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事上磨练 佛学 佛学和管理学怎么联系在一起啊

作者&投稿:丑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必须先搞明白佛法的真实义才行,方向不明,为什么磨炼自己都不清楚。佛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宇宙生命的绝对真理。所以直接在楞严经法华经大藏经这些最究竟了义的一乘法上去解悟,不要研究二乘三乘等等不了义法,因为那是给根性低的众生过渡用的,理解不好会障碍学一乘法。如果想有个过渡,就先把研究空相的金刚经研究透了再过渡,喜马拉雅上有很多佛经的语音讲解,搜一搜,可以先听听。除了这些,行为上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要真心去做,没有好的心态是障碍悟性的。水平所限,欢迎批评指正!

你看,你想,你做,你睡。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究竟是佛主那一悟成就了菩提还是菩提成就了佛主?无论是谁,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我之外,万物皆空,我之内,唯我至尊。何为至?何为尊?为何我至尊?无他,无我,无上,无下,无至尊,一切皆无,自然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知见障,万事非要己知,知与不知就在那里,存于不存还在那里,其实本来如此,何必计较知与不知。至于你所想要的磨练,很简单,保持一个心态,我是故我知,如是我闻,如来。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的困难都等待我们去战胜。人生起起伏伏、高高低低,或者碰到瓶颈与危机,又或是常常要面临抉择,生活中的很多乐趣不经受苦难是无法体验的。人时时刻刻需要和内心的胆怯、自身的惰性、疾病等作斗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奋力拼搏,胜利了,你就是生活的强者;失败了,不要灰心,继续拼搏,你仍然是强者。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才能活得明白,活得精彩,活得安心自在。我们可以把生命每时每刻的不断变迁看得清清楚楚,突破自我的局限,做个简单的人,有颗随意的心。在情感、得益、事业面前,幸福是衡量财富的尺子。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为形役,精神才会得到升华。在心性上对于功名、富贵、人情不要太热衷,把身心住在淡泊中,不为金钱所贪,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遭遇的困难挫折而灰心丧气,才是一个大彻不悟的人,才能迈进伟大而又平淡者的崇高境界。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走一趟! 幸福来自健康的身心,幸福来自仁慈的心念、纯净的信仰、豁达的胸襟、内在的宁静;来自对物质的知足、无条件的关怀和不断的自我教育,来自高尚愿望的实现、与周围的人与物的和谐。 佛说,让我们成熟的,是经历,是磨难;让我们幸福的,是宽容,是仁爱;让我们心安的,是理解,是信任。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让我们拥有最大化的快乐!让我们拥有最大化的幸福!
  人生,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众生万物,自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很多东要,注定该是你的,你推也推不掉;注定不该是你的,你怎么争都争不来。 世间的俗世要看的开,但不要看透。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面对一些事,这就是拿得起;每个人都要有肚量去容纳一些事,这就是放得下。在得失之间,才能感悟出人生的要 凡是都要有度,一切都要适可而止,切莫无度无止。没有人可以把什么事情做得完美无憾,没有人什么都能得到,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不知回头,便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只有知足才能长乐,只有知足心灵才能进入超然的境界。
  人世间有太多的诱惑,不知满足,就会陷入欲望中不能自拔,就会被心魔所控制,心灵就永远无法得到安宁。 幸运之神不会平白无故地找上门来。即使看似机缘巧合,也是平日修得而来的福祉。不要抱怨好运的姗姗来迟,也不要幻想好运会突然降临,好运气不是靠撞来的,而是靠努力赢来的。 虽然有很多个明天,但今天却只有一个。充实的度过今天,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会延长一天;虚度一天,生命就会实实在在地缩短一天。如果不好好把握今天,有再多的明天也是枉然。 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要记住:我就是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绝不雷同的我。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只要守住自我,守住本性,就能够活的精彩,活得自在。 当你跌倒时,不要等着别人来拉你,要自己爬起来。不要为目前的处境寻找失败的借口,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够依靠自己站起来,只是没有去站而已。 努力改变你能改变的,坦然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很多人不甘于平庸,在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心态、性格等。但是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尝试着去改变是徒劳的,倒不如坦然接受。

说三点。
第一,由众生平等引申出的自他关系。
佛家以人为本,讲众生平等,就是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买卖双方是一个整体,上下关系是一个整体,一切都是不二随顺。佛教讲“自利利他”,讲菩萨行,都是主张淡化自我,更多的考虑对方,并且付之于行动,通过对别人的帮助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身的感知、感悟,去寻找美好、寻找企业的成功。这就是以自己为模范,带动和引导、帮助其他人共同进步,共同和谐共存。
佛法一个基本思想是无我,只有去除我执、我见,才能吸收最好的建议,取得内部的和谐,这是企业管理的必然。
佛法讲平等,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
佛教讲,你心中没有佛,当然心中就没有众生;你心中没有众生,就说明心中没有佛。市场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你调查市场,就是调查人。了解市场,就是了解人。研究市场,就是研究人。赢得市场,就是赢得人。

第二,由戒律引申出的管理概念,佛教与管理的共通点是对人的工作。
管理是管理别人、控制别人,这是对管理工作的误解。那么什么是管理呢?由两个字合成:管和理。管,是确定规矩制度;理,是协调关系。所以,做管理不是简单的去制服别人,而是以一定的程序、制度,使当事各方达成统一与协调,从而完成工作。
说学佛只是要求管好自己,这也是对佛法的片面理解。我们学佛法不是刻板的去服从什么规矩制度,让自己成为被捆绑和束缚的木偶,而是通过对佛法的理解来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认识他人、理解他人的智慧,而后去服务社会、慈悲众生。
再一个,忍让也好,止观也好,是修行自己控制自己的,但是并不是说一个团体就不需要有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行为准则。佛教僧团本身就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之一,对于组织的管理有很多经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临终前告诫我们:是“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对僧团的管理就是戒律。戒律松弛,佛教僧团就走向衰落;戒律严谨,佛教僧团就兴旺发达。企业里,戒律就是各项规章制度。成功的企业,一定是规章制度完备的。
佛法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规矩准则,是企业人事管理的必然。人能自律,人能自己管好自己,这就是人间一切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而缘合、圆融的概念,也是内部和谐的管理方法。
第三,从因缘和合,诸行无常的概念引申出企业战略的意义。
佛法是可以应用于社会各方面的道理、智慧。
佛法的中心有一个是无常,讲一切都是变异法,这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只有发展、革新、顺应才不会被淘汰不会倒闭。
佛法讲因缘和合,讲缘和果,只有把内部的管和理的概念理解,把外部发展与变化的概念理解,就是在修内和外的助缘,最终功德圆满,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