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这十年,我们如何论证五千年文明史?

作者&投稿:止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过去的十年,可谓是中国学术大发展的十年。

在大发展的潮流中,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根源的人文学科,历史学也步入了快车道,其中考古领域的成果尤为引人瞩目,以至有考古“黄金十年”的说法。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里,全国各地共推进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超过1万项,各种以考古为主题的展览更是超过了3万项,数量均远超以往。

考古的成果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研究的质量。围绕关乎中华文明的若干重要问题,过去十年的考古发现可谓成果斐然。本文将由此出发,从一些重要问题,观察过去十年的考古成就及其意义。

五千年文明的追踪

中国人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骄傲,但是在国际范围的学术讨论中,中国学者长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千年”究竟在哪里?中国虽然有浩如烟海的历史著述,但史书中可以明确年代的上限却只能追述到是公元前841年,要想再往前延伸,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考古学。

自上世纪开始,考古学家承担起了追溯中华文明历史的责任,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中华文明史的实证记录向前延伸了一大段。但即便如此,距离五千年还是存在差距。比如被很多网友寄予厚望的二里头遗址,且不论其是否就是夏朝的都城,根据考古学测定的年代,二里头距今不足四千年。还有被人称作“尧都”的陶寺遗址,考古测定的时间也只是在距今四千年上下。


图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都城遗址中心区多网格式布局示意图。新华社发(二里头考古工作队供图)

众所周知,唐尧虞舜已经是上古时代的帝王,如果他们活动的时间距离当下只有四千多年,那么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怎样表述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直是困扰中国学者的问题,以至于不少人提出,或许“四千年文明史”的说法更为稳妥。不过,最近十年的良渚考古发现,为解释“五千年文明史”重要问题提供了极佳路径。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良渚考古发掘就已经展开,并且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最初,良渚更多被视作一处有特色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其精美的玉器让人印象深刻。但近年来,通过更加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研究者在良渚有了全新发现。

通过更大范围内的考古,十余条五千年前的人工堤坝被发现,我们看到了良渚先民修建的水利系统。在水利灌溉与保护下,考古进一步显示,良渚不仅有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还有专业化的手工业。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以玉器为核心的礼制在良渚酝酿成型,进而出现了阶级分化、权力分配,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基于良渚的考古成果证明,五千年前的中国土地上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这不仅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有迹可循,也有力挑战了西方提出的“文明标准”概念。


这是良渚博物院展示的现代稻谷和良渚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右)的实物对比。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如果只有一处良渚,大概还会有人提出异议。但在过去十年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点开花、成果丰富,良渚只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其他如河南双槐树、平粮台,陕西石峁、芦山峁,湖北石家河、城河,山东焦家、岗上等遗址,从各个方面呈现了四千年、五千年左右的史前文明成果,无可辩驳得证实了中华文明在上古的踪迹。

考古学因其学科特点,向来承担着补充历史空白、追述文明起源的任务。对于大众而言,“文明起源”更是热切期盼的考古项目。于此而言,最近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称得上不负众望,考古人用丰硕成果延伸了中国历史的轴线,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文明脉络的连接

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的奠基可以追溯至万年前,距今八千年文明起源,六千年前加速,在距今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于四千年前形成王国,在三千年前出现稳固的王权,进而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事实上,若就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而言,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时间都比中国要早,但这些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鲜明的特性,中华文明不仅延续五千年,而且始终保持着独有的文明特色。但是,如何拿出证据,说明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来延绵不绝,又是一个困扰历史学家的难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就提出了“满天星斗说”学说,将中华大地上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划分为六大板块。在满天星斗理论下,早期中国大地上分布着诸多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后逐渐出现一支强大的文明,由“满天星斗”走入“月明星稀”,引导中华文明进入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

这个重要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成为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模式的重要出发点。但是,史前文明理论的完善还需要考古知识的支撑,近十年来的考古成果恰恰起到了这个关键作用,有力证明了中国早期历史从“满天繁星”到“月明星稀”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连接线”。


何尊铭文(资料图)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证明,在距今五千年前,从北方的西辽河到中原的黄河流域,再到长江中下游流域,诸如牛河梁、凌家滩、双槐树、良渚等诸多文化遗址都呈现出了早期文明的样貌。在约5000年前,中华大地的各区域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各处文化犹如满天星斗一般,在当时的亚欧大陆东端闪耀。

此后,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演进和斗争,在距今约3800年前后的中原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也更强大的文明形态。这股力量从二里头等处延伸,有力地向周边传播文化、辐射影响力,成为了此后中华文明的引领者与核心。

连接四、五千年之前的文明延续,需要足够有力的证据,这对当代的中国考古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的中国考古人,无论是技术准备还是知识储备,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过去,大众眼中的考古学家往往是“手铲释天书”,或是“洛阳铲看地脉”,更有离奇者,非要说考古与盗墓无异。但在最近十年里,这种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变。比如前不久火热一时的三星堆考古直播,让人们看到了高科技加持的“考古方舱”,看到了充满科技感、多学科交叉的考古实验室,也看到了考古学家的真实工作场景。


这是在四川省广汉市拍摄的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中新发现的青铜器局部。新华网资料图

在一流技术和精深研究的加持下,中国考古得出的结论是谁也无法质疑的。即便是西方第一流的学者,也对近年来中国考古的成就赞叹不已。2021年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公布不久,哈佛大学考古系主任在《华盛顿邮报》撰文,高度赞扬中国的考古成果,称当下为“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三星堆关乎的古蜀地文明,以及古蜀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关系,自然得到了证实。

有意思的是,在人文学科的许多领域里,中国学者花费很大的力气,也未必能让西方媒体安静下来。但在最近十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呈现的证据面前,有美国学者发现,美国媒体竟然对中国的考古发现“保持沉默”。其中的原因或许并不复杂。

延绵不绝的责任传承

上古研究并非考古学的全部,在广义范畴上,上到人类起源下到当今的文明史都可以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研究不仅在文明起源问题上成果斐然,还在许多重要的研究中发挥着作用,承担着考古学的责任。

比如在边疆地区,像新疆石城子遗址、北庭故城遗址,西藏藏玛不错遗址、当雄墓地等重要考古相继问世,不仅为探讨农业起源、族群迁徙、史前环境等话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而且无可争辩地证实了历史时期多民族的共存与交流。特别是古代西域的系列考古发现,有力补充了文字史料的缺失,清晰还原了古代中央政府治理与管辖西域的历史。

如果我们去观察最近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云南、海南等省区都屡有考古发现上榜。


经过长达6年的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基本确定,位于新疆奇台县境内的石城子遗址就是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图自新华网

考古学承担的责任不仅不止于古代,也在于近现代。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考古学自诞生之初就与民族兴亡紧密关联,直至今天也是如此。过去十年里,诸如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甲午海战沉船相继发现,相关考古研究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水下考古的先河,也为教育后人、警醒国人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

今日的中国考古学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且势不可挡。据统计,十年前的2012年,全国发掘项目约800项,而在十年后,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1400多项。长期以来被贴着“小众”标签的考古学,也在最近几年越发贴近公众。《考古公开课》、《国家宝藏》等节目一再被公众追捧,各地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掀起浪潮,就连具有玩具性质的考古盲盒也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需要代代传承,中国人不仅要开创未来,也要延续古往。而由于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愈发强大的影响力,中国考古学也必然会在国际舞台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过去十年成果辉煌,未来更值得期待。



~

为什么说中华上下五千年
答:3、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证明。1、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迂腐还是值得弘扬的?
答:在古代就有不少关于孝道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会激励着让,要遵守孝道,孝让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伦理,是一种积极的中国文化。即使放到今天也有积极的意义,今天我们也大力提倡孝道,因为这是我们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大力的传播这种优秀的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五千年文化中的优秀文化...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
答: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是把这些都当成了中华文明史也即“中国”诞生史的一部分。其认知脉络是,这些人类群团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交互作用圈,这也就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基础。随着1970年代末期以来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公布,中国在三代王朝文明之前即已出现了城市和国家,它们...

中华五千年文化,靠文字的记载,才能够一脉相传?
答: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如果上下五千年来说历史,是怎么样来描述的?
答:意思是说我国从黄帝和颛顼到今天有五千年的历史。至民国时期,梁启超曾在《民族浩歌》中写到:彬彬哉我文明!五千余岁历史古,光焰相续何绳绳。梁启超不仅创造了“中华民族”一词,也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概念发扬光大。为了重塑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近代的革命党人将黄帝这一传说中的上古...

我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人心何以至此?说说历史方面的原因,其他方面能说也行...
答:一直以来,中国官方在对国内的宣传中都宣称什么中国事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以此做为愚民教导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些可笑的论调还传播颇广,深刻人心,其实呢,只有稍有一点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种荒谬可笑的提法.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国际上...

...文明定义为3600余年,为何中国定义为五千年历史?
答:这已经是全人类研究文明的共识,这里没必要讨论。而在这个研究方法下,直接导致我们华夏文明丢失1500多年,因为目前没有找到任何证明夏以前(包含夏)文明的证据。也许会有国人说国际社会对中国文明不了解,也不公平,直接砍了我们1500多年。那我们先看看国际社会对国外几个文明研究是否公平、合理呢。首先说古...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请问这五千年指的是什么?
答: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专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科学家还发现山东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与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估计 "陶文"距今约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

5000年前古文字,西方各国不承认,专家:这个民族仍然在使用
答: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蕴含的文化精粹不计其数。从仓颉造字以来,文字一直都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命脉。但西方人却认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历史只有四千年左右,并没有我们认为的五千年之悠久。他们觉得文字的出现才是一个国家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之一,所以他们对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就产生了误区。 「 ”甲骨文”是...

文化是怎样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
答:我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它都可以延续下去并不断地分层。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显着且绝对独特的。在世界上四个古代文明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不断繁荣的文明。那么就会有很多人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就能做到文化不断层,文化又是怎么在五千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不断层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信仰都是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