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发展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园林植物的应用选择?

作者&投稿:夕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可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原始人洞穴时代。最早用于人为栽培的种类为食果类树木,起源于带回居穴的果实被食用后的丢弃种子萌发株,但其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生存而不是用于维护生态和观赏。

最早的人工栽培可见于殷周时代的《诗经》,主要目的是为遮荫、纳凉,方便歌舞娱乐。至春秋战国,出现了街道绿化的雏形。至秦代,已有主持山林之政令者,称“四府”,兼管栽植宫中与街道园林绿化树木。

西汉盛世,园林树种的栽培发展,在扩建秦代“上林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大规模植物引种的先河。大批的南方珍奇树种北移京师,气势蔚为壮观。《三辅黄图》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编者注),以植所得奇花异木,菖蒲百本,甘蕉十二本,留球子十本,桂百本……龙眼、槟榔、干岁(子甘)、桔皆百余本。”因当时对植物生态属性知之甚少,故损失也很惨重。“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还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年,偶一株稍茂,终年无华实,帝也珍惜之。一日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即使是真龙天子,亦难以抗拒自然规律,除枉杀无辜聊以泄愤外,只得自甘作罢。在事实面前,古人已觉察到栽培适应性的问题,“上本,南北异宜,岁时多瘁。”实际上,何其古人,即为我们现代人,不也常犯这种错误,屡干此类蠢事吗?

从建于公元700年的唐章怀太子墓考古发掘中得知,早在一千二百年前,树木抑制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物候期的观察记载、嫁接术的应用和园篱栽培的技巧,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有极精彩的描述:“有整成鸟、龙之状者,行人见之,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递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

至明代,开创了苑的极盛时期,在京城有西苑、南苑、北苑,私家花园有清华园和勺园;江南名园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等。此期在园林树木栽植的种类、配置方式和栽培原理总结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建树。如计成在《园说》篇中立论:“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才能“妙于得体合宜”。并提出“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的相地原则,寓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于其中。又如“种树无时,唯勿使树知”,“凡栽树,阔掘勿去土,恐伤根”,栽后“仍多以木扶之,恐风摇动其巅。根摇,虽尺许之木亦不活。根不摇,虽大可活。更茎上无使枝叶繁则不招风”等实践经验更是叙述简洁明了,个中原理极具科学性,至今适用,实在令人叹服。

园林树种的景区设置和系统管理,当数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梨花伴月”景点有梨树万株;圆明园中有职称的大小花官,从“首领”太监、花匠头目到园户几达200余人,其他花工更是不计其数,规模之大、管理之精细,可见一斑。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法令清明节同时为植树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和支持,改植树节为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忌日)。民国期间,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园林树种栽培应用发展甚微,且饱受战争之累,毁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十分关心支持。1956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又做出要实现“大地园林化”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绿化荒山、美化祖国的热潮,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惜经十年“文化大革命”,园林树种理所当然被划入封、资、修的行列,香花成了毒草,美善成了丑恶,使得素有“园林之母”盛誉的泱泱大国,离国际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相去愈远,与现代文明建设中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喜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园林绿化事业重又受到普遍关注,园林树种应用再度蓬勃兴起,绿化覆盖面积又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决议3月12日为植树节。1981年,邓小平亲自倡导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于1982年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同年设立中央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截止到1998年我国共义务植树300亿株,参加义务植树者逾60亿人次,仅1996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就达5.35亿人次。据建设部统计:截止到1990年底,全国467个城市共有绿地474613公顷。其中建成区园林绿地217601公顷,公共绿地57863公顷。城市绿化苗圃有13941.5公顷,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年植树量约1亿株。平均每城市居民占有公共绿地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平均为19.2%,建成区平均绿地率为16.9%。1992年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中,“规划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将城市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绿地系统,搞好城市依托的大自然环境绿化。”

近二十年来,园林树种的选择愈来愈丰富,栽培技术愈来愈先进,应用效果也愈来愈显著。近十年来,我国城乡造林每年以530多万公顷的速度发展,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全国已有广东、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西、山东、海南、吉林、江西12个省、自治区18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以遏制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至1997年底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734.8万公顷。目前生态治理又被放在了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位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占世界总面积的3.9%。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在调查的179个国家中列119位,人均森林蓄积8.62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

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观念已为全国人民所理解、追求,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目标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中华神州将以新的“园林之母”的英姿展现于世人的眼前。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谁那有资料?~

中国园林的悠久历史
中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受到许多国内外建筑师、园艺师、美术家和广大旅游者的赞赏。根据历史文献推断,远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林木、花草、鸟兽、鱼虫等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相传在帝尧的时候,就设了称作“虞人”的官职来掌管山泽、苑囿、田猎之事。舜的时候曾封伯益为“虞官”,专管草木、鸟兽之事,这是一种专职的园林之官。当然这时候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主要还是利用自然的条件,人工造园的成分不多,但是作为造园这一活动已经开始了。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朝,周文王营建了一个方圆35公里的囿,里面有灵台、灵沼、灵囿等著名建筑物和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和动植物综合园林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帝王和达官显宦、富贾豪绅们无不花费巨资营建园林,并且与皇宫、府第相结合,规模之大,动辄数十、百里。如秦始皇的上林苑,宫殿、园池、台榭蔓延三百里。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扩大充实,在苑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百余处。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在池中布置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开创了此种三神山的造园手法,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汉代后期,不仅帝王、诸侯、卿相显贵们造园,富户豪绅也争相经营园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建业(今南京)在大道之旁种植青槐,河流绿水,浓荫铺地,流水潺潺。南北朝时有不少佛寺是由帝王、贵族舍宫舍宅而成的,皇家园林和宅园也舍入了寺中,促进了佛寺的园林化。大同的北魏云岗石窟,一开始就把庙宇修成为园林的形式,有“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景色。隋唐时期,不仅帝王宫苑大为发展,更重要的是私家园林的崛起,并出现了许多由诗人画家所经营的园林,被称为“诗画、山庄园林”。如唐代著名诗人兼画家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和诗人白居易所营“庐山草堂”就是他们以诗画意境所设计的园林。宋、辽、金、元时期,园林艺术的突出成就是叠石堆山艺术的兴起,尤以宋徽宗的万寿山艮岳最为著名。为了修建这一园林,从江南搬运花石的“花石纲”,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可惜不久就被破坏了。金、元时的琼华岛(今北京北海琼岛)等,也是在宫苑中堆叠山石,把叠山艺术推到了新的水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又一高峰,也是古典造园艺术的一个大总结。这时期撰成了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一家言》等专书和专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米万钟、计成、张琏、张然等造园叠石名家和工匠,“山子张”成了叠山的世袭家族。明、清时期的另一大成就是集景式园林的发展和对外来因素的吸收,如北京的圆明园、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争把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著名建筑仿建于园内。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再现了西洋园林建筑,为中国园林增添了新的内容。现在全国所保存的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大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2.造园理论与技法
中国古代园林的巨大成就和特殊风格,来源于独特的造园理论与技法。这些技法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古代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艺术的高水平直接影响到造园理论的发展,使园林的布局与造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第二,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以曲折变化,层次幽深为主要特色,这有别于整齐对称的欧洲形式。第三,模仿自然,接近自然,在经营建造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第四,小中见大。在很小的地盘上,用分隔、转换等手法达到感觉上的广大和深远的效果。第五,移天缩地,集景奇观。从秦、汉时期的仿海上神山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集景园林,使园林景观的丰富达到了高峰。第六,借景。这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一项特有技法,《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巧于因借”。它的成功之点是把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扩展了某一园林的景区,利用园内外的景点环境,丰富景色内容,使园林艺术达到了高超的境界。第七,动植物的配合。中国古代园林除了建筑、山石之外,也十分注重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配合。许多园林的鸟兽都养放于自然山林之中,保存其野生的特点。园中的花草树木,均按四时配合种植,并注意其野生趣味。
3.丰富的古代园林遗物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不少古代园林杰作不幸毁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是至今仍有大量的遗物保存了下来。其中以明、清时期为多。它们分布于北京和全国城乡。按这些古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造园艺术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宫苑,即皇家园林。它们大多与帝王的宫殿相结合,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中的御花园、乾隆花园等。它们都是集中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能工巧匠精心营建的,是古代园林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2)宅园,是属于某一大型住宅、府第的园林。有些大型的宅园,把住宅居处建于园中,被称之为“园居”。宅园分布于全国各地,数量很多,其中有不少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如北京明代米万钟所营漫园、勺园、湛园,清代李渔半亩园等。江浙一带这种园林尤多,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扬州个园、何园,南京瞻园,山东曲阜铁山园等等。(3)庭院与缀景,这种形式并非单独的园林,而是在庭院广场空地或是天井之中布置点缀一些山石、水池、花木之景,以美化庭院。有些十分狭小的住宅在檐前阶下,房前屋后点缀一些山石花木,以美化房舍。(4)寺观园林,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也占了不少的数量。寺观不仅本身有园林,而且它的楼台殿阁、宝塔也成为大型园林风景中的重要部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昔日金陵风景图画。现存的寺观园林很多,如北京碧云寺、潭柘寺、承德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等等,都有精美的园林。苏州戒幢寺西园、扬州大明寺西园、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等等也堪称佳作。(5)坛庙祠馆园林。古代京城和各州、府、县都建有坛庙和祠堂、会馆,在这些建筑物中也多附有园林。如北京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孔庙,四川成都的杜工部祠(草堂)、眉山三苏祠等。(6)名山胜景园林。在中国广大地区,蕴藏着许多珍贵奇特的水泉、山石、名花异木,千百年来无数的造园艺术家、诗人画家相继经营,成了公共游览和集会之地的园林。如北京的樱桃沟、陶然亭,浙江绍兴兰亭,安徽滁州醉翁亭、丰乐亭,昆明大观楼,成都望江楼,宜宾流杯池,济南趵突泉等等。(7)大型湖山园林。这种园林属于开敞式的,往往与城市或村镇融为一体,由许多组风景点、寺观、楼台亭阁、堤、桥等所组成。虽然事先并未有全面的布局,历代的经营者在前人营建的基础上,相宜布置,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布局。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济南大明湖、北京西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广西桂林漓江、桂平西山,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等等,都是经过上千年不断经营、逐步完善的大型湖山园林。

八、民居住宅

民居、宅第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大的一种类型。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建筑材料的多样,以及多民族共居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民居住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等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四合院民居
这是在汉族广大地区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广泛采用的形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在使用。四合院布局的特点是,造成一个封闭性的庭院,自成一个单位,环境安静,居住舒适。院子由门、廊子、厅堂、寝室、厢房、耳房、倒座、花园等相互配合组成。这些建筑的功能分明,主次有序。也可以由许多进、许多排的四合院组成一座大型的四合院,成为大宅院——四合院组群,以供昔时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等子孙众多的大家族居住。四合院的结构,大多是采用木构架的方式,北方多为抬梁式结构,南方常用穿斗式结构。也有用两种结构混合式和“硬山搁檩”的结构的。(图1)

图1 北京典型四合院鸟瞰、平面图
2.蒙古包
主要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上的住宅,其形状似拱包,所以被称之为蒙古包。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撒克族牧民以及甘肃、青海等省区的牧民也常采用这种居住形式。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拆卸搬迁,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活动房屋,所以很适合草原牧民的需要。蒙古包的结构是以木条编扎为骨架,外面包以羊毛毡,所以又称之为毡包。一般的毡包高约2至3米,圆形,直径约4至6米不等。在包的顶部装有圆形的天窗,以供通风和采光之用。有些半牧半农地区的牧农所建造的半固定式住宅,外面也用毡包裹,较之墙壁更为方便。
3.窑洞
这是在西北、华北等黄土地带常见的民居住宅形式。它们的建造方式是在黄土崖壁上挖出拱洞,在洞口安设门窗。结构比较简单,因为窑洞均在原生土上挖出,所以被称为生土建筑。窑洞挖掘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土崖挖掘的,单层或多层成排,也有单独的。另一种是在黄土平地上向下挖出大坑,然后在大坑的四壁挖掘窑洞,有如一个地下的村落。这种窑洞式住宅还保留了早期穴居的形式。其优点是建造技术简单,节省建筑材料,保温较好,冬暖夏凉,所以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4.碉房
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藏族大多采用这种形式的住宅。因它由巨大的石块砌墙,门窗较小,外观坚固厚实,俗称碉房。其内部以密梁构成楼层和屋顶,高二、三层不等,而以三层为多。底层为牲畜房及草料房,二层为卧室、厨房、储藏室等,三层则为经堂、晒台、厕所等。此种房屋保温性强,外观朴实。
5.干栏式住宅
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岛等南方地区,因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空气潮湿,为了通风防潮以及避虫蛇之害,很多地方采用了下部架空的干栏式住宅,俗称之为吊脚楼。其下部空敞部分往往作为牲畜和堆积杂物之所,上层前为廊及晒台,后为堂屋与卧室。两层之间有楼梯上下。此种住宅的结构大多为木构,不仅梁柱,连墙壁也以木板装制。有的高达三层,十分壮观。在广西、云南傣族的住宅中,以竹为楼,也作干栏式,不仅梁柱以竹构架,连墙壁也以竹编而成,俗称竹楼,显得轻巧美观。
6.井干式住宅
这种住宅用木材层层叠构为四壁,形如井状,故称作“井干式”,仅见于云南和东北一些森林地区。它的形式比较简单,仅一间或两开间,偶有二层者。
7.土坯房
在新疆吐鲁番、喀什、和阗等地区,有用土坯外墙、木架、密肋结构的房屋。前廊列拱,开朗明快。因气候乾燥炎热,一般不开窗,而用天窗采光。在拱廊、墙面、壁龛、火炉、天花等处的砖木部分,常有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此外,在广东、福建还有大型的高层圆楼、方楼形式的集居围房、水上住宅等,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和民族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充分反映了中国多民族国家丰富多采的生活方式。

九、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称作人类文明的焦点。城市还是各种类型建筑物荟萃之区,它本身即是一个建筑的综合体。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已经有了城市的雏型。史书上记载,夏有万邦,这个“邦”就是一个个小城堡。在河南登封发现的公元前两千年前的一处小城遗址,就是这时期的遗迹。
正因为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类型汇集之地,如果没有周密的建筑规划,就会杂乱无章,相互扰乱,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所以中国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城市规划。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就有了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公元前5世纪左右成书的《考工记》上,专门记载了周初(前11世纪)关于城市规划的内容。书上说:“匠人营国(国指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城内)九经九纬,经涂(涂即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两千多年来,这一城市规划的理论不断在各个朝代的都城建设中得到体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就是反映这一王都规划理论的例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与这一理论相对应的、按照自然地形布局的城市规划理论,即《管子》一书上所记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的理论,由于适应中国广大地区不同自然环境的需要,在两千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中国的许多古代城市,一直被沿用下来,成为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经过调查研究和评审,国务院已公布了第一、二两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有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大同、上海、重庆等62座。也有不少在历史上曾经是重镇名都,但早已成为废墟遗址了的古城,如西周丰镐、洛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临淄、楚纪南、鲁曲阜、赵邯郸、燕下都以及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宋东京、南诏太和城、辽上京、中京等等。这些古城遗址不仅反映了历代城市规划的情况,而且遗址内容丰富,反映了历代人民生产、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术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古城遗址也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不少的历史文献和图画也反映了古代城市的面貌。如一幅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东京部分街市繁华景象的写照。
自城市出现,就产生了城防的问题。中国古代城市,从天子的帝京到郡、州、府、县以及一些镇、乡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上有城门、城楼、角楼、墙台(亦称马面)、敌楼、宇墙、垛口(亦称雉堞)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城防体系。我国古代的城垣建筑,不仅工程坚固,而且具有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险固的城墙,高耸的城楼、宽广的护城河(亦称城濠或隍)显示出雄伟森严的气势。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有辽宁兴城、湖北江陵、山西平遥、福建诏安、广西永福等处,尤其以陕西西安城墙规模最大而又完整。它是明王朝初期封藩秦王的城郭,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的城垣,如山东蓬莱戚继光所筑备倭水城,是用以操练水军和停泊战舰以防御倭寇入侵之用的。还有北京卢沟桥头的明代“拱极城”,是专为防守卢沟桥的桥头堡(现称宛平城,是民国时才将县署移此的)。其布局也与一般城市不同,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我国还有一项特殊的城防工程,即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它自成一套完整的城防体系,修筑时间之久,规模之宏大,世界罕有,因此在很久以前就已被列为中古的世界7大奇迹之一。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争霸,为了互相防御,便在各自的领地上,根据防御的需要筑起了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防与京城、州郡等的城墙不同,它的周圈不封闭,而且很长,动辄上百里、上千里,所以称之为长城或长墙、长垣。长城自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开始修筑以来,到17世纪才基本停止,延续修筑了两千多年,总共有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家修筑过长城。若把每次修筑的长城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都超过了1万里,所以被称之为万里长城。现在有16个省、自治区保存了不同时代长城的遗迹。长城不仅是一道万里长墙,而且是由千百座雄关隘口、城堡墩台所组成的严密防御体系。它凭借着上万座峰火台,以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的方式,把万里防线的军情迅速地传递到附近的郡、县、州城和关防卫所,直到王朝的首都。在古时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情况下,长城确实发挥过很大的防御的作用。
长城不仅是坚固的工程,而且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远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军事学家、建筑工匠们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制险塞”(《史记·蒙恬列传》)的规划建筑原则,使之既能控制险要,便于防守,又能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在建筑材料和施工上创造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经验。凡在山岭多石地区就开山取石修筑,若当黄土地带就利用黄土夯筑,就是砖瓦木料也都尽量就近烧制伐取。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无土无石的戈壁砂滩上,古代建筑工匠和士兵们巧妙地利用了沙漠中所产的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砾石子相间层层铺筑的方法,建造起高大城墙和烽燧高台。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附近还保存了这种两千多年前西汉长城、烽燧结构的遗迹。长城挺拔的雄姿、宏伟的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奇迹,国家早已把全部长城作为文物来保护,并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玉门关等处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2.季 相

  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

  在不同的气候带,植物季相表现的时间不同。北京的春色季相比杭州来得迟,而秋色季相比杭州出现得早。即使在同一地区,气候的正常与否,也常影响季相出现的时间和色彩。低温和干旱会推迟草木萌芽和开花;红叶一般需日夜温差大时才能变红,如果霜期出现过早,则叶未变红而先落,不能产生美丽的秋色。土壤、养护管理等因素也影响季相的变化,因此季相变化可以人工控制。为了展览的需要,甚至可以对盆栽植物采用特殊处理来催延花期或使不同花期的植物同时开花。

  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春季山花烂熳,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要求园林具有四季景色是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公园总的景观来说;在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季或两季特色,以采用单一种类或几种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为多。如杭州苏堤的桃、柳是春景,曲院风荷是夏景,满觉陇桂花是秋景,孤山踏雪赏梅是冬景。为了避免季相不明显时期的偏枯现象,可以用不同花期的树木混合配置、增加常绿树和草本花卉等方法来延长观赏期。如无锡梅园在梅花丛中混栽桂花,春季观梅,秋季赏桂,冬天还可看到桂叶常青。杭州花港观鱼中的牡丹园以牡丹为主,配置红枫、黄杨、紫薇、松树等,牡丹花谢后仍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

  3.草 坪

  用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密植,并经人工修剪成平整的人工草地称为草坪,不经修剪的长草地域称为草地。用于城市和园林草坪的草本植物主要有结缕草、野牛草、狗牙根草、地毯草、钝叶草、假俭草、黑麦草、早熟禾、剪股颖等。

  草坪一般设置在房屋前面,大型建筑物周围,广场或林间空地,供观赏、游憩或作为运动场地之用。西方古代园林中已有规则式草地。18世纪中叶,英国自然风景园出现后,园林中开始大面积使用自然式草坪。中国古代苑、囿有大片疏林草地,近代园林才有草坪。

  分类

  草坪有下述分类方法:

  按植物材料的组合分可分为:1,纯一草坪。用一种植物材料的草坪。2,混合草坪。由多种植物材料组成的草坪。3,缀花草坪。以多年生矮小禾草或拟禾草为主,混有少量草本花卉的草坪。

  按草坪的用途可分为:1,游憩草坪。可开放供人入内休息、散步、游戏等户外活动之用。一般选用叶细、韧性较大、较耐踩踏的草种。2,观赏草坪。不开放,不能入内游憩。一般选用颜色碧绿均一,绿色期较长,能耐炎热、又能抗寒的草种。3,运动场草坪。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要求选用不同草种,有的要选用草叶细软的草种,有的要选用草叶坚韧的草种,有的要选用地下茎发达的草种。4,交通安全草坪。主要设置在陆路交通沿线,尤其是高速公路两旁,以及飞机场的停机坪上。5,保土护坡的草坪。用以防止水土被冲刷,防止尘土飞扬。主要选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或具有匍匐性的草种。

  应用

  草坪主要用于下述几个方面:

  环境保护方面。在园林绿地中草坪和树木都起着净化空气、防暑降温、吸附尘土、减弱噪声的作用,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草坪的草个体小,数量多,占据空间小,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容易成活,绿化效果快。草紧贴地面生长,其防止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功能显著。草坪在绿地中形成通风道,可以改善热带地区生活环境。

  园林艺术方面。草坪空间同水域空间、广场空间等相似,能开辟宽广的视线,引导视线,增加景深和层次,并能充分表现地形美。

  城市建设方面。草坪常用于现代化城市需要低矮的绿地的地方,如道路沿线,强电力网线下方,地下设施上面土层较薄的地方等。

  建造

  草坪建造主要有四种方法:1,直接播种草籽。一般在春、秋季进行。冷地型草多用此法。2,直接栽草。一般在春、夏季进行。中国北方地区多用此法。3,用茎枝段繁殖。一般在夏季或多雨季节进行。暖地型草坪多用此法。4,直接铺砌草块。温暖地区四季都能进行,中国北方夏、秋季用此法铺砌运动场草坪。

  当前广泛采用直接播种建造草坪的方法。可用喷浆播种法把草籽、粘胶、肥料混合物喷到岩坡上强制种草,也可以把草籽预先放到无纺布上发芽、生长成草坪植生带,然后铺到地上形成草坪。直接播种法的优点是:草籽用量少,分布均匀,出苗整齐,能够防止杂草滋生,种在坡地上不致被水冲走,可以组成各种图案。此外用种子或茎枝段预先在无土或薄土的情况下生产出草块,或是把带状草块卷成草卷,可供室内、室外随时铺设草坪,铺好后可立即成形。草坪建造目前趋向于工厂化育苗。

  维护

  草坪维护要点是:1,第一年要不断清除杂草。2,要及时修剪。草长到4-10厘米高时进行修剪,每次修剪量不宜超过草高的一半。草坪一般保持2-5厘米高。3,生长季节宜施氮、磷、钾颗粒状混合肥料。一般在修剪后、喷灌前施用。4,草坪不宜使用过度。应规定使用期,保养期,定期分区轮流开放使用。5,注意草坪病虫害防治。及时补种,更换坏死的部分。

  4.花 坛

  在一定范围的畦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式的图案栽植观赏植物以表现花卉群体美的园林设施。

  分类

  有几种分类方法:1,按其形态可分为立体花坛和平面花坛两类。平面花坛又可按构图形式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三种。2,按观赏季节可分为春花坛、夏花坛、秋花坛和冬花坛。3,按栽植材料可分为一、二年生草花坛、球根花坛、水生花坛、专类花坛(如菊花坛、翠菊花坛)等。4,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花丛花坛,是用中央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色块图案,以表现花卉的色彩美;绣花式花坛或模纹花坛,以花纹图案取胜,通常是以矮小的具有色彩的观叶植物为主要材料,不受花期的限制,并适当搭配些花朵小而密集的矮生草花,观赏期特别长。5,按花坛的运用方式可分为单体花坛、连续花坛和组群花坛。现代又出现移动花坛,由许多盆花组成,适用于铺装地面和装饰室内。

  设计

  首先必须从周围的整体环境来考虑所要表现的园景主题、位置、形式、色彩组合等因素。具体设计时可用方格纸,按1:20至1:100的比例,将图案、配置的花卉种类或品种、株数、高度、栽植距离等详细绘出,并附实施的说明书。设计者必须对园林艺术理论以及植物材料的生长开花习性、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有充分的了解。好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由春到秋开花不断,作出在不同季节中花卉种类的换植计划以及图案的变化。

  花坛用草花宜选择株形整齐、具有多花性、开花齐整而花期长、花色鲜明、能耐干燥、抗病虫害和矮生性的品种。常用的有金鱼草、雏菊、金盏菊、翠菊、鸡冠花、石竹、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三色堇、百日草等(见园林植物)。

  花坛主要用在规则式园林的建筑物前、入口、广场、道路旁或自然式园林的草坪上。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形式是花台,多从地面抬高数十厘米,以砖或石砌边框,中间填土种植花草。有时在花坛边上围以矮栏,如牡丹台、芍药栏等。

  5.花 缘

  一种花坛,用比较自然的方式种植灌木及观花草本植物,呈长带状,主要是供从一侧观赏之用。英语flowerborder 一词,也译作花境或花径。

  花缘按所种植物分为一年生植物花缘、多年生植物花缘和混合栽植的花缘,而以后者为多。在设计上,花缘宜以宿根花卉为主体,适当配植一些一、二年生草花和球根花卉或者经过整形修剪的低矮灌木。一般将较高的种类种在后面,矮的种在前面,但要避免呆板的高矮前后列队,偶尔可将少量高株略向前突出,形成错落有致的自然趣味。为了加强色彩效果,各种花卉应成团成丛种植;并注意各丛团间花色、花期的配合,要求在整体上有自然的调和美。常以植篱、墙垣或灌木丛作背景。花缘的宽度一般为1-2米,如果地面较宽,最好在花缘与作背景的植篱之间留1.2-1.3米空地种上草皮或铺上卵石作为隔离带,以免树根影响花缘植物的生长,又便于对花缘后方植物和绿篱的养护管理。由于宿根花卉会逐年扩大生长面积,所以在最初栽植时,各团丛之间应留有适当空间,并种植一、二年生或球根花卉填空。对宿根花卉可每三、四年换植一次,也可每年更换一部分植株,以利植物的更新和复壮。平日应注意浇水和清除杂草和枯花败叶,保持花缘的优美秀丽和生机盎然的状态。初冬应对半耐寒的种类,用落叶、蒿草加土覆盖以便安全越冬。

  6.植 篱

  用乔木或灌木密植成行而形成的篱垣,又称绿篱、生篱。

  植篱在园林中的主要用途是:围定场地,划分空间,屏障或引导视线于景物焦点,作为雕像、喷泉、小型园林设施物等的背景,采取特殊的种植方式构成专门的景区(如迷园)。近代又有“植篱造景”,是结合园景主题,运用灵活的种植方式和整形修剪技巧,构成有如奇岩巨石绵延起伏的园林景观。

  中国在数千年前就已应用植篱,《诗经》中有“折柳樊圃”。后来植篱大都用作宅院菜圃的外围护栏,在庭园中未得到充分利用。植篱在欧洲的庭园中应用广泛,16-17世纪时常用作道路和花坛的镶边。17-18世纪时,雕塑式的植篱盛行,将植篱顶部或首尾部加工成为鸟兽形状;在帝王的和大庄园主的整形式花园中常把常绿植物如黄杨等修剪成低矮的窄篱,布置成各种几何形状。中国在20世纪初以来新建的公园和城市绿地中已较普遍地利用植篱。

  植篱按其高度可分为矮篱(0.5米以下)、中篱(0.5-1.5米)、高篱(1.5米以上)。矮篱的主要用途是围定园地和作为装饰;高篱的用途是划分不同的空间,屏障景物。用高篱形成封闭式的透视线,远比用墙垣等有生气。高篱作为雕像、喷泉和艺术设施景物的背景,尤能造成美好的气氛。

  植篱按种植方式可分为单行式和双行式,中国园林中一般为了见效快而采用品字形的双行式,有些园林师主张采用单行式,理由是单行式有利于植物的均衡生长,双行式不但不利于均衡生长,而且费用高,又容易滋生杂草。

  植篱按养护管理方式可分为自然式和整形式,前者一般只施加少量的调节生长势的修剪,后者则需要定期进行整形修剪,以保持体形外貌。在同一景区,自然式植篱和整形式植篱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景观,必须善于运用。

  植篱按植物种类及其观赏特性可分为绿篱、彩叶篱、花篱、果篱、枝篱、刺篱等,必须根据园景主题和环境条件精心选择筹划。例如同为针叶树种绿篱,有的树叶具有金丝绒的质感,给人以平和、轻柔、舒畅的感觉;有的树叶颜色暗绿,质地坚硬,就形成严肃静穆的气氛;阔叶常绿树种种类众多,则更有不同的效果。又如花篱,不但花色、花期不同,而且还有花的大小、形状、有无香气等的差异而形成情调各异的景色;至于果篱,除了大小、形状色彩各异以外,还可招引不同种类的鸟雀。

  作为植篱用的树种必须具有萌芽力强、发枝力强、愈伤力强、耐修剪、耐荫力强、病虫害少等习性。植篱的栽植方法是在预定栽植的地带先行深翻整地,施入基肥,然后视植篱的预期高度和种类,分别按20、40、80厘米左右的株距定植。定植后充分灌水,并及时修剪。养护修剪原则是:对整形式植篱应尽可能使下部枝叶多见阳光,以免因过分荫蔽而枯萎,因而要使树冠下部宽阔,愈向顶部愈狭,通常以采用正梯形或馒头形为佳。对自然式植篱必须按不同树种的各自习性以及当地气候采取适当的调节树势和更新复壮措施。

  7.攀 缘

  利用攀缘植物装饰建筑物的一种绿化形式。攀缘绿化除美化环境外,还有增加叶面积和绿视率、阻挡日晒、降低气温、吸附尘埃等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攀缘绿化有下述特点:

  1,用途多样。攀缘绿化是攀缘植物攀附在建筑物上的一种装饰艺术,绿化的形式能随建筑物的形体而变化。用攀缘植物可以绿化墙面、阳台和屋顶,装饰灯柱、栏栅、亭、廊、花架和出入口等,还能遮蔽景观不佳的建筑物。

  2,占地很少。攀缘植物因依附建筑物生长,占地很少。在人口多、建筑密度大、绿化用地不足的城市,尤能显示出攀缘绿化的优越性。

  3,繁殖容易。攀缘植物繁殖方便,生长快,费用低,管理简便。草本攀缘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发挥效益。木本攀缘植物,通常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易于生根,有的一年可繁殖数次。

  攀缘植物的选择

  攀缘植物有攀附器官。例如,扁豆、牵牛、西番莲、忍冬、紫藤等有缠绕茎;爬山虎、五叶地锦有吸盘;葡萄、丝瓜等有卷须;薜荔、常春藤等有气生根;木香、野蔷薇等有拱形蔓条或钩刺。攀缘绿化可以根据攀缘植物的吸附或攀附能力作出安排,例如有吸盘或气生根的植物,吸附力强,宜作墙面绿化覆盖;有缠绕茎、卷须或钩刺的植物,攀附能力较强,宜作花架、阳台、栏栅等的绿化装饰。也可以根据攀缘植物的生态习性,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耐寒性较强的爬山虎、忍冬、紫藤、五叶地锦、山葡萄等适宜于中国北方栽培;而在中国南方,除上述植物外,还可用常春藤、络石、凌霄、薜荔、油麻藤、木香等。喜阳的凌霄、紫藤、葡萄等宜植于建筑物的向阳、面;耐荫的常春藤、爬山虎等宜植于建筑物的背阴处。

  8.古 树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以及槐树、银杏树等。名木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如中国黄山的“迎客松”;或以历史事件而闻名如泰山岱庙中汉柏,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时所植。或以传说异闻而闻名,如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树高近20米,下围10米,是中国最大的柏树,据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亲手所植;如地中海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上的“百骑大栗树”,相传它的庞大茂密的树荫曾为古代一位国王、王后及其随带的百骑人马遮风挡雨。北京潭柘寺内的银杏树(称“帝王树”),相传为辽代植,高30余米,直径4米。

  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1,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2,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3,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龙松”,铁杆虬枝若苍龙腾飞,给人以美的享受。4,古树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复杂的年轮结构,蕴含着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5,古树对研究树木生理具有特殊意义。人们无法用跟踪的方法去研究长寿树木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不同年龄的古树可以同时存在,能把树木生长、发育在时间上的顺序展现为空间上的排列,有利于科学研究工作。⑥古树对于树种规划有很大参考价值。

  鉴于古树名木的重要价值,许多国家开展了保护和复壮的研究工作。首先是组织专业人员或成立古树名木爱好者协会,进行寻访调查,分级登记,备卡立档。第二是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如设避雷针防止雷击;适时松土、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有树洞者加以填堵,以免蔓延扩大;树身倾斜、枝条下垂者用支架支撑等。第三是对濒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如采用根部换土,在地下埋树条并铺上上大下小的梯形砖或草皮,增加通气性等技术措施,使一批日趋衰朽的松柏重新焕发活力。

种植绿化树的前景分析
答:绒毛白蜡速生性较强,寿命长,树形优美,树冠较大,叶绿荫浓,在我国的华北及西北东南部地区广泛应用,是优良的行道树、城镇绿化和生态用材林树种。特别在干旱、少雨、较寒冷或地下水位高的涝洼地、重工业区以及盐碱含量较重的地区,是城镇绿化和生态防护的首选树种,近期由济南园林系统选育、山东省林业主管部门...

北方园林植物搭配_北方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答:选择的目的,就是不断把具有优良性状的树种选出来,淘汰那些生长不良、抗性较差,绿化美化效果不良的树种。北方园林树种的选择园林树种选择分为三类:即主要树种、一般树种和边缘树种。主要树种是指在银川市生长健壮、适应性强、树姿优美,可广泛用于多种绿地,应当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树种。一般树种是指在...

3月12日植树节了,要植什么树?
答:退耕还林是恢复和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包含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和“参与式林业” (Participatory forestry)发展问题。树种的选择要兼顾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不能从东到西都种杨树,也不能从北到南都种核桃、板栗和大枣。 人工用材林树种选择以特定木材产品和生长量为目标,但是不能忽视森林...

松树的资料
答:其外形表现是树冠稀疏,自然整枝高;生理上表现为补偿点低;在成林特性上多为先锋树种。当原始林遭到破坏或火灾后,它们很易发展起来而占据裸露空间。如中国南部地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很易由马尾松或云南松代替。但这些松林并不稳定的,当它们形成适当的森林环境后,又为一些比较耐阴的基本成林树种出现的主要是山杨和桦树...

土地覆盖树皮的作用
答:采穗圃。纯林:用代表选样或随机: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一般慢生树种以20年为一个...产地检疫、市: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林相: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无立木...因起源于天然繁殖或人工种植,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抽出部分样地进行调查,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防止林业检疫...

园林绿化树种的树种选择
答:十大功劳、海桐、杜鹃、肉桂、樟竹、蒲葵、棕榈等,及多数具扁平、鳞状叶的针叶树种,如香榧、云杉、红豆杉、罗汉松、罗汉柏等,大多为耐阴树种,其枝叶一般较茂密,生长速度较慢。灌木状的耐阴树种在生产栽培中可与乔木类喜光树种配植套种,以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经济效益。在园林绿化应用中,...

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原则?
答:在当前园林建设中,在园林树种种植方面还存在着不少误区,给园林建设带来一些隐患,下面由我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植被、城镇绿化种类、比例、古树名木、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后,可着手进行植物规划。 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要兼顾各绿地型别及城市性质进行规划 我...

杨树的生命力有多大?
答:目前世界和中国杨树人工林70%以上使用黑杨派树种,即欧美杨和美洲黑杨的树种。 在杨树人工林建设中,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三北防护林中杨树问题: 三北防护林中杨树人工林为400万公顷,每年2/5的资金和劳力投入杨树发展,占同期造林面积的27%。目前存在严重问题是小老头树多达140万公顷...

园林树种的应用现状,及哪些树种有应用前景
答:目前园林树种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用的物种比较少,为适应生长及达到景观效果通常都用当地的常用树种进行绿化。要说有应用前景的树种,应根据当地地理区域及植物环境而定,总的说来1、适应生长。2、树形美观.3、符合绿化各种功能要求4、珍稀物种。比如银杏、红豆杉、珙桐、桂花、罗汉松、喜树、栾树、榕树、...

木材:次生生长的奥秘
答:木材是树木在初生生长结束后,维管形成层的杰作。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则形成坚固的木质组织,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木材。主要建筑材料木材一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为我们的建筑和家居提供了坚固的支撑。不同地区的常用木材也有所不同,如中国由于丰富的树种资源,常用木材也有所不同。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按树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