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共有422个君主,胡姓有没有出过帝王呢?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422位皇帝,他们来自各省,为何没有一个来自...

作者&投稿:宦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胡姓起源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的后裔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河南淮阳)后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四散,有的以先公之名“胡”为氏。2、出自“归”姓。以国名为氏。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被楚国所灭。其国人有的以“胡”为氏。3、为鲜卑族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4、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5、李改胡姓。大唐王朝皇室后裔,因家族皇权败落,最后一位太子在于幼年逃亡于江西途中由家臣托付寄养与一对好心的胡姓夫妇,自此隐姓埋名。并为其后祠立下家规,不得与李姓通婚等,后祠子孙兴旺,分支甚广,于元末明初时期自江西鄱阳湖瓦片坝一带逃避战祸至今安徽、湖北、陕西等地。 胡姓郡望堂号 暂无! 胡姓家乘谱牒 暂无! 胡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甘肃安定郡,河南新蔡郡。 胡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谥文定。着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胡志明(1890~1969):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共和国主席。生于越南中部宜安河南檀县。公元一九一一年至法国,一九二○年加入法共,创办流浪者杂志。一九二三年至苏联受训,成为第三国际干部。一九二四年至广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联盟。一九三○年回国,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抗战期间被我国政府逮捕,后获释回越南,从事反日游击战。一九五四年大败法军,建立北越政权,后协助南越共党分子成立越共而挑起越战。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及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获英美各大学致赠名誉博士学位三十五种。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改革。曾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校长、驻美大使、国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长。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章实斋年谱、先秦名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丁文江的传记等数十种,另辑成胡适文存。 暂无!

胡姓出过皇帝,叫做胡季犛,不过是越南的,公元1400年篡位称帝,改国号为大虞。

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共有422个君主,胡姓有没有出过帝王呢?~

胡姓起源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的后裔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河南淮阳)后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四散,有的以先公之名“胡”为氏。2、出自“归”姓。以国名为氏。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被楚国所灭。其国人有的以“胡”为氏。3、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4、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5、李改胡姓。大唐王朝皇室后裔,因家族皇权败落,最后一位太子在于幼年逃亡于江西途中由家臣托付寄养与一对好心的胡姓夫妇,自此隐姓埋名。并为其后祠立下家规,不得与李姓通婚等,后祠子孙兴旺,分支甚广,于元末明初时期自江西鄱阳湖瓦片坝一带逃避战祸至今安徽、湖北、陕西等地。 胡姓郡望堂号 暂无! 胡姓家乘谱牒 暂无! 胡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甘肃安定郡,河南新蔡郡。 胡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谥文定。着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胡志明(1890~1969):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共和国主席。生于越南中部宜安河南檀县。公元一九一一年至法国,一九二○年加入法共,创办流浪者杂志。一九二三年至苏联受训,成为第三国际干部。一九二四年至广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联盟。一九三○年回国,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抗战期间被我国政府逮捕,后获释回越南,从事反日游击战。一九五四年大败法军,建立北越政权,后协助南越共党分子成立越共而挑起越战。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及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获英美各大学致赠名誉博士学位三十五种。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改革。曾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校长、驻美大使、国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长。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章实斋年谱、先秦名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丁文江的传记等数十种,另辑成胡适文存。 暂无!

山东是孔孟之乡,从古至今读书从仕的氛围就很浓厚。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一直提倡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等级关系。

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山东当地的百姓便会将封建统治阶级灌输给他们的思想视为合理,很难再生出反叛之心。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老百姓的生存压力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大。古代的农民和中下层百姓,没有电视上演的那么高的政治觉悟。

被人随便一鼓动,振臂一呼就跟着你起义了。大多数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是没人愿意去干那掉脑袋的活的。而山东虽然没有出过皇帝,但却出了许多的圣人和王侯将相。比如孔孟二圣、管仲、诸葛亮、秦琼等人物,这些文臣武将,在皇帝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深受皇帝重用。因此,山东虽没出过皇帝,但却经常出现治国安邦的文臣武将。即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者最大的愿望还是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吏,而不是取代皇帝。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水浒传》中的宋江。虽说这只是本小说,但也客观的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其次,山东的地理位置不适合建立都城。

山东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一旦敌人攻来,很容易被人端掉老巢。像战国时期的鲁国就被楚国吞并,而齐国也差点被燕国灭亡。究其原因,还是无险可守,难以抵挡别人进攻。因此,在古代历史上也没有帝王在此处建都。而且山东中心城市也比其他省份要少。这一地理条件的制约,也让山东不太容易出现皇帝。最后,山东农业发达,老百姓没被逼到那个份上。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老百姓造反一般都是没吃没喝活不下去了。