。前些时的《乙巳赦书》,发扬先帝留下的恩泽,普遍增加爵位一等,以酬答天下欢欣爱戴的忠心。

驿站传布诏书,宣示于远近,没有谁不欢腾雀跃,欣喜蒙受思泽。如今一旦因为主管的人考虑文辞不周密,收回以往的诏令,夺走已普施的思德,我私下认为不应该。”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并下诏。元皇后死了,杜预上奏:“天子居丧之制,起自上古时代,商高宗武丁没有服丧的文宇记载,只能说明仪式符合服丧的礼制而没有记载。

汉文帝规定服丧三十六天。曹魏以后,既葬而祭以为节度。

皇太子与国家为一体,理应脱下丧服,哭完就除服。”挚虞答复杜预的信中说:“丧服就是用服表现丧。

现在皇帝日理万机,太子监护安抚天下的责任重大,以时宜改变丧礼,葬罢就除服,改变礼制通达事理,典制流传到未来,何必依附于古代,使老儒纷争呢?”(皇帝)下诏依从了他的意见。 (挚虞)后来历任秘书监、卫尉卿,眼着惠帝到长安。

等到关东军队来攻打天子时,百官奔散,于是挚虞流离到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之中,粮食断绝饿得厉害,便拾橡子充饥。后来得以回到洛阳,历任光禄勋、太常卿。

当时怀帝司马炽亲自举行郊祀。自元康(291)以来,天子不亲自郊祀,礼仅废弃。

挚虞考证旧典,仪式用品果然有序。等到洛京荒乱之时,盗贼横行,人们饿得互相为食。

挚虞一向清贫,于是饿死。 扩展资料:挚虞(250年―300年),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魏国太仆卿挚模之子 [1] ,西晋著名谱学家。

泰始年间举贤良,担任中郎,后任太子舍人、闻喜县令、尚书郎。元康年间,迁任吴王之友,后历任秘书监、卫尉卿、光禄勋、太常卿。

后因遭乱饿死。著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辅决录》等。

2. 谁有《独异志》的文言文

●序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

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载所繁者,俱不量虚薄,构成三卷。

愿传博达,所贵解颜耳。 ●卷上 伊尹无父,生于空桑中,禹妻化为石,后剖腹而生启。

老君耳长七尺,在母腹中八十一年,剖左胁而生,及生,鬓发皓白。徐偃王无骨而有圣德。

刘邕好食人疮痂。文王四乳。

皋陶鸟喙。尧眉八彩。

汤臂四肘。禹耳三漏。

离娄察见秋毫于十里之外。卫臣弘演开已腹纳懿公之肝。

周穆贵为天子,车辙马迹遍于天下,凡游行一亿一万里。 海若居海岛,每至八月即有流槎过。

如是,累年不失期。其人赍粮乘槎而往,及至一处,见有人饮牛于河,又见织女,问其处,饮牛之父曰:“可归问蜀严君平,当知之。”

其人归,诣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斗牛,计时,即汝也。”

其人乃知随流槎至天津。 娥皇、女英从舜巡狩,行及湘川,闻舜崩于苍梧,泣下,泪洒湘川之竹,皆成斑文。

公孙吕面长三尺,阔三寸,为卫国贤臣。 东汉赵伯翁尝昼寝,群孙戏其腹上,内七李于脐中。

李至烂,流汁出,其家谓其将死。后李核出而无患。

刘曜字永明,须百茎,皆长五尺。 汉中山靖王胜,有男女一百人,其后子孙流衍于今,问之,皆刘裔。

后周独孤信三女为后,各生周、隋、唐一朝天子。长生周武帝,次生隋炀帝,次生唐高祖。

汉昌邑王贺即位二十七日,积恶凡一千四百二十七条,为霍光所废。 项羽每叱咤,万人手足皆废。

晋宣王司马懿,自顾见背。 隋有麦铁杖,一夕行一千百里。

夕发洛阳往宋州为盗,及明却返。宋人因见其所盗之物者,执麦告之,为吏所劫,乃承愆。

淮南程干,本富人,三年间为水火焚荡俱尽。妻茅氏,连八年孪生十六子,相持行乞于市。

梁武帝贵为天子,三舍身为同泰寺奴。唐郭子仪授中书令,考二十四考,月入俸钱二万贯,官供二千人,熟食、马料五百石。

郭太后贵极,绵联八朝帝王:代宗外孙,德宗外甥,顺宗新妇,宪宗皇后,穆宗之母,敬宗、文宗、武宗三宗祖母。李广利拔佩刀刺山石,泉涌。

东汉孟业身重千斤,故帝疑其自重,乃以大秤悬栋间。业启曰:“陛下秤上秤臣,请秤之。

虽肉重千斤,而智无一两。”干宝母妒,当葬父时,潜推一婢于墓中。

十余年后,母亡,与父合葬,开墓,婢伏于棺上,久而乃生。问之,如平昔之时,指使无异。

唐初,僧玄奘至西域取经,入维摩诘方丈室。及归,将书年月于壁,染翰欲书,约行数千百步,终不及墙。

唐柳子升妻郑氏,无疾而终,临卒时告子升曰:“不离君之身,后十八年更与君为亲。”已而,子升年近七十,再娶于崔氏。

或多省前生之事,后产一男而卒。前梁张轨时,抱罕令严根妾产,同夕产一女、一龙、一鸷。

贾弼之夜梦一人,面貌极丑,谓弼之曰:“思以易之,可乎”梦中微有所诺。及觉,临镜大惊,一如梦中见者。

左右家人见之,皆奔走。其所异者,两手各执一笔,书之于纸,俱有理例。

徐说之,亲戚然后乃信。 魏建凌云阁既成,匠人误钉其额。

文帝乃令车绳引上韦诞,题三字而下。顷刻之间,头须皓白。

晋赵末,年八岁,一夕异长,身长八尺,髭须满颔,三日而死。唐惠卿,荆州庭中有橘树,其末有一实甚大,独异之。

由是会宾客,摘而将食,乃剖之,有一赤蛇蟠于其中矣。德宗朝,有戴竿三原妇人王大娘,首戴十八人而行。

韶阳有一人牧牛,一旦,牛舐其臂,而色皎白。此人乐之,即袒其体,令牛遍舐,皆白。

其人数日间暴卒。其家恨,杀此牛,召村社同食之。

凡食者数十人,一夕同卒。羿烧仙药,药成。

其妻妲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山海经》有大耳国,其人寝,常以一耳为席,一耳为衾。

贾耽为滑州节度,酸枣县有俚妇事姑不敬,姑年甚老,无双目,旦食,妇以食裹纳犬粪授姑。姑食之,觉有异气。

其子出远还,姑问其子:“此何物向者妇与吾食。”其子仰天大哭。

有顷,雷电发,若有人截妇首,以犬续之。耽令牵行于境内,以告不孝者。

时人谓之“狗头新妇。” 天后朝,工人安金藏保中宗不反,乃自持刀开腹明之,五脏坠地。

后遣医工复内入腹,以桑皮细针缝合,经夕复生。玄宗即位,追封代国公。

有娥简狄氏,吞鸟卵而生后稷。东汉陆续,岁饥,太守施贫者食,既毕,问之,凡赐六百人,言其姓名,无一参差。

吴王阖闾死,埋酵三千,以为殉葬。汉武钩弋夫人,姓赵氏。

手本拳,帝纳后,以后伸之,遂展。王献之常为写《祭晋元帝庙祝文》版,墨入木,深八分。

王戎视日,睛不眩。廉颇食,斗,肉十斤。

陶侃,有相者视其手,策文上指,谓曰:“策文到指上为三公,贵不可说。”侃以针刺之,通指皆出血,洒墙为公字。

唐大历中,河南尹相里造刑洛阳尉苗登,有尾长二尺余。《神异经》有李子昂,长七寸,日行千里;一旦被海鹄所吞,居鹄腹中,三年不死。

殷纣为糟丘酒池,广可以泛舟。 张少平妻田氏,少平卒后,累年寡居,忽梦一人自天而下,压其腹,因而怀孕。

乃曰:“无夫而孕,人闻弃我也。”徙于代,依东方。

五月朔旦,生一子。以其居代东方,名之东方朔。

或言岁星……。

3. 汉宾老父文言文翻译,急,在现等,立马采纳

【翻译】: 汉阴的一位老先生,不知道身份来历。汉桓帝在延熹年中,(巡游)驾幸竟陵,过了云梦泽,到达了沔水岸边,当地百姓没有不去看的,但有一个老先生一个人耕地不停。

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觉很奇怪,叫人去问说:“人们都去看,老先生就你不停,为什么呀?”老先生笑而不答。张温走下道路(进入田地)百余步亲自和老先生谈,老先生说:“俺是个粗人,不懂这个话。请问是天下大乱天子能存在还是天下大治天子能存在?

是天子存在来安抚天下百姓还是驱使天下百姓供养天子呢? 以前圣贤治世,自己住草屋顶树枝结构的房子,全体百姓都很安定。现在你的皇上,烦扰百姓自己随意游玩无所顾忌。

我都替你为他感到惭愧,你怎么还愿意让别人都去看呢?”张温感觉很惭愧。问他的姓名,老先生没有说就走了。

【出处】:《高士传》

扩展资料:

【汉宾老父原文】:又曰: 汉宾老父 ,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观,老父独不观,何也?

"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耶?治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民以宁。今子之君劳民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又何忍与人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滨老父

4. 亲朋好友老师用古文表示是什么

古代父母称呼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1]

古代对“朋友”的

古人云:“同门(师)曰朋,同志曰友。”按现代人的说法,则指彼此友好的人。在古今的著作中,关于朋友的称谓很多。

布衣之交:一指贫贱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二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相交往。《东周列国志》中有:“寡人闻君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交。”

金兰之契:指情意相投的朋友,后也指结拜兄弟。宋张孝祥《下定书》:“门馆游从,早托金兰之契;衣冠歆艳,共称冰玉之贤。”

金石之交:喻指诚心诚意,坚贞不渝的友情。《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

莫逆之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毫无猜疑的朋友。《周书・张轨传》:“轨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

八拜之交:旧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元马致远《陈传高卧》四折:“便是某幼年间与今圣上为八拜之交,患难相同。”

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聊斋志异・成仙》:“文登周生,与成生少共笔砚,遂订为杵臼交。”

5. 王司马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大司马王霁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镇守北方边境时,曾经让铁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杆刀,刀面宽一尺,重千斤。

他每次巡视边防的时候,就让四个大力士抬着。每到一处,他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

敌兵发现大杆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拼尽全力,刀还是一动不动。王司马又暗里用桐木照大杆刀的样子另做了一把,宽窄大小一模一样,外面贴上银纸,经常拿着这把假刀在马上挥舞。

北边敌兵看了,无不震惊他力大无穷。王司马还在边关外插上芦苇作边界,芦苇墙横斜几十里,像篱笆一样,他还扬言说:“这就是我的长城。”

北边敌兵一来,把那些芦苇都拔下烧掉了。王司马又命人重新插上。

不久,又被烧了。这样搞了三次。

到第四次时,王司马在芦苇下埋上火药炮石。当敌兵再来焚烧时,火药炮石爆炸,敌人死伤很多。

敌人逃跑后,王司马又像先前一样插上芦苇。敌兵远远望见,都退走了。

因此北边敌兵害怕王司马,对他服服帖帖。后来,王司马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

他一走,边塞又紧张了。朝廷只得召他复职。

当时,王司马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辞。皇帝安慰他说:“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镇守就行了。”

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

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

议和时,卫兵掀开帘幕,他们看见王司马真的安然地躺在里面,连忙惊慌逃走了。

6. 文言文中的款字有哪些意思/index/?set

款 kuăn

字义有:

1. 直诚;诚恳。

例:晋葛洪《抱朴子 道意》:「信之非不款,敬之非不重。」

2. 喜爱;亲热。

例: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车中人下饮于庭,邀书生同坐。生意当时贵人家不出,既出,款甚。将别,出小碧笺书诗为赠。」

3. 投契;融洽。

例:《南史•范晔传》:「﹝孔熙先﹞始与综诸子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

4. 相互交好。

例:南朝陈徐陵《答李颙之书》:「忘年之款,昔有张裴;邻国之交,非无婴札。」

5. 叙说。

例:唐杨衡《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诗:「强置一尊酒,重款百年心。」

6. 殷勤招待。

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适有瓜葛丁姓造谒,翁款之。」

7. 拜谒;奉祀。

例:宋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8. 寻找;探察。

例:清魏源《圣武记》卷十:「次日复持檄往,贼以思举同姓留饮,款我军虚实,思举知贼无降意,诡词回营。」

9. 招供;供认。

例:《陈书 沈洙传》:「未知狱所测人,有几人款?几人不款?」

10. 指供辞。

例:《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天授二年》:「来俊臣鞫之,不问一款,先断其首,仍伪立案奏之。」

11. 归顺;求和。

例:晋张轨《驰檄关中》:「凡我晋人,食土之类,龟筮克从,幽明同款。」

12. 叩;敲击。

例:明 唐寅《题画》诗:「忽惊双鹤唳,有客款荆扉。」

13. 至、到。

例:南朝梁沈约《郊居赋》:「路萦吴而款越。」

14. 住;留。

例:清林之松《念奴桥》词:「柳带青颦,桃含红泪,难款流年住。」

15. 扣。

例:《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秀姑﹞按定了胆,把房门款上,急跑到叔公邱大胜家中报信。」

16. 欺诈。诚的反义。

例:清薛福成《援越南议上》:「夫优待保护本在条约,是不过款以虚言也。」

17. 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或书画上的题名。

例:《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两边一副对联,是阎丹阎老先生的款。」

18. 章法;款式。

例:《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这成个什么款!那有这个道理!」

19. 引申为规矩,架子。

例:《红楼梦》第三二回:「你既拿款,我敢亲近吗?」

20. 项;条款。

例:《红楼梦》第一○五回:「风闻是珍大哥引诱世家子弟赌博,这一款还轻;还有一大款强占良民之妻为妾,因其不从,凌逼致死。」

21. 指法令、规章等分列的项目。

22. 款项;钱财。

例词:赃款、拨款。

23. 空。

例:清黄宗羲《答万充宗质疑书》:「诚不意款学寡闻之夫,得相抵掌。」

24. 缓、慢。

例:宋梅尧臣《送胥裴二子回马上作》诗:「岂惟游子倦,疲马行亦款。」



~

历史人皇
答: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拒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晋愍帝)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求历史上或者传说中的人皇圣剑有几把 传说轩辕黄帝没有圣器,就集中了当时有名的金属铸造了一把剑,剑身正反两面雕刻着日月星辰和地理山川,而剑柄部分则雕刻着农桑...

文言文款的意思
答:例:晋张轨《驰檄关中》:「凡我晋人,食土之类,龟筮克从,幽明同款。 」 12. 叩;敲击。例:明 唐寅《题画》诗:「忽惊双鹤唳,有客款荆扉。 」 13...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

文言文款
答:◎空:“~言不听,奸乃不生”。 ◎ 缓慢:~步。~~。 嗯,我觉得你还是去书店买本古汉语词典的好,汗..我的词典在学校没拿在身边额,只能在网上查来给你 6. “款”字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款,在文言文中不同的语境有真诚、空洞或不真实、缓慢、钱款、条款等多种意思。 (一)真诚、诚恳。《广雅·释诂...

文言文亲朋
答:莫逆之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毫无猜疑的朋友。《周书・张轨传》:“轨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八拜之交:旧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元马致远《陈传高卧》四折:“便是某幼年间与今圣上为八拜之交,患难相同。”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杵臼之交:指交友不...

文言文《徐有贞》全文翻译
答:译文:徐有贞,字元玉,起初名埕,是昊人。他是宣德八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官。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边备怠惰,可是西南用兵不止,徐埕对此很忧虑。正统七年徐埕上疏陈说五件关于用兵之道的事情,皇帝认为很好但是没有采用。等到土木之难发生,掷王召集廷臣询问计策。徐埕大声说:“检验...

前凉政权的建立者前凉太祖张轨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张轨(255-314),字士彦,晋朝时曾担任凉州牧,被看做是前凉政权的实际建立者,其子张寔于公元317年建立前凉,其曾孙张祚追封张轨为武王,庙号太祖。关于张轨的事迹,我们可以从《晋书》和《魏书》之中一窥踪迹,而《晋书·列传第五十六》更为详细。按照《晋书》和《魏书》的记载,张轨首先是一个聪敏...

敬远的四字成语
答:矢激则远 思深忧远 识微见远 山遥路远 山遥水远 慎终追远 [t] 天差地远 天高皇帝远 天高日远 [w] 为期不远 [y]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殷鉴不远 悦近来远 言近意远 言近旨远 言近指远 言文行远 言约旨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z] 逐近弃远 ...

前凉是什么朝代
答:国号起源 《晋书·志第四·地理上》载:是时中原沦没,元帝徙居江左,轨乃控据河西,称晋正朔,是为前凉。《魏书》载: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后代)《晋书·列传第五十六》如下所述:史臣...

以张轨,字士颜,安定乌氏人开头的高中文言文翻译
答:张轨年少聪明好学,颇有才能声望,姿态仪表文雅端庄,与同郡人皇甫谧相好,隐居在宜阳女几山。泰始初年(265),继承了叔父恩荫的五品官。中书监张华与张轨谈论经义及政事利弊,十分器重他,认为安定郡的中正压制蒙蔽了人才,对张轨的言谈为人大为赞美,觉得他就是在二品等级里也是很优秀的。卫将军杨珧召他为属官,授职为...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 文言文理解
答:张轨年少聪明好学,颇有才能声望,姿态仪表文雅端庄,与同郡人皇甫谧相好,隐居在宜阳女几山。泰始初年(265),继承了叔父恩荫的五品官。中书监张华与张轨谈论经义及政事利弊,十分器重他,认为安定郡的中正压制蒙蔽了人才,对张轨的言谈为人大为赞美,觉得他就是在二品等级里也是很优秀的。卫将军杨珧召他为属官,授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