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描述和观点的评述 先描述图片,再即兴评述观点

作者&投稿:大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花岗岩文献中涉及结晶分离作用的论述非常多,许多人倾向于用结晶分离作用或AFC过程来解释花岗岩成分的变化。这些描述和认识有道理吗?本书摘录其中的部分并予以探讨:

(1)某些论文和研究报告描述,一个地区的火山岩剖面可以从底部的玄武岩演化到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为一个连续过渡的系列。有的提出,一个大花岗岩基(例如八达岭花岗岩和涞源花岗岩)由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成,也是一个连续的演化系列。又如,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东南部的Mt Buller岩体包括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其中的花岗岩和辉长岩被认为是同源的,是幔源岩浆结晶分离作用形成的(Soesoo,2000)。还有人认为,玄武岩通过高度结晶分异作用可以直接衍生出A型花岗岩,甚至认为双峰式火山岩的酸性部分是基性火山岩结晶分离形成的。如本书前面的论述,上述说法是不可信的,我们应当回到野外去重新观察,以便得出正确的认识。

不错,基性堆晶岩也有与花岗岩共存的现象,如产于Bushveld和Skaergaard层状杂岩体中的花岗岩和蛇绿岩堆晶岩以及辉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那是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而非基性岩结晶分离的结果。证据是它们之间SiO2含量的不连续,存在明显的间断。例如,Skaergaard侵入体的SiO2范围在41%~49%之间,少量花斑岩的SiO2含量达60%左右(Best and Christiansen,2001 ),说明花斑岩不可能是玄武质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产物。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指与蛇绿岩有成因联系的)也是一样,其SiO2含量可高达60%~70%甚至更高,而且数量极少,多呈脉状、岩墙状、囊状等产出,也不可能与结晶分离作用产生的堆晶岩有关(张旗和周国庆,2001 )。相比玄武岩,花岗岩虽然也可以发生分异,但分异的程度很低,无法与玄武岩相提并论。而且,SiO2含量越高的花岗岩黏性越大,越难发生分异。但是,如果花岗岩中有水存在,可以降低花岗岩的黏性,但是,是否黏性低到允许花岗岩发生结晶分离还很难证明。

中酸性岩浆SiO2含量的变化很大(从56%~78%甚至更高),不可能用结晶分离作用来解释。如前所述,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黏性很大,角闪石和黑云母可以从岩浆中结晶出来,但是很难脱离开其晶出的初始位置而下沉;其次,野外也见不到与花岗岩相伴的由大量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组成的堆晶岩。因此,从安山岩演化为英安岩接着演化为流纹岩,只是猜想而已,缺少足够的证据。

(2)许多人研究花岗岩的结晶分离作用不是根据野外和薄片下的观察,而仅仅依据花岗岩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依靠哈克图解。如许多文献都将Sr随SiO2含量降低而减少解释为斜长石发生了结晶分离所致,其实并不见得,也可能与斜长石成分变化有关(见本章第5节)。因此,我们解释哈克图解应当是有前提和有条件的,应当与野外宏观和薄片微观现象、与岩浆的物理性质结合起来考虑。还有,许多文献将P和Zr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归结为是副矿物磷灰石和锆石发生了结晶分离的缘故。我们认为这是很少可能的,如本章第1节所述,矿物结晶分离需要一定的粒度,副矿物粒度太小,不可能发生重力分异,只能呈浮尘状漂浮于岩浆中,包括黏性小的玄武质岩浆中,此其一。其二,有人认为,花岗岩中P和Zr等元素含量的变化受副矿物(例如磷灰石和锆石)的控制(包括REE含量和分布型式),由于岩浆中磷灰石和锆石含量多,所以岩石富P和Zr。如果换一个思路,结论可能相反:是岩浆中的Zr和P的含量控制了磷灰石和锆石出现的数量,岩浆中上述元素含量高,形成的磷灰石和锆石数量则多,反之则少。

(3)前些年流行一种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该方法在“指南”中明确指出:属于同一超单元的岩石在空间分布上经常相伴而生,它们群居在一起构成一个“群居”岩体,最典型的是同心分带的侵入序列,由边缘到内部成分由较基性变为较酸性,或在结构上呈阶梯式连续变化,由中细粒→中粒→中粗粒。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理论认定凡是花岗岩都是由较基性向较酸性演化?由中细粒→中粒→中粗粒?如天津盘山花岗岩的实例(图13.5,据杨富全等,2007)。退一万步,即使大多数花岗岩是这样的演化关系,也不应当作为“指南”提出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照搬国外某些地区研究成果,囫囵吞枣的、僵化的作法,对于地质填图和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害的。

(4)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成因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是由基性的岩浆结晶分离形成的,理由是中酸性岩浆岩的Nd同位素比值与基性岩相当。有人提出,中国东部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可能是幔源母岩浆(辉长岩或玄武岩)在相对高压条件下结晶分离作用的产物,而非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果。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张旗等,2003a),因为:(1)中国东部中生代辉长岩和玄武岩的出露面积太小,不及花岗岩的1%,不可能分离出大规模的花岗质岩石;(2)有人解释辉长岩少是由于辉长岩因密度大而被留在地壳深部,这与基性岩浆黏性低容易侵位相矛盾;(3)许多层状侵入体的实例告诉我们,辉长岩不可能结晶分离出SiO2含量高达60%~70%的花岗岩,但是,部分熔融可以。因此,辉长岩结晶分离形成花岗岩的可能性只是一个猜想而已。北京昌平薛家石梁埃达克岩中有辉长岩产出,是幔源岩浆部分熔融形成的,与埃达克质的花岗岩和正长岩成因无关(王焰和张旗,2001 ;苏尚国等,2006)。涞源花岗岩内部有辉长岩和角闪石岩出露,后者由角闪石、斜方辉石、橄榄石和黑云母组成(常兆山等,2000),显然也是幔源成因的,不可能结晶分离形成规模比其大几百上千倍的花岗岩。

如果辉长质岩浆能够分离结晶为闪长质岩浆,接着分离形成花岗质岩浆,那么岩浆应当具有“金字塔”的分布特征,即辉长质岩浆数量最多(>90%),闪长质岩浆较多(<10%),花岗质岩浆数量最少(<1%)。而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恰恰相反:是花岗质岩浆最多(>80%),闪长质岩浆较少(<20%),辉长质岩浆最少(约1%),呈倒“金字塔”状。因此,基性岩分离结晶作用不可能解释中国东部花岗岩的成因。



如何写述评~

怎样写书评 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爱德华·豪尔 你是否想过阅读最近出的新书,然后就观感写点什么,为此还能获得报酬,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然,这便是书评。 摘自:编辑写作 着手准备 要想使文章得到发表,你不一定要为已出版的书撰写书评。许多家报纸,包括本地的消费者周报,都很高兴采用当地作家所写的有关本地区书籍的书评,地区性和特色杂志也发表书评。因此如果你熟悉某个特定地区或擅长某个特定主题,你就可以写信向出版社咨询。特别是当你对某书有好感,不妨说明你认为读者为什么会喜欢读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你尤其有资格来写这本书的书评。对此感兴趣的编辑会通过电话或信件的方式作出反应与你讨论。 开始做事之前,你手头必须有一本想为之作书评的书。你可以写信给出版商的宣传部,说明你想为哪一家刊物写该书的书评。如果该刊物的编辑曾给你回复,表示有兴趣读到你的书评,你应将此回复附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如果你已发表了一些书评,编辑对你的文章已有所了解。他们可能会给你寄来即将出版的书(出版前的平装版本),以答复你致宣传部经理的信。 开始时,不要为毫无报酬或报酬少而感到沮丧,就把它看作是一次练习的机会。我最初发表在本地周报上的几篇书评,每篇的报酬仅有5美元,但后来我将这几篇书评的剪报寄给《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等几家我目前工作的报社。现在我大约一个月写两篇书评,每篇报酬100美元至200美元。我还可免费获得精装版图书,书评写完后便归我所有。 一旦你已为几本书写过书评,再向编辑写咨询信时应附上已发表的书评复制照片,不要担心咨询信发得太多。如果几个星期后你仍未得到编辑的回音,不妨紧跟着再发几封信,信中应说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我的专长是当代小说和有关第三世界的书。其他书评作者可能擅长妇女问题、美国历史、自然、运动、船舶或科学。如果你的兴趣面太狭窄,得到回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最好在信中表现出你很愿意为大范围的书籍作书评。 每年8月和1月,出版家周刊都会列出将在下个季度出版的书籍,说明出版商和日期。你可到图书馆仔细浏览这些目录,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写信给编辑时,列出你有兴趣作书评的书籍名单。 学写书评 怎样学写书评?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人。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人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骚乱。” 下一句才指出书的名称、作者及与他相关的信。 摘要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尽量使用新颖的形容词,我的原则是:在我的评论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陈腐的形容词。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结论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简要的总结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在我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所作的书评结尾,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参考资料:编辑写作写书评大概结构 自我简介:书评完全是自己在阅读后的感想,因此简单的自我介绍可以很好的衬托出作者的经历。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观点绝对客观,一个介绍多少可以算作补充。 对自己的帮助:每一本书,只要认证看完,我们一定从中间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在此把这些东西列出来,最大的好处就是1年后当你希望在书中查找信息的时候,可以在自己的书评立刻找出来。“出版是最好的记忆”。 书籍大概结构:大概有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句话概括一下内容。关键的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回想一章的时候,哪些内容是最能想的起来的,哪些是对自己最有帮助的。 阅读建议:从自己的角度,推荐不同的读者采取的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是一个书评中对别人最有帮助的部分。 问题和建议: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在文章最后提出书籍的问题和自己的建议不仅对读者有帮助,而且还能对出版社有一个反馈。出版社的编辑们真的会用心去看的。这里的任何建议和批评一定要有足够的操作性。打个比方:与其说“翻译水平差”,不如说“297页第三段开始的那句话反映了翻译断句的水平有待提高”。这样译者才能知道你的困惑,他才能有所改进。]

图片当中有一个人坐上一大本书上看书,而周围很多其他的人都在拿着手机对他拍照。这说明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就是人们都在沉迷于手机而只有极少的人会去阅读的现象。

如何写研究评述
答: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

文献评述怎么写?
答:3. 结论:总结评述结果,指出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五、注意事项 在写文献评述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抄袭:在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时,要注明出处并遵守学术规范。2. 保持客观:在评述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

...托斯科学研究纲领学派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进行评述
答:比较波普证伪主义学派、库恩历史主义学派和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学派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进行评述 :波普尔证伪主义重要的一层是用理性的理路走了一条“逻辑的和方法论的归纳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研究纲领学派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库恩历史主义学派是用了非理性主义的历史主义的解读历史科学革命“如同在研究...

怎样评论一篇文章?
答:4,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之情与共。5,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6,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

聆听的艺术2017作品评述怎么写的
答:聆听的艺术2017作品评述,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研究作品:深入了解《聆听的艺术》作品的背景、艺术家的意图和创作过程。阅读与作品相关的文章、评论或采访,收集相关信息和观点。2、描述作品:以客观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包括展览的空间布置、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手法,以及观众在展览中的体验等方面...

研究述评怎么写
答:惯例 (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四)前言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 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

新闻述评有哪些写法?
答:新闻述评写作方法: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

评论的写作手法
答:批评、议论、研究某一问题或事件的报刊言论的总称。它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报刊编辑部名义,分析、评论社会上的某一重大问题,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社论、短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后记等;一类是以个人或集体署名发表的,就某一问题进行评述,通常有思想评论、时事短评、书评、影评、剧评等...

访谈记录怎么写
答:1、访谈时间、地点和参与者:记录访谈的日期、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访谈的人员名单。 2、访谈主题和目的:明确访谈的主题和目的,以及访谈问题的大致方向。 3、访谈过程记录:详细记录访谈过程中的对话内容,包括问题和回答。可以使用时间顺序或主题顺序来组织对话内容。 4、访谈总结:对访谈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出主要观点和结论...

评述性语言是什么意思?
答:评述性语言是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来描述和分析某一个事物、现象或者情况,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评述性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阐述客观情况,更是要通过观察、分析和解释,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客观、理性和准确的评价。评述性语言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需要对所评述的事物进行一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