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秀才要写的八股文究竟有多难,是怎么写出来的?

作者&投稿:雷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讲这个故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蒋梦麟:这个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浙江人,不仅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还是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货真价实的时代精英,如果称他一声:中国近代教育家,应该是没有人投反对票。

陈独秀和蒋梦麟颇有私交,他们都是前清时的秀才。这天哥俩儿闲聊,蒋梦麟说:“我考的是策论秀才。”陈独秀听罢哈哈一笑道:“我是八股秀才。”蒋梦麟闻言赶紧向陈独秀拱手作揖,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清末的科举考试在1901年时,考试的形式从八股改成了策论,而在1906年时,科举制度才被彻底废除。所谓的策论,跟我们现在学生所写的议论文类似,虽说写的是文言文,但都是对政策、时事和社会现象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的文章,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的文章非常相近。正是这样的一个改动,所以才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八股秀才”和“策论秀才”。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趣闻,但却反映了八股取士对古代知识分子不仅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其考试难度也是被公认的。否则也就不会出现陈独秀凭着“八股秀才”的身份就能洋洋得意的现象了。

“八股”到底难在哪里,让堂堂北大校长也对要对与它“沾边”的八股秀才刮目相看?咱们还得从头说起:

一、“八股”很有来历

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文人在对古代文献进行批注的时候,会使用一种称作“帖括”的文体。这种文体对仗工整、行文简洁而富有诗意,不仅受当时读书人的推崇,而且受到宋朝统治者的青睐。

北宋王安石废诗赋,改用“经义”为取士的标准,把科举考试的范围规定为儒家经典,但并没有对文体进行过多的规范。到了南宋,考试的形式则借鉴“帖括”,被要求全部按照规范的格律去书写,并且必须遵守破题、接题、小讲、大讲、余意、结尾,这样固定的模式来进行,虽然不是固定为八股,但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八股文的雏形吧。

到了元朝,又在宋朝科举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考试出题范围,考题仅可在四书,也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寻找(笔者深度怀疑,这个标准是因为蒙古人和色目人读书比不过汉人所致),可以说八股成形的基本要素,都具备了。

要说八股文的成熟是在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行下,不仅考试范围和考试形式都做了巨大且成熟的改进,并且随着科举的推广,“八股取士”得到了民间普遍的认可,并一直沿袭了五百年之久,成为对中国考试制度和人文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制度之一,所以要讲八股,就不能离开明朝。

二、大明的八股怎么考?

《明史·选举制》载:

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解释一下:就是考试的范围除了四书,还包括五经,并且这个范围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一起商定的。考试文章的写作形式仿效宋朝的经义,写作的体例使用排比和对偶的方式。不过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朱元璋并没有严格规定八股文的格式,格式是到明孝宗的时候才最终定格的。

定格后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文章的高潮是后面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你绝对不可以随便写,必须采用对偶的方式,音律相携,严丝合缝方才合规,并且通常来说,一篇八股文不会超过五百字。

说实话这种写法着实古板,但也是比较高难度的要求,不仅多一字少一字均不及格,而且还要求表达出完整的中心思想,要有这种水平,不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还真是不行。而且考生的实际情况是,对很多人来说,连达到第一个标准都非常困难,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人考一辈子也当不成“秀才”了。


写作方式虽难,但终归是技巧问题,大不了文章不那么流畅优美就是了。更要命的在于文章的立意。明朝规定,科举的八股文章须仿圣人之言,也就是要按照圣人的思想方式去写作,完全不可以掺杂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敢标新立异,那么对不起,您就等着名落孙山吧,搞不好得罪了皇帝,还得摊上个文字狱。所以说那个年月,想考取功名,就得淡化自我意识,放弃个人思想,投身于圣人的怀抱。

不过这里的圣人可不是孔孟,而是朱熹。朱夫子曾经给儒家著作,按自己的理解写过注释,他的这些理解很合明朝统治者的口味(或许明朝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就认为,朱熹应该是他们的本家),于是全天下的读书人,对四书五经便只能按照老朱家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按老朱家的道德标准去规范礼仪行为了。

应该说,把自己硬生生活成别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那时候的读书人如果想撰写出好文章,不仅要承受埋头苦学的痛苦,更是要饱受礼教的制约,真是难上加难。但是没有办法,谁让考试标准就是这样呢?只能认了,为了取得功名,为了实现读书人的最高理想,痛苦就痛苦吧。

三、八股文孰优孰劣?

八股文能够霸屏中国科举五百年,应该说在那个年代是有一定先进性的。总结一下,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将考试标准化

在北宋王安石之前,科举以诗赋取士,这种考核标准很难界定,主观因素太重,也容易导致科举腐败。而八股因为有着严格的格式规定,并划定了考试范围,考官阅卷时,可以根据格式和内容,迅速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判,从而使考试的结果相对公正。从这点来说,八股也算是中国古代对考试标准化的贡献。

2、教材的普及度和标准化高,便于基础教育的普及

因为八股测试的内容是在中国古代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所以不管是在民间的普及度,还是认知的广泛度上,都非常适合中国古代的国情,便于基础教育的普及,特别是让底层民众能够有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多少贫苦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



~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
答:八股文最难的地方就是破题,也就是用一句话阐述你对题目的理解。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却是相当的难,因为很多考官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根本不当人,随意从四书五经之中找两句话组成题目,有点甚至毫无关系,被人称为无情截搭题。如果你破题出现了错误或者并不符合考官心意,那么你基本上就没有...

写一篇“八股文”难度有多大?
答:八股文结构题材有特别的限制,它由破题,即破释题意,为文章起始,有明破、暗破、顺破、逆破、正破、反破、分破、对破的分别,并且多为对偶句;承题,就是承破题的意思,进一步阐明题意,有正承、反承、顺承、逆承之分,但必须要与破题相反,一般用四五句。要求是必须要明快关联;起讲,也是议...

写一篇“八股文”有多难?
答:我们就不说是好是坏了,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把八股文写出来会有多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不要错过!“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直到清末才退出历史舞台。从出现到鼎盛再到衰落,历时一千多年。这种由朝廷设置科目,统一考试,士人自由应试的官员...

《明朝那些事儿》之八股
答:”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

怎样作八股文
答: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

科举的八股文是什么?
答: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出题、落下10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是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全题。入题 出题为点出题目。落下又称收结,为全篇结尾。庄瑶殿试卷,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长258厘米、高44厘米、宽10.7厘米,现藏中国科举博物馆。殿试...

古代的八股文是什么内容呢?
答:八股文要是写不好,就成不了秀才(相当于初中生)。 八股文章必须由破题 、承题 、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 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像一副对联似的,合起来共八股。 字数规定一般是300字以上, 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 ...

挖空心思的八股考题
答:当然,我们也可以把A某某换成任何别的东西。总之,我们可以把八股文理解成一种较为高级的文字游戏。明清时期,读书人想当秀才要考试,想中举要考试,想中进士要考试,中央的国子监、各个省府县的官学,还有各个书院的所有学生都要考试。四书五经就那么些字,考个上千年,难免不会重复。所以考官也要挖空...

中国古代的八股取士到底是怎么样的?
答:八股文,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基本上是束缚文人思想的开端。它会要求你根据严格的形式进行答题,基本上就是你背诵多少就考多少,但是背诵的东西对于扩展思维往往没有那么大的好处,其实也是统治者想要控制官员的一种做法。八股取士的源头,是开始于朱元璋和刘伯温两个人制定的,并且之后沿用了六七百年。在《...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玩意儿?
答: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主要应用于明清时期科举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