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策略的策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吴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名>竹制的马鞭子。

【西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释义】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

2、<动>鞭打;鞭策。

【唐】【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释义】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3、<名>竹杖;拐杖。

【西汉 】【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释义】夸父抛弃了他的拐杖。

4、<动>拄着(拐杖)。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释义】拄着拐杖走走歇歇。

5、<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

【明】【宋濂】《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释义】拿着书借着(佛寺里的)长明灯的光诵读。

6、<动>记录;登记。

【北魏】【译名】《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释义】夸张手法,强调获得的荣誉之多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7、<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

【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释义】刘备于是即位称帝。策封诸葛亮为丞相。

8、<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

【明】【海瑞】《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释义】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

9、<名>计策;计谋。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释义】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策



在文言文中有如下意思:
1、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
2、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贾谊《过秦论》
释义: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
3、策略;计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释义:实行盐铁官营,设置掌管财利的官吏来供给边防费用,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4、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释义:公文繁杂政令混乱,百姓难免啼饥叫寒。
5、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释义:记载功勋的册子足有十二本那么多,赏赐的(财物)成百上千。
6、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释义:善于算术的人是不需要筹子的。
7、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释义: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
8、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释义: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

策: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2. 鞭打:~马。鞭~。 3. 激励,促进:~动。~勉。 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 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 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 7. 杖:~杖。 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 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 姓。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竹,朿( 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2.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whip]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4.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scheme]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6.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7.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8.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document]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9.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10.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answer]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11.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12.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chip]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13.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14. 卜筮用的蓍草 [alpine yarrow]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whip]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3. 督促;使进步 [instigate;stir up]。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4.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support]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6. 谋划;策划 [plan;plot]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7.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

  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cè
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动>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参见文学网:http://wyw.hwxnet.com/view/hwxE7hwxADhwx96.html

鞭策

“策略”的“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策:cè
在文言文中有如下意思:
①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⑦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⑧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cè
释义:
1.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2.鞭打:~马。鞭~。
3.激励,促进:~动。~勉。
4.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
5.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
6.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
7.杖:~杖。
8.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9.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
10.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姓。

策: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2. 鞭打:~马。鞭~。 3. 激励,促进:~动。~勉。 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 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 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 7. 杖:~杖。 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 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 姓。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竹,朿( 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2.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whip]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4.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scheme]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6.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7.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8.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document]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9.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10.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answer]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11.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12.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chip]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13.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14. 卜筮用的蓍草 [alpine yarrow]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whip]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3. 督促;使进步 [instigate;stir up]。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4.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support]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6. 谋划;策划 [plan;plot]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7.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

文言文之的所有意思
答: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3. 文言文中“之”所有的意思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如下:1、施行、进展。例如:大道之行也,...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答:"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动词: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

顾在文言文有哪些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1. 顾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详细字义〈动〉1. (形声。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2.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顾,环视也。——《说文》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眷言顾之,潸焉出...

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是】 【shì】<连>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

逐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答:1. 逐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zhú ①<;动>;追赶;追击。《曹刿论战》:“遂逐齐师。”《五人墓碑记》:“吴之战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②<;动>;跟随。《汉书·匈奴传》:“逐水草移徙。”《芙蕖》:“纳凉而凉逐之生。” ③<;动>;追求。《原君》:“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答:"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

恒在文言文的意思
答:2.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

“为”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常见的意思?急急急急急,拜托各位大虾,告诉...
答: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做名词: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

且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答:1. “且”在文言文中意思 1. 将近;几乎 [almost;nearly]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去后且三年。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将要 [be going to;will;shall]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