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亏一篑的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银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功亏一篑的历史典故,最早出自于《尚书·旅獒》内容如下

周武王灭商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天下。一时间,周王朝声威显赫,四方蛮夷都前来进贡。一次,西方的旅国给周武王送来几只獒犬,周武王非常喜欢。召公担心周武王玩物丧志,就写了一篇文章劝谏他。 

文章中说:“越是圣明的君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越谨慎。如今周朝强大,附近的小国都把本国的好东西送来。但作为天子,一定不要把这些东西看得过于珍贵。天子应该把这些贡品分给手下的诸侯王,以昭示你的仁德。要是没有仁德,再好的东西也没有用。一个贤明的君主绝不会沉湎于声色之中,更不会玩物丧志。希望君王能坚持修德慎行,不要被这些珍奇的东西迷惑了双眼。君王若是把贤才看得比这些珍宝重要,远方的人自然会前来归附,国家也就安定了。” 

最后,召公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的危害。他说作为天子,君王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啊!只要一个细微的失误,君王的大业就可能毁于一旦。就像有人用土来堆积一座高山,辛辛苦苦堆了很久,眼看只差一筐土了,却因为一点儿小事而功亏一篑,真是太可惜了!君王一定要引以为戒,坚持德政,才能不失人心,永保天下。”周武王看了这篇文章,觉得很有道理,从此更加专心朝政了。在他的治理下,周朝的国力日渐强盛起来。



~

功亏一篑的成语故事
答:功亏一篑 [gōng kuī yī kuì]生词本 基本释义 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出 处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例 句 实验已进入最后阶段,但因她的疏忽,终于~。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意思和典故
答:近义词: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例: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地舆》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典故 书经《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时...

举历史上因做事不耐烦最后功亏一篑的事例
答:历史上:弈秋是全世界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没有学的真正精华,起步可谓 功亏一篑。(这个是百度来的)细数历史...

功亏一??
答:应该是“功亏一篑”。(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贵”。)《尚书·旅獒》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其中的“ 篑”解释为:盛土的筐子,所以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贵”。而“...

功亏一篑意思
答:一、功亏一篑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子罕篇》。孔子和众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来到一座小山。孔子停下脚步,环顾四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看,这座山多美啊,但是这里却没有石头,如果有人能够发现这里蕴含的财富,那该是多么美好啊众弟子都笑了,因为他们明白孔子是在用比喻教育。二、功亏一篑...

有哪些功亏一篑的历史典故
答: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养虎遗患。

寒冬造成功亏一篑:唐太宗对高丽的征伐
答:龙虎济,风云会,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唐初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平南扫北,中国四周的边患几乎一一扫平,国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道路,此时高丽问题便又一次横亘了在中国的面前。 隋朝几度在高丽的惨重失败,前后几十万中国士兵倒在了辽东大地上,唐朝上至太宗文皇帝,下至普通军民,谁不想把这笔帐讨回来呢?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呢?
答:如果再恋战,自己就有被合围的巨大危险,7月6日傍晚,粟裕下达了撤围转移的命令,豫东战役也以歼敌九万余人宣告结束。如果不是阻援部队不利,加上围攻队伍连续作战,极度疲惫,已成了瓮中之鳖的黄百韬和他的整编25师必然是被全歼的下场,虽然最后功亏一篑,但粟裕还是给了黄百韬一个下马威。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答:然而一向能征善战,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却在攻打合州钓鱼城时受阻,以至蒙哥可汗亲临前线指挥,被流石击中不治身亡,三路大军在原本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决定撤兵,使得消灭南宋的计划功亏一篑,一统中国后延20年。引言 公元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先后两次发兵攻打云南并消灭了大理国,接着意欲进军南宋统一...

成语功亏一篑形容做事不能善始善终,其中篑指
答:篑:盛土的筐子。功亏一篑:[成语解释]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典故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倘朝廷内外不和,动辄掣肘,必将使剿贼大事,功亏一篑。”[近义词]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反义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