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

作者&投稿:司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入80年代,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而且及时地指出了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从娃娃抓起进行科技教育是21世纪祖国发展的奠基工程。人类生活的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其中蕴藏着许多奥妙无穷的秘密。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小学生也会常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并能主动地向小学生介绍一些身边事物的科学道理,对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志趣,使他们从小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对一个人来讲是终身受益的,对我们民族来讲是百年大计。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动物、植物、山、水、空气、天体等,这一切构成了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科学教师要把小学科学课和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对小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儿童科技启蒙的重任,其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儿童养成按照正确的认识规律去学习科学的习惯,虽然从科学课中学到的知识不算很多,但是儿童却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科学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对科学现象的分析和实际活动来进行的,它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各种科学技术问题的兴趣。而兴趣爱好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许多科学家的成才,往往都是得益于少年时代的科技启蒙影响。所以,小学科技教育应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日常小事、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他们传授那些通俗易懂的科技知识,同时也可以涉及一些简单的现代科技。一、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观察就是指导小学生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这是认识自然现象的第一步。只有正确地去认识自然现象,才能正确地研究它,而研究它的目的就是掌握其中的规律,这往往又需要进行实验。实验就是指导小学生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仿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自然规律。科学观察和实验是搜集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是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科学规律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对迷惑不解的自然现象刨根问底,这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分析。如观察日偏食,首先可启发学生想:是什么遮挡着太阳?那么就可以以日食的成因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月食的成因。其次让学生考虑,月亮遮挡太阳前后三者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自制一个简单仪器,进行模拟实验。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就可以找出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就是科学知识。再如上例,对日食的观察分析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当太阳、月亮和地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就会发生日食。当观测点与月亮和太阳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时,就会出现日全食;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就出现日偏食。另外,太阳通过小孔或凸透镜成像,跟蜡烛成像的规律是一样的,这也是夏天树底下出现圆形斑点的原因。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重复科学发展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进步史,认识能力的发展史。科技教育的任务就是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施加良好的教育,通过教师干预,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人类几千年的认识进化史。这种基础科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三、启发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创造发明需要一种创造性人格,在这种创造性人格中,那些把手看作与头脑具有同等重要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种所谓“用手来代替头脑思维”的性格,往往会极大地推动创造发明。用手去想,意味着强调独具匠心的头脑和勤于动手实践应当是协调一致的。有许多创造发明的想法在头脑中可能一闪而过,但是有心的创造者却让双手来实践它。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可根据教材内容上一些制作课。通过制作,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制作“星座模拟”,用灯光显示,按一下电钮,你要寻找的星座就会在模拟的“天幕”上闪烁发光。这个制作,它不仅能使难懂的内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且在指导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理解。另外,还有生物标本制作,以及各种模型制作。通过制作,不仅可以提供学生所学习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并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科技教育也是教育,也只有在小学阶段开始进行,才会及早的了解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对科技发生兴趣,具备科技意识。小学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时,不管是传授知识,也不管是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为未来在继续科技教育培养中获得更多的科技技能,为成为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打下基础。展望未来,充满希望,也充满竞争和挑战。国家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其实质就是要把我们国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优先发展科技,依靠科学技术来振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
答: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答: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答:”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形成个性特征,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认识与发展过程。自主探索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催化剂与调节剂。如何充分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探究精神,已成为广大科学教师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
答: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如何进行这项教育呢?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一、要从教科书中挖掘科技教育的素材 教科书是国家计划性课程,它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科学配方,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其中科技成分比比皆是,那么小学教师如何去挖掘呢?科学常识课...

浅谈科学课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答: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或者还不成熟,需要教育的干预。正确的世界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而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教师引导学生学科学的时候,要把学生扎扎实实地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引。科学要尊重事实,来不得半点臆想和虚假。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教学《热水变凉》一课中,学生连续测量杯中热水的温度,每...

浅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答: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
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答: 一、突出渗透的重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献身祖国的建设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史料,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数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近代我国综合国力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从而激起...

如何学好科学教育课程
答: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
答:利用师生互动,让小学生发现值得思考的内容,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会让小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享受者。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改革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让科学课堂教学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才能让科学教学成为小学生认识美好世界的一个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何引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自由成长 ...

如何上好科学课
答: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学生的兴趣,并把兴趣的多方面性看成是教育的基础他认为,教学应当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师生之间互相感染,互相促进,共同克服教学中的困难,把教学工作推向前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