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有哪些 西方和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有哪些

作者&投稿:鲁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指导下,中国历代造园家以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本源,创作出了无数优美的园林,形成了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这些传统审美形态必将展示其在现代风景园林发展中的深远影响。
  中国数千年来保持着统一持续的文化形态,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的物质文明和世所罕见的精神文明,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美的生活境域,它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与核心,是传统建筑中极其动人的乐章,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本文分析了暗藏于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并深深影响其发展的审美形态,希望能为探究古园之美点上一盏小灯。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造园理念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的。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蕴藏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在这个浩如烟海的大范围内进行总结和归纳,显然是一件艰苫的工作,因此,本文只能就中国古典美学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几个命题从设计审美的角度进行论证。
  对于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认为这是美之所以为美的重要属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所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与西方人的这种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意识”,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按照这种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包举万有,涵盖一切之广大悉备系统,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同日寸,又为一交摄互融系统。其中一切存在及性相,皆彼是相需,互摄交融,绝无独零零、赤裸裸,而可以完全单独存在者。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指导下,中国历代造园家以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本源,创作出了无数优美的园林,形成了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境趣为目标;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力造作的气氛,在根本上和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重视人力的西方园林大相径庭。其中更蕴含了深厚宽广的中国审美哲学,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古典园林的发展进化一样,有~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几种审美形态分析
  1、“中和”审美形态的体现
  中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精神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在园林上就是中国园林的造园原则——师法自然,正所谓天地合和,万物萌生。修建园林的过程毕竟是人为创作的过程,此时,造园者力图使自己的创造物,即园林,与自然达到一种中、和”的关系。其典型代表是唐风园林。
  山、水、植物、建筑师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造园的四个主要手段也相应为: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造园林建筑,而这几项分工之间的虚实、远近、大小、多少都对园林的整体感觉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就是对立中求统一;“和就是对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的融合。因此,在中和主导思想下造园中的“分寸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什么样的场合,需要多大体量的建筑,多大面积的水域,多少种植物在什么地方怎么分布等,这些在设计中体现的分寸感,都是为了使整个园林达到一种令人愉快、宁静、舒畅的心趣感受。此时的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质的交汇、融合,它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中和在园林中体现着一种尺度,一种标准,使整体看起来更和谐、更天成。
  以唐代兴庆宫为例,在长安外城郭东北、皇城东南面的兴庆坊,占一坊半之地。从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形与几何形平分秋色并和谐共融,北面的宫殿区平面布置严谨规整,一条水渠贯穿宫殿和龙池,南部的龙池以及其东北部的小型假山则软化了整个宫殿的硬度,中国传统的建筑环境对称均齐的布局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礼制的产物、儒家伦理观念的物化。而园林作为这样一个严正的建筑环境的对立面,却长期与之和谐共存,体现了道法自然和中和的哲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家和道家这两种束缚和解脱的思想在我国文化生活领域的交融,也可以窥见古典园林辗转揭示出当时人们渴望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渴望重返自然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在造园中表现为造园目的,即旨在引导给人们一种感受:人与天地、景物有着感应关系,能够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正如白居易一诗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
  2、“气韵”审美形态的体现
  中国园林总能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无限回味的余地,体现了人生命中所向往的充沛的、饱满的状态和活跃、灵动的特征,这正是审美形态中气韵的体现。其典型代表是苏州园林。
  中国园林重于写意,西方园林重于写形。气韵往往是不可捉摸、无法量化的;而西方古典园林则生来就已经被量化、被确定了;正是中国园林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人神秘的、不可言状的感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山竹捧映的苏州园林,淡雅韵致尤如水墨画一般摇曳于春秋冬夏,江南私家园林就是要打破人为的东西,但又并非完全不顾尺度和分寸,而是更高层次上的掌控它们,做到看似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实际上有合乎完美的内在规律。充满了独特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正是这种存在于私园中的气韵使每座园林具有自己的性格和生命,在大一统的城市肌理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独特魅力。
  气韵的不言之言,正如汩汩暗流,将园中人与园中景微妙地联系起来,使二者产生内在沟通,让人留连忘返。《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传统思想认为最理想,最完美的。象是不具有形状的,最美的事物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样的大象’“大美”只能通过审美主体的主观想象去领会;只能依靠园林的“神格”“妙格”能格去体现去诱导。好的园林正应该像我们祖国的秀美山川那样,具有那种吸引人去想象、能打动人们去深思的内在精神。
  3、“意境”审美形态的体现
  意境是一种完全自觉自足的审美形态,它是个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它以形态为依据而又超越对象,达到主体心灵与对象形态的水乳交融,中国园林讲究意境,并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其他艺术门类就更为明晰。园林中意境主客统一的极致是物我两忘。我国的颐和园正是这一审美特征的典范。
  当作为审美主体的自身与审美客体的颐和园风景相融合,这种意境就完成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使人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得到了审美的心灵的自由,眼前的景致唤起了记忆中的景,唤起了思想中的景,产生了虚幻的景,使人的内心解放,随景致在意境的时空中遨游,体验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以颐和园为例,园内建筑和园林的结合天衣无缝,完美和谐,这也正迎合了道家对待自然的“为而不恃、主而不宰”的意境态度,同时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形态“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
  情景交融是“情”与“景”的互相发现,互相激发。而情景交融要上升为意境就要求欣赏者的睛”与园林的“景”互相升华,欣赏者的情感投射到景象,使园林的景也带上了欣赏者的情感。相反,园林的景使本来欣赏者不可名状的情感获得了外在形象,此之谓。情景交融,然后,产生了令人感动的意境。在这样的园林中,欣赏者在纯粹的精神活动中获得自由的存在;从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园林的发展随着中和——气韵——意境的渗入而渐渐成熟至其顶峰,同时,这三种审美形态在园林中的体现也既可以同时共存,又有历史递进,既有逻辑上的并列、对应,又有内涵、外延上的丰富、深化,体现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而今的风景园林发展更需要寻根,探求自己的文化灵魂,才能在世界园林之林有立足,此间,传统审美形态的作用必将展示其更加有力的作用,昭示其在现代风景园林发展中的深远影响。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意境,传神,优美,崇高)~

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审美形态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思想。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审美形态与宗教: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联系在一起,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官切。审美形态与哲学:西方在总体上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和”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一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二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三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四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西方有:优美与崇高、丑与荒诞、悲剧和喜剧
中国古代:气韵、意境、中和、神妙

我国传统审美的特点
答:这审美观 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形上思维的性质,但又不同于西方的形而上学,它是一种人学形而上学,不离形而下者而在。二,整体性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偏重综合,弱于分析,许多概念带有模糊性,但这种系统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却体现出典型的东方美学智慧,例如观风俗以知盛衰 、以大观小 等。三,是一种...

什么是素朴和华丽以及他们的审美意义是什么?
答:素朴的意思是质朴无华。华丽的意思是华贵美丽。素朴美与华丽美是两种基本的审美形态,也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两种普遍而典型的美学风格类型,在戏曲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都有深刻而全面的体现。纵观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历程,素朴美与华丽美是两个基本的审美维度,戏曲艺术的美学风格,始终穿行于其间。戏曲的素朴美、...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有哪些?
答:6、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存在的虚妄与现实的荒谬。审美形态对文化的影响 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长期受到古代希伯莱教和基督教的影响,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上帝和理性成为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两极。审美活动最初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如悲喜剧就有酒神和日神相关...

艺术与审美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和情趣的有哪些
答:4、古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人生命情调与心灵律动的形态,在这片天地中,交融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情趣、审美观念以及空间意识。而且,从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寻摸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园林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中国古典园林从立意构思、掇山理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有哪些
答:5. **虚实相生**:强调在创作时要留有想象空间,是一种追求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审美观念。6. **气韵生动**:强调在描绘对象时要表现出其内在精神和生命力,是一种追求生命力和活力的审美观念。7. **形神兼备**:强调在描绘对象时要表现出其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真实的审美观念...

跪求中国古代各时期审美观点
答: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答: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审美观是怎样的
答: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的人们,审美观会产生巨大变化。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由于当时七雄争霸,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

中国古典美学分几个阶段,代表人物,思想理论
答:中国古典美学之特色在于,其以“意象”或“意境”为基本审美范畴,而对“美”范畴讨论甚少。但是,虽无美学之称呼,但古人的审美活动并未停止过。“中国审美文化从有了仪式和装饰品的山顶洞人算起,有近2万年”[1](张,9)(正文中圆括号内的汉字指引文作者,数字指引文页数。下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中国...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
答: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从线条、色彩、意境等方面阐述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线条的表现力和构成性 中国画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和构成性,因此线条成为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表现画面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手段,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