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洋务教育的开端对不对? 我国教育的近代化始于?

作者&投稿:贝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戊戌变法有关。

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师范馆为北京师范大学(以及由北京师范大学临时西迁中创办的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 取得在华办学特权 ,传教士在澳门办了 马礼逊学堂 ,相继在五个通商口岸 办理一批教会学校 。

早期教会女学堪称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

187年5月,在华传教士 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 传教士大会 ,建立了全国性 联合组织 ;

教会学校侵犯了 中国的教育主权 ,但也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 与制度 ,培养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才 。

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 的举办 类别 和特点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农民革命运动的冲击后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两派 ——顽固派和洋务派 。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出于自强 ,进行了近代第一次社会和政治改革,即洋务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从 自强 到 求富 ,洋务教育从此起步。

洋务教育以学习西方为追求 ,包括举办学堂 派遣留学生 和教育观念的部分转变 ,中国近代教育由此开端。。1862年 ,第一所洋务学堂 ——京石同文馆 在北京创立 。其后创设了30多所洋务学堂 。

洋务学堂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 ,主要有1862年 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1863年上海方言馆 ,1864年广州同文馆 等 ,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第二类 军事学堂,主要有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 ,训练水师 人才 ,1881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

第三类 技术学堂 ,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 机械学堂 ,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的人 等,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


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怎样理解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清末,清政府出台了两个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现教育层次结构的学制,其中在“中学堂”层次之上的是“高等学堂”,与高等学堂在同一层次的有“大学预科”和“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学堂‘令普通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是大学预科。……这一级的高等学校共有五种类型……高等实业学堂和实业教员讲习所,包括高等农业学堂、高等工业学堂、高等商业学堂、高等商船学堂,以培养高等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32]北洋大学堂的二等学堂即是大学预科。“头等学堂即现在之正科,以伍廷芳为总办;二等学堂即现在之预科,以蔡绍基为总办。”[33]北洋大学堂创办之初设立二等学堂是为解决头等学堂生源问题。为了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的规定相一致,1903年北洋大学堂停办二等学堂,改为大学预科,召集二等学堂旧生和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补习普通学科为预备科,1905年毕业升入正科第三班。为解决北洋大学生源问题,自1903年起将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定为北洋大学堂的预备学堂。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大学令》,规定大学预科的学生入学资格须为中学校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1913年教育部决定将保定直隶高等学堂由保定迁入天津,作为北洋大学堂的预科。至于预科的性质,“大学的预科和普通高等学堂,他们是分科大学的预备教育阶段”[34]。1931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本科的矿业系学生刘树人的在学过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刘树人1931年夏报考了天津北洋大学预科,8月20日北平各大报纸刊登了北洋大学1931年度录取新生榜,他随即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名字榜列第9名。考入预科后,课程除每周有一次国文课为中国老师讲授古文外,其余的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均使用英文课本上课,教师亦用英语讲授。下午时间都安排物理试验、化学分析、木金工厂实习、制图等。1933年暑假他升入本科一年级。因为他是二年级工科预科生,按学制规定需要取得高三毕业证书才能升入本科,故暑假留校集中受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大学预科的课程内容及办学层次。中国大学设立预科来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是学习美国大学的经验,美国在19世纪初为解决大学本科生源问题就开办有预科。[35]“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无论是预科制,还是大学模式,都曾被引入中国。”[36]1902年后随着大学在我国的兴起,开办预科也随之在全国推开,并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预科与正科的不同还可以从保定直隶高等学堂的例子中认识。该学堂是清末北方一所办学水平较高的重要学校,但是他的毕业生离进入北洋大学堂的正科还有差距。“保定直隶高等学堂成立之年,即在督署搭棚招考新生约250名为第一班。第一班学生在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读完三年,第四年转入北洋二等学堂的四年级。翌年升入头等学堂(此时头等学堂改名为正科)。第二班学生在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读了五年,因毕业时学部认为合格准予升入北洋大学堂正科。但北洋大学堂教务提调王劭廉亲往保定甄试,认为程度不够,又续读一年,才升入正科。第三班以后的课程进度经王劭廉予以调整,才与北洋的二等学堂程度一致,毕业生届时升入北洋大学堂正科。”[37]此外,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进入北洋大学堂的预备科,也要补习普通学科的科目。由此可见,清末高等学堂的办学水平与“大学堂”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我们再将此问题放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过程中去认识。我们知道,大学教育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教育,他的产生是建立在初等、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中国的近代学堂出现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但是当时多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小学堂。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并没有建立西式学堂。1850年为抵制太平天国的影响,咸丰皇帝发出上谕,要求“书院家塾教授生徒,均令以御纂《性理精义》、《圣谕广训》为课读讲习之要,使之家喻户晓,礼义廉耻油然而生,斯邪教不禁而自化”[38],可见还在努力维护封建教育。中国的近代教育出现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60年11月,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生容闳向太平天国提出7点改良建议,其中有关于建立军事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建议。1862年恭亲王奕忻向清政府上《奏设同文馆折》,7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西式学堂,随后1863年建立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建立广州同文馆等等。这些语言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被统称为“西文”学堂。而“西艺”学堂的建立则比“西文”学堂晚。郑观应曾指出:“今之学其所学者不过精通文学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外,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其本末,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语言文字其未也。”[39]在国人认识到“西文”学堂的不足之后,“西艺”学堂开始建立。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开学,1876年福州电报学堂建立,1879年天津电报学堂建立,等等。“西文”、“西艺”学堂的建立为中国近代教育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就高等教育而言,他的贡献至少有三点:第一,丰富了教育层次,为高等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培养了具有新文化、新知识的学生,为高等教育准备了生源;第三,各类学堂的探索为高等教育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是一个层次结构逐渐完善的渐变过程,这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1860年洋务派开始创办西式教育,到1895年北洋大学堂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校的出现,就体现了这一发展规律。这也符合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
  我国的近代教育和日本的近代教育都起步于19世纪中晚期,有许多相近之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向欧美教育学习加快了近代教育的步伐,开始出现工业、农业和商业学校。1899年日本连续公布了《实业学校令》和工业、农业、商业及商船学校规程,“目的在于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产业界所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40]。《商船学校规程》规定:商船学校可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商船学校的修业年限为三年,加上实习可延长一段时间。学习科目有作文、物理、地理、化学、外语等。科目(学科)分为航海科和机械装置科。航海科有航海术、运行术、机械装置概论、海上气象学概论和造船学概论等。机械装置科有机械装置术、机械制图、力学、应用力学和电器学概论等。两科分别有航海和造船的实习科目。这与我国培养“分驾驶一途,制造一途”人才的福建船政学堂十分相似,同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
  北洋大学堂的创建与日本大学的创建也有相似之处。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前身是建于1871年的工部省东京工学寮。1872年3月公布的《工学部学校建设概要》规定:工学寮由小学部和大学部两部分组成。小学部学制2年,学习期满后,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进入大学部的各门专业。大学部学制4年,专业教育2年,实际教育2年。设有土木、机械、电讯、矿山等6个学科。[41]
  北洋大学堂建立之初也是由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组成,设有土木、机械和矿冶等学科,其办学结构和性质与东京工学寮相似。当时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该道拟请设立头等二等学堂各一所以资造就人才。惟二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亦必须四年方能造入专门之学。”二等学堂“此外国所谓小学堂也”,头等学堂“外国所谓大学堂也”[42]。为保证生源质量,北洋大学堂将小学堂2年制改为4年制。这一改变,使二等学堂达到高中教育水平,加上课程的调整,保证了大学预科的学生水平,从而保证了北洋大学堂本科的生源条件。
  综合分析北洋大学堂和中国高等教育起源的关系,乃至于对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我们认为将北洋大学堂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可能更为恰当。

  我国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设立译书局翻译西书等,开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同文馆的建立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年奕䜣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它的创办与近代哪一重大事件相关???该...
答: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有了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高等教育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各种人才。它的创办与维新派的戊戌变法有关,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答: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

在近代时期中为什么我国教育会发
答: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

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同文馆还是京师大学堂 各有什么历史地位
答: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洋务派创建的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创建之初旨在培养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语言之人的“译才”。随着西学东进的深入, 洋务派从实用出发, 出于维护封建统治之目的, 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 学习天文、算学和西方制造技术。奕诘在同治五年的奏折中说“⋯⋯因西洋人...

洋务教育鼎盛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早期洋务学堂的扩展和完备化,是洋务教育鼎盛的重要标志及内容之一。早期的洋务学堂不仅教学内容粗浅单一,学科种类也不完备,且师资力量单薄、学生数量太少,管理体制混乱,往往人浮于事,徒具虚名,远不足以负初创者的期望。以京师同文馆为例,在60年代仅设英、法、俄及算学四馆,...

京师大学堂 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它的创办与近代哪一重大事件相关???该...
答: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

清朝建立过哪几个大学堂,都是谁创建的呢?
答:京师大学堂:爱新觉罗·载湉,他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以前使用的旧名。该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对中国教育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北洋大学堂: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

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哪些
答: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北洋电报学堂等。一、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1862年8月24日-1900年(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

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高等大学堂是
答: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高等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 。 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

在教育方面,洋务派有什么举措?
答:二、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而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型学校的建立则是教育近代化的显著标志 甲午战后,新式学堂广泛地在各地建立起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兴办近代教育,他们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如于教育”。将教育至于富国强兵潜力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