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新解(七)道隐三皇

作者&投稿:泊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知北游(七)

第七章 道隐三皇

这则寓言的寓意几乎完全隐藏在人名里,若不对人名作一番解读,很难看清庄子究竟想说什么。庄子在这里告诉人们,文明在启迪,社会在强盛,但道德却在走向衰败,再次表达了老庄学派对文明的批判。

【译文】妸荷甘与神农一起师学与老龙吉。这一日正午,神农正闭门合目,双手抱拥权杖练习打坐,妸荷甘突然推门闯入,急声道:“老龙归天了!”神农魂还没来得急收回,就惊得一下子从地上弹了起来,站稳后“啪”的一声,权杖落地,绝望地大声狂呼:“恩师这是嫌我愚笨荒诞,所以才撒手不管走了。完了!师傅怎么就没向我面授半句至道真言就驾鹤西去了呀!”

妸荷甘 ,暗指女娲。娲为何读蛙,恐怕是个千古之谜。据《说文解字》,“娲从女,呙声”。呙作为姓氏有多个读音,一读郭(较普遍),一读戈(《正字通》读音)。妸,左右拆开是女可,可在古文中就是歌(《说文解字》注,“可,哥,古文歌”)。庄子在这里取的是“可”的“歌”音,对应的是呙姓的《正字通》读音“戈”。于是,女可就是女呙,妸就是娲。荷甘,谐音河干,指女娲补天,治愈了水患。关于女娲的传说,大致有两个谱系。一把女娲视为创世女神,用黄土创造了最初的人类。屈原的《天问》就是女娲造人说的佐证:“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又是谁造出来的呢?另一个谱系就是女娲是女皇。有关女娲为皇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览冥训》,提到了伏羲、女娲以德治天下,其中也详细地讲述了女娲炼七彩石补天,最终治愈水患的全部经过。

老龙吉 ,暗指伏羲。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游玩雷泽时见到雷神留下的一个巨大脚印,因好奇就踩了一下,顿时觉得巨蟒缠身,于是怀上了伏羲,怀孕十二年后伏羲出生,居然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伏羲后来创立了以龙为图腾的父系社会,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也因此而来。所以,老龙就是指伏羲的龙图腾;吉,是指伏羲发明了八卦,掌握了天文历法。关于八卦,相传伏羲在黄河边漫步,忽见一龙马浮出水面,龙马背负玉板献给了伏羲,玉板上面刻有一副河图,于是伏羲根据河图发明了八卦。河图的内涵之丰富对今天的智力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以河图的出现为标志,伏羲时代的文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始使用文字,有了数理演算,出现了基于阴阳五行的天文、地理、医学和易学,学会了织网捕猎、驯养家畜,也懂得了烹饪和厨艺,而且发明了土埙和笙笛之类的音乐,婚姻习俗开始变革,摆脱了血亲通婚,开始实行男聘女嫁,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开始经历深层次的重构。

神农 ,指神农氏。庄子没有再隐去神农的名号也许就是为了给我们一点暗示。神农制耒耜,种五谷,发明了农具,教会了人们驯化野生植物,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农耕时代;尝百草,发明了草药治病;立市廛,首辟当日贸易市场,以物易物,形成了最早的商业;织麻布,学会了织布着衣裳,不再依赖于穿着兽皮。农业生产的推广相对于渔猎方式能提供更丰富的食物,促进了人类的繁衍。关于神农是否就是炎帝,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神农氏和炎帝是一回事,前者代表所处的朝代,后者指该朝代的帝王。另一说认为神农氏和炎帝分别是两个人:神农氏是个延续了至少数百年的朝代,炎帝和黄帝是这个朝代末期两个兴起的部落,互相争霸,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取代神农氏建立了新的王朝。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不改变神农是继伏羲之后、黄帝之前治理天下的这一地位。有传说认为神农是伏羲和女娲的外孙,伏羲死后传位女娲,女娲死后又传位神农。这一相传谱系刚好与这则寓言的人物关系遥相呼应。 

弇 堈(读掩钢)吊 ,暗指弇兹氏。弇,代表弇兹氏,也是华胥氏的别名,是存在于伏羲氏之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堈,表示土岗,象征此时母系社会已经结束,弇兹氏被埋葬在了坟墓里;吊,代表绳子,指弇兹氏发明了搓绳技术,创立了结绳记事。 弇兹氏与燧人氏处在同一时代,为两个不同的部落,两部落因通婚而结盟。 母系社会实行的是走婚制,此时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伏羲的父亲有的说是燧人氏,有的说是雷神。伏羲与女娲传说是华胥氏所生的兄妹,之后又结为了夫妻,这些都是母系社会的特征。庄子在这里安排了弇堈吊这么一个阴间的角色,是在导演一场上古母系社会游历父系社会的穿越戏。

庄子版三皇。 三皇五帝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三皇具体是谁有多个不同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伏羲、女娲、神农。按这一说,伏羲死后,女娲继承了皇位,其间出现了短暂的母系社会复辟。女娲死后,皇位又传给了神农,神农继位后又再次恢复了父系社会。但这一说法有违儒家男尊女卑的伦理观,所以在《尚书大传》、《尚书序》等儒家经典中找不到女娲称皇的记载,反而把更早的燧人氏或更晚的黄帝搬出来替代了女娲。 皇 字的确切内涵是君主社会的王权。皇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左下为戉(读越),右上为王冠,表示头戴王冠右手持戉,这是王权的象征。戉,形如斧,最初是祭祀时的礼器,是用来与上天沟通的。王权的形成可以说始于伏羲时代,社会管理开始探索分而治之和分级管理,从而出现了最初形态的贵族阶层。燧人氏的时代仍处在母系社会,王权还没有真正形成,若以王权为标志,燧人氏自然不在三皇之列。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在《吕氏春秋》等先秦著作中有明确记载,经考证后也被司马迁纳入了《史记》。把皇帝从五帝升格为三皇是隋唐之后的儒家所为,包括名为先秦实为唐宋改编的《世本》。所以女娲为三皇之一到显得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庄子这则寓言所描写的人物关系,揭示了伏羲、女娲、神农可能是最初的三代皇权,这可视为庄子版的三皇。这一时代背景对于我们解读这则寓言至关重要。

神农并非白日做梦。 本段的流行解读历来有误,把神农练功打坐说成是趴桌上睡大觉。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 伏羲时代,统治阶层与普通百姓在知识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普通百姓几乎目不识丁,而统治阶层却掌握了丰富的生产、管理、医疗、气象和天文知识,使得统治阶层在普通百姓眼里就像神一样,仿佛能够先知先觉,可以与天对话。所以,王权和巫术往往是高度统一的。知识成了统治阶层的垄断财富,被称为官学,仅限于在贵族阶层这一小范围内传授。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就是指贵族之间相互传授巫术和其他管理知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老龙吉是把妸荷甘和神农都作为接班人在培养,反映了当时并没有男尊女卑的概念,这也为女娲后来继位伏羲称皇提供了一丝佐证。 神农隐几,阖(读合)户昼瞑 ,是说神农大白天关着门在练打坐,与天神对话; 隐几 ,指清除心中的意念;隐,驱除的意思,几通机,指心机。所以,隐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打坐。历代庄注将隐几理解为凭靠几案,一无依据,二与语境不符。阖户,关着门;暝,闭上眼睛。这时,妸荷甘突然闯进来说:“老龙死了!” 日中奓 (读奢) 户 而入: 日中,中午;奓户,是推开房门。妸荷甘来得风风火火,显然是刚得知老龙吉死去的噩耗,急于跑来告知神农。

“笑”字的困惑。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句中的 笑 字若按常规来理解感觉十分不妥。作为一种策略,让我们暂且先跳过 笑 字,体会一下当时的语境,细细品尝一番庄子那极其传神的描绘。首先, 神农隐几拥杖而起 ,为什么要强调 隐几 ?因为神农正在打坐,已入佳境,意念尽消。这时妸荷甘突然闯进来说老龙死了,神农因条件反射一下子从地上弹了起来。人虽然已经站起来了,可是魂还没有回来,所以是 隐几拥杖而起 。就像我们平时正在做梦,突然被人叫醒,人是醒了,可是魂还在梦里。另外,这里的一个细节是 拥杖 ,为什么是拥杖?神农风华正茂,不瘸不跛,何须拐杖?况且人还坐在那里?所以这杖并不是普通的拐杖,而是权杖,是权力的标志。抱着权杖打坐,是在通过权力与上天沟通,没有权杖老天爷不认。 嚗 (读博) 然放杖 ,是说神农在魂回之前,权杖还抓在手里,可一旦神农的魂回来了,“啪”的一声,权杖掉在了地上,这是因为人只有当意识唤醒之后才会感到真正得吃惊;嚗,表示权杖落地的声音。你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神农惊讶的样子!神农究竟为何如此震惊下文会给出答案。现在,我们已经还原出了当时的语境,回过头来再看一看 笑 字究竟该怎么理解。笑,有两种解释,一是高兴,二是嘲笑。从当时的语境体会,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放在这都不贴切。不知庄注鼻祖郭象和成玄英是如何体会当时的语境的,他们的解释竟然是:人死不足以惊,不足以哀,所以神农放杖而笑了。神农怎么就不惊呢?他又怎么笑得出来呢?是高兴?还是嘲笑?显然,这种解释毫无逻辑支撑,但却忽悠了两千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无独有偶,《左传·哀公》也抛出了一个类似的“笑”字谜,同样也困扰人们至今。字谜的背景如下:哀公二十年,越王勾践包围了吴国,欲将吴国一举剿灭。吴国的盟国晋国按盟约应出兵相救,但晋国此时却选择了袖手旁观。有趣的是晋国虽不愿出力,却还不忘礼仪,于是晋国大夫赵孟派了家臣楚隆前往吴国致歉。吴王夫差了解了楚隆的来意后,居然也风度翩翩,下拜叩首,说自己不才,惹了麻烦,还让对方担心了,并给了来使一份小礼物以示答谢。临走吴王又说,勾践这回肯定是不会放过我了,我算是完了,“溺人必笑,吾将有问也,史黯何以得为君子?”史黯是晋国的史官,曾预言吴国不出四十年将亡国。这里的 溺人必笑 ,也困扰了《左传》译读两千年。溺人,是掉了河里要淹死的人,为什么就必然要笑呢?流行的解释是将死之人,强颜欢笑,但信服的的人并不多。现在,让我们回归常理来审视一下现实,掉到河里要淹死的人,一旦头透露出水面,第一反应是什么?大呼救命!绝不会摆一个姿式向你微笑。那么“笑”不就是“叫”吗!因此,吴王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快淹死的人必然要叫一叫,我现在也快完蛋了,死也得死个明白,就想问问,为什么史黯早就预言吴国要亡国?好了, 笑就是叫 在这里说得通,若你把这解释用到前面 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不仅也说得通,而且与语境十分吻合,神农因震惊而叫。如果你对这样解释还不放心,我们可以再从造字的角度来验证一下。笑的古体字是𥬇,上竹下犬,表示竹林里面有条狗,你看不见狗,只能听到狗叫声,因此,笑表示狗叫。同样,哭是上面双口下面犬,表示你看到的是狗不断地张着口在嚎。可见,哭笑最初都是用来描述狗的,后来才转借过来描述人的,笑是代表人在叫,哭则是人张着口在不断地嚎。

 

神农为何震惊。 听到老龙吉的死讯,神农为什么如此吃惊呢?是有道理的。因为妸荷甘和神农都是作为储君在培养,可是直到老龙吉升天,他一直没有传授给两位高徒如何才能得道。在神农眼里,不通道何以为王?可见神农内心认为王者必须有道。如今老龙吉撒手归天,谁还能再传授给他道呢?这才是神农吃惊的真正原因。所以,神农几乎是绝望地在叫喊,“ 天知予僻陋谩诞,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 天 ,是神农对老龙吉的尊称,可见神农对老龙吉是十分敬仰的,这就更不可能笑得出来了。 知予僻陋谩诞 , 故弃予而死 是说,老龙吉一定是嫌我愚钝荒诞,所以抛下我不管走了;知,作嫌弃解。 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完了!夫子还没向我传授一丁点至道真言就这么走了!夫子,同样是指老龙吉;发予之狂言,指向神农传授道;狂言,是说真正的悟道之言一般人都听不懂,所以被称为狂言;死矣夫,真的就这样死了,夫表示强调。

 

【译文】弇堈吊听说神农如此激动,不禁感慨道:“但凡悟道真人,必然是天下求道君子所倾慕向往的。如今若以道的标准衡量,老龙吉所悟之道最多也就算是秋天毫毛的万分之一,却也未能将其所得之道传于后人,又更何况那些真正悟道的真人呢!道看无形,听无声,对于求道之人来说,那只能是高深莫测,不可望,更不可及。所以,凡是夸夸其谈,大谈所谓道德之人,其实根本就不知什么是道。”

道不相传。 最后这一幕是点睛之笔,庄子搬出了阴间的弇堈吊上演了一场穿越大戏。弇堈吊是母系社会的象征,阅尽人间沧桑,故有资格评头论足。见到神农如此激动,颇有感慨道:“ 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就是说,成为真正能够明白道的人,是天下所有君子说向往的事。显然,老妇人对神农的评价还是满意的,认为神农真心求道,虽然尚未悟道,也还称得上君子。体道者,指能够体悟道的人,即得道之人。君子,指类似神农这样真心求道但尚未得道之人。系,是牵挂、向往的意思。 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 如今站在道的角度来衡量,那些求得了一丁点道术的人,恐怕 连毫毛尖子的万分之一都达不到, 都不肯将他的道术传人,又更可况真正的得道之人呢!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道虚而无形无声,对于那些探讨道的人来讲,是那么神秘莫测。所以,人们谈论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于,对于。人之论道者,那些谈论道的人,指求道之人。谓,称为;这里理解成视之为冥冥。冥冥,本意幽暗不明,这里引申为深邃莫测。

庄子的画外音。 庄子在这里直接展现的画面是什么?老龙吉在神农眼里至高无上,通天悟道;但在弇堈吊看来,若与先辈相比,老龙吉的所谓悟道只不过皮毛而已,连毫毛尖子的万分之一都达不到。神农因师傅驾鹤西去而顿首投足,痛感从此将再无高人相传道术,一派绝望。可见道不侍三皇,自隐而去,所以道不相传,一代不如一代,这是我们从寓言中直接捕捉到的画面。然而,这则寓言的人物和时代背景却又向我们展现了另一幅历史画圈:伏羲开启了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人类从蒙荒中走出,文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之后的女娲、神农继承了伏羲的事业,再次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点。两幅画面的叠加,道出了庄子的忧虑与无奈,这种对文明的批判,在庄子《缮性篇》中作了更直白的表达: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

庄子的名言名句集锦
答:《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职场人: 庄子的话,不仅仅是“逍遥自在”
答:《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外篇·达生》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

杨光祖讲解《庄子》
答:《让王》 14、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15、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1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

60句庄子有深意的名言
答:《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庄子名言 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

庄子十大名言(庄子名言85句赏心悦目的话)
答:《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

茶道的概念:饮茶之道和修茶之道
答: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在于万事万物,“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在瓦甓”,“无所不在”,“无逃乎物”,“周、遍、咸”(《庄子·知北游》)。禅宗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景德传灯录》卷...

庄子名言,庄子语录
答:《让王》 14、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15、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1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

上古先秦文选里面的经典名言
答: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庄子》名句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

求庄子哲理名句和与庄子有关的文章
答:《庄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齐物论》 4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