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威胁因素有哪些?

作者&投稿:离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前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威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网络攻击:包括黑客攻击、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这些攻击可能会导致机密信息泄露、系统瘫痪等后果。

  • 数据泄露:包括外部攻击、内部员工犯错等,这些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公司机密信息泄露等。

  • 移动设备威胁:包括移动设备丢失、非法访问、恶意软件等,这些威胁会导致设备数据被窃取或者远程控制等。

  • 供应链安全问题:包括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安全漏洞、恶意软件、恶意操作等,这些威胁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信息安全。

  • 人为因素:包括员工意识不到位、疏忽大意、社交工程等,这些威胁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

  • 物理安全问题:包括设备丢失、设备损坏、设备盗窃等,这些威胁会导致设备数据的泄露。

  •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因素,企业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安全风险因素


1)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不强。


国家重要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网络是我们信息安全防护的重点,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基础网络主要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重要的信息系统包括铁路、政府、银行、证券、电力、民航、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虽然我们在这些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安全防护能力仍然不强。主要表现在:


①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投入不够,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制度,设计与建设不同步。

② 安全体系不完善,整体安全还十分脆弱。


③ 关键领域缺乏自主产品,高端产品严重依赖国外,无形埋下了安全隐患。 我国计算机产品大都是国外的品牌,技术上受制于人,如果被人预先植入后门,很难发现,届时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2)失泄密隐患严重。
随着企业及个人数据累计量的增加,数据丢失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计量,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均可能随意受到威胁。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窃密与反窃密的斗争愈演愈烈,特别在信息安全领域,保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信息时代泄密途径日益增多,比如互联网泄密、手机泄密、电磁波泄密、移动存储介质泄密等新的技术发展也给信息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二、人为恶意攻击
相对物理实体和硬件系统及自然灾害而言,精心设计的人为攻击威胁最大。人的因素最为复杂,思想最为活跃,不能用静止的方法和法律、法规加以防护,这是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人为恶意攻击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的目的在于篡改系统中信息的内容,以各种方式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被动攻击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信息的截获和窃取。总之不管是主动攻击还是被动攻击,都给信息安全带来巨大损失。攻击者常用的攻击手段有木马、黑客后门、网页脚本、垃圾邮件等。


三、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面对复杂、严峻的信息安全管理形势,根据信息安全风险的来源和层次,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措施,谋求构建立体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逐渐成为共识。与反恐、环保、粮食安全等安全问题一样,信息安全也呈现出全球性、突发性、扩散性等特点。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全球性、互联性、信息资源和数据共享性等,又使其本身极易受到攻击,攻击的不可预测性、危害的连锁扩散性大大增强了信息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信息安全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起步比较晚,基础性研究较为薄弱。研究的核心仅仅停留在信息安全法规的出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定及一些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细则,应用性研究、前沿性研究不强。这些研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管理底子薄,漏洞多的现状。
但这些威胁根据其性质,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泄露:保护的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给某个非授权的实体。


(2) 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数据被非授权地进行增删、修改或破坏而受到损失。


(3) 拒绝服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被无条件地阻止。


(4) 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某一资源被某个非授权的人,或以非授权的方式使用。


(5) 窃听: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敏感信息。例如对通信线路中传输的信号搭线监听,或者利用通信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泄露截取有用信息等。


(6) 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总量的变化等参数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7) 假冒:通过欺骗通信系统或用户,达到非法用户冒充成为合法用户,或者特权小的用户冒充成为特权大的用户的目的。我们平常所说的黑客大多采用的就是假冒攻击。授权的权利或特权。例如:攻击者通过各种攻击手段发现原本应保密,但是却又暴露出来的一些系统“特性”,利用这些“特性”,攻击者可以绕过防线守卫者侵入系统的内部。

(9) 授权侵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却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


(10)抵赖:这是一种来自用户的攻击,涵盖范围比较广泛,比如,否认自己曾经发布过的某条消息、伪造一份对方来信等。


(11)计算机病毒:这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行为类似病毒,故称作计算机病毒。


(12)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由于当前约束操作信息行为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人打法律的擦边球,这就给信息窃取、信息破坏者以可趁之机。



~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答:信息内容安全威胁包括淫秽、色情、赌博及有害信息、垃圾电子邮件等威胁。信息网络自身的脆弱性导致的威胁包括在信息输入、处理、传输、存储、输出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容易被篡改、伪造、破坏、窃取、泄漏等不安全因素;在信息网络自身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安全漏洞、隐蔽信道和后门等不安全因素...

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
答:对网络本身的威胁包括对网络设备和网络软件系统平台的威胁;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除了包括对网络中数据的威胁外,还包括对处理这些数据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威胁。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人为的无意失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网络软件系统的漏洞和“后门”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为的无意失误是...

信息系统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哪些?
答:信息系统安全面临的主要的威胁有:1、信息泄露: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给非授权的实体。2、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在未授权的情况下数据被增删、修改或破坏而受到损失。3、拒绝服务:停止服务,阻止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4、非授权访问:没有预先经过同意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5、授权侵犯:利用授权将权限...

一般造成系统安全威胁的因素包括
答:拒绝服务:它不断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干扰,改变其正常的作业流程,执行无关程序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影响正常用户的使用,甚至使合法用户被排斥而不能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或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当前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威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攻击:包括黑客攻击、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这些攻击...

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是什么
答: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其中包括如何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消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如UniNAC、DLP等,只要存在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

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答: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5.黑客: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backer)。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信息系统安全时代的安全威胁主要有哪些
答:人为威胁包括:①人为攻击,指通过攻击系统的弱点,以达到破坏、欺骗、窃取数据等目的,使得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用性等受到伤害,造成经济上或政治上的损失。人为攻击又分为偶然事故和恶意攻击。②安全缺陷,所有的网络信息系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缺陷。③软件漏洞,在网络信息...

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物理安全问题:包括设备丢失、设备损坏、设备盗窃等,这些威胁会导致设备数据的泄露。信息安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为的是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中国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始终保持着良好记录。...

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答:3. 网络暴力和欺凌:网络环境中,个人信息的暴露和滥用,网络欺凌等也是威胁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4. 内部威胁:来自公司内部员工的安全威胁可能来自于员工无意或故意的不当行为,如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敏感信息等。5. 系统漏洞和配置错误:如果网络系统存在漏洞,或者系统配置不当,可能会被黑客利用进行...

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答:3. 网络暴力和欺凌:个人信息暴露和滥用,恶意评论和欺凌行为可能对用户造成心理和社交伤害。4. 数据泄露:重要数据若未得到妥善保护,可能因安全措施不足或黑客攻击等原因泄露,导致严重损失。5. 内部威胁:内部员工可能无意或故意泄露敏感信息,破坏数据,甚至利用职权进行非法活动。6. 技术漏洞: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