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大发展?

作者&投稿:隗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建国60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大发展有哪些呢,下面中达咨询招投标老师为你解答以供参考。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 回忆60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巨大发展,是60年前所不敢想象的。 我1952年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从上海来北京参加伟大的首都建设,刚到北京我立即考察了北京的市政和建筑, 发现全北京仅有两幢8层高楼以及少量的多层建筑,整个北京市容很差。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中期,除了国庆10周年的十大建筑外,建筑业发展速度并不理想,尤其在60~70年代建筑业不振兴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76年。 在这一阶段北京建筑以多层(6层以下)为主,极少有高层建筑(十几层)。 1976年终于有了突破,北京开始建设前三门 十里长街40万m2以住宅为主的高层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并大面积采用大模板施工工艺(当时由法国引进),尤其是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大模板施工工艺为主体的高层建筑开始迅速发展。 从此,北京高层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涌现。 到了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建筑业在全国(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局面, 从而带动了施工技术的大发展。30年以来,全国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施工技术、施工水平与日俱进, 建筑业发展速度在全世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目前仅北京市每年在施面积都超过1亿m2,相当于解放前全北京原有建筑面积的6~7倍, 全国其他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及许多中型城市都是日新月异,即使在一般县一级的小城市,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也纷纷拔地而起。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施工技术也突飞猛进,突出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1 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现场运输是靠扁担人工搬运 。1959年开始号召放下扁担采用手推车。 垂直运输由肩挑人扛的人工搬运变为使用井架卷扬机,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70年代初, 当时也试用了一些自制塔式起重机或轻型起重机,但数量极少,全北京只有十几台塔吊;70年代中期才普遍推广了塔式起重机等大型机械。现场水平运输从70年代初期通过技术革新, 开始由工地自制小型翻斗车逐步代替了手推车,到80年代初施工现场基本实现了水平运输机械化, 全国其他地区(除上海外)则比北京晚5~10年。 土方工程在50-70年代初基本上是人工开挖, 只有少量土方量大的工地采用屈指可数的几台进口挖土机, 到了80年代才逐步实现了土方施工机械化(包括挖运及回填)。2 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水平和专业化施工有了迅速发展我国建筑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大而全和小而全,每个工程都由一个综合施工公司包揽工程的全部项目(除个别门窗外)。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工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再加上城市现场场地十分狭小紧缺,分包项目日渐增多,促使在较短时期内很快实现了混凝土集中搅拌(预拌混凝土),各种专业化的公司(厂)也都纷纷成立(如幕墙公司、装饰公司、防水公司等)。 一般总包只承担结构工程,土方、护坡、防水、装饰等都由专业公司进行分包,从而大大提高了专业化和工厂化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专业化施工的发展,各专业的技术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目前一个大工程往往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分包单位参与施工,从而使我国建筑业在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我国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工艺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运行, 北京在1956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现代化预制构件厂,主要生产小型构件(如空心楼板等)。从1958年开始,预制构件厂犹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许多二级公司和工区都有自己的预制构件厂。此外,由于当时工业建筑建设量大, 除预制构件厂生产一些中小型构件外,一些大型构件(如预制桁架、柱等)都在施工现场就地预制,达到强度要求后就地吊装,当时还没有大型吊车, 往往采用独脚扒杆、 人字桅杆等土法上马。 60年代初北京多层厂房(框架结构)较多,工地都采用了现场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就地安装(如北京的232工厂)。 绝大部分的民用建筑楼板在60-70年代一般都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由预制构件厂供应,预制空心楼板一般均采用预应力(或非预应力)长线法生产,有3m多长的短向板,也有6m左右的长向板。 70年代不少框架结构的公用建筑也都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 同时在多层住宅工程中也大力推广全预制装配式结构,包括内、外墙体都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壁板,并且在钢筋混凝土高层(12层)建筑中也开始研制推广。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随着前三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现浇大模板施工工艺的出现, 全装配结构住宅随即停止步伐。 1976年前三门大街40万m2(以高层住宅为主)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采用大模板施工工艺, 北京发展高层建筑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结构形式是外墙采用预制壁板(墙板),内墙全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楼板为预制空心楼板,内隔墙为加气条板,这种结构体系施工方便,进度快,基本上没有抹灰作业,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后来由于商品混凝土的迅速发展,为了降低成本,逐步演变为内外墙体全现浇,楼板也取消预制采用现浇。这种钢筋混凝土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大模板施工工艺,一直沿用至今,尤其在住宅、宾馆和饭店等工程中更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该体系虽然采用了大批混凝土的现浇工艺, 但由于预拌混凝土及泵送技术等的持续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工厂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成为发展工业化施工的一条重要途径。3 模板、脚手架工程有较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 建筑施工基本上都采用杉木脚手架和木模板,因为当时我国钢材非常紧张,木模板一直沿用到70年代中期。 模板工程所用的支撑系统、 木龙骨、 模板面板分别采用了10 cm-10 cm,5 cm-10 cm方木,面板采用1.5cm厚的木板(锯材),梁、柱采用5cm厚板以节约木材。 60-70年代还充分利用短、残木料拼成小型定型木模板周转使用, 在这期间极少使用钢模板或钢支柱。 直到1976年出现了北京前三门40万m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大模板施工体系后, 才开始采用钢制大模板,不久又从日本引进了组合定型小钢模体系,由2.3~2.5mm厚的钢板制成,宽度分别为100mm,150 mm,200 mm,250 mm及300 mm, 长度分别为600mm,900mm,1200mm,1500mm及1800mm,四边框肋高为55mm。从80年代初开始引进,一直沿用到90年代,这种小钢模使用方便,周转次数多,耐久性好,易于拼装,可用于楼板、梁、柱等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与钢大模配套使用,颇受欢迎,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拼缝太多,模板整体刚度不理想, 成型后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平整度差。因此,80年代末开始研究试用600mm宽的中型钢框木面板的中型定型组合模板,9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大大减少了拼缝,从而使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平整度得到了控制,很受欢迎。由于木胶合面板容易损坏且与钢框接合不牢, 逐步又将木面板改为全钢中型定型组合模板,一直维持到本世纪初。 随着项目经理部成立,项目核算出现,项目部为获取较好经济效益,不愿花巨资购买价格高的定型钢模, 而愿意采用低价的木质多层板及方木来制作模板, 这样工程完工即可摊销完,因此,近几年来木模板又卷土重来。 现浇楼板模板的立柱从8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采用了钢管, 有专用模板立柱,或利用碗口脚手架、扣件钢管架(当层高较高时采用)做支撑杆件,端头设有可调节的丝口调节器。80年代初及90年代个别工程还使用了飞模,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从90年代开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核心筒部位还成功地采用液压提升模板,效果较好,但未能大面积推广。北京在上世纪50年代脚手架工程都使用了杉篙脚手架,60年代初, 个别工程采用了钢管扣件脚手架,因投资大用不起,未能大面积推广。当时推广采用里脚手(有立柱式及平台式两种)解决砌砖脚手架。 外装饰施工采用挂架(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后来还出现了桥式外脚手架(结构施工用) 和从屋面悬吊下来的用钢管扣件临时组装成的吊架 (后逐步发展成为电动吊篮),主要解决高层建筑的外装修施工。 总之从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基本上处于不搭或少搭外脚手架, 用各种简易架子来代替。 同时该期间一般建筑以多层砖混结构为主,即使在前三门40万m2高层建筑中,外墙都采用了预制外墙板,装修采用了屋面吊架施工,亦未支搭外脚手架。直到80年代中期,由于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及复杂外形建筑的大量出现,同时我国钢材供应情况好转,才大量使用了钢管扣件脚手架;1988年亚运工程施工中又首次应用了碗口脚手架, 在模板支撑系统中可以不用拧螺栓,操作方便,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 2005年奥运工程建设开始,在水立方、机场航站楼等工程中又成功引进并推广了插片式的安得固脚手架,采用Q345级高强度钢管,外镀锌,用卡片连接,支撑系统工具标准化,因此又可叫模块脚手架,近几年来在北京迅速得到推广应用,不仅用于各种脚手架,且适用于作钢结构安装的承重平台,操作方便,节省钢材,支搭牢固,深受欢迎。 除了卡扣式外,最近在连接方面又出现了轮盤卡片式等多种连接形式。 为了少用钢材,从90年代开始推广了由钢管扣件脚手架组装成的提升外脚手架,脚手架只搭设4层,随进度逐层提升,提升可采用手动葫芦或电动设备。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

建筑施工环保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
答:现在,我们以及面临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科学研究表明,总体环境污染(空气、水、光、电磁和固体垃圾)中有34%与建筑业有关,并且建筑业也是一个耗能大户,全球有50%的能量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建筑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最近几年,正逐步走上大力发展高效...

浅谈现代建筑施工技术?
答:传统沥青防水施工在改进。防水施工在向冷作业方向发展,并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现代化设备正向大、重、高、柔和精密、高压、低温等方向发展,在设备安装工程中形成了大型设备整体吊装、自动焊接、气顶法、水浮法、电气快速接头安装、直埋式保温道等安装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在我国更多地反映...

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运用?
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以及经济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也在进一步地推进了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以推进我国建筑工程的长久持续发展。本文从简单的对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概述入手,分析了现代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性,具体介绍了防水施工技术应用,节能施工技术应用,钢筋衔接施工技术应用以及砖石...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及应用?
答: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均不断扩大,建筑工程的质量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为基础的技术之一,对建筑工程后期的顺利施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要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水平及其应用...

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_浅谈建筑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答:【摘要】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产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在阐述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从防水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钢筋连接、屋面施工、金刚砂耐磨地坪等几个常见的工程技术方面入手,分析了新施工技术,进而提出几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率、质量的提高...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答: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已经有这很长的发展历史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施工控制和施工前图纸设计水平已经较高,但是在各个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历史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现代社会经济技术...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答: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4]。二 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多孔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层的空心砖承重的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

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
答: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富含维C的水果为何不能做熟吃?中达咨询 2023-02-04 · 工程/服务/采购类标书制作,15年行业经验 中达咨询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超高层已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今天我们总结了超高层施工的几大要点,一起来看吧。如何做好超高层施工部署?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论文?
答: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对土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保障工程质量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传统的土木施工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土工工程的技术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切实的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将现代化的工程施工...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及推进建议?
答:目前我国绿色施工技术管理正处于发展阶段[16]。绿色施工技术不是新兴起的独立技术,而是建立在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用“可持续化”的发展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重新改良,从而达到最终绿色建造的目的[17]。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多层次目标的综合评价标准,此后十年间相继发布行业标准14余部之多,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