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作者&投稿:尘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袁隆平对成长环境有的认识和判断:

1、战争的苦难使他立志报效祖国。

袁隆平出生时社会处在急剧动荡的阶段,日本的铁蹄正践踏着中国。袁隆平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逃难中饱尝艰辛,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尸横遍地的街巷,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

磨难和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旧中国苦难的原因。这为他日后努力学习,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埋下了伏笔。

2、教师出身的母亲使得他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培养他袁隆平勇于探索的精神。

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

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母就是这样,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适时地给予教育。袁母讲这则故事时,袁隆平还小,不理解母亲的用意。长大成人以后,经历了一些功名利禄的引诱后,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聪慧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他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

扩展资料:

袁隆平主要事迹:

1、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2、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3、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4、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的故事
答: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4、服从分配 1953年夏,4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袁隆平和其他同学一样,面临着毕业分配的选择。7月下旬,学校在礼堂举行分配动员大会,向毕...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简短
答: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的故事
答: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

袁隆平小故事
答:“……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须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

袁隆平是哪里人
答: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袁隆平的脑海。为此,袁隆平...

袁隆平的妻子简介
答: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袁隆平有三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是“属于他的”,老大长年跟奶奶生活在重庆,是属于奶奶的,老三从小跟着外婆过,属于外婆。

《袁隆平》观后感
答:一、热爱人民,坚持不懈,寻求真理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目睹过生活在落后中国人民忍饥挨饿的悲惨,所以,农学院毕业后积极投身到农学教育的第一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中国人民吃饱饭、不挨饿。为了祖国的建设,他放弃了参加空军的机会,敢想敢干,在湘西安江农校扎下深根,立志要在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